人像摄影需要模式化吗?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55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所以有这样的思考,是因为我遇到过一个客户叫李婉乔,她让我反思,已经被各大影楼模式化的人像摄影,是否还能捕捉到人真正美丽的那一面,又是否能够满足我们对于摄影的真实需求?下面,同大家分享我拍摄李婉乔的整个过程。
  初识李婉乔,并不是因为一个很美好的原因,而是我们的第一次拍摄服务没有得到她的认可。由于摄影师事前没有与她有太多交流,而只是按照一般套路拍摄,没有达到她想要的真实状态的效果。而作为老板,我不想让客人留有遗憾,也很珍惜一切拍摄机会,且不论赚钱与否,拍摄的欲望当时无法阻挡。所以说起我与李婉乔的相识,也算是一种机缘巧合吧。
  每一个被摄者对于摄影本身的需求并不相同,或者说要求标准不同。和李婉乔交谈后,我发现她是一个舞者,做事非常认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对于她的这一点需求我们没有做到位。
  夕阳下的外景拍摄
  天色渐渐暗下来,我们只想找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最终选择了一个整洁如新的胡同。虽然李婉乔所穿的芭蕾舞服是西方艺术的代表符号之一,但在北京这样一个具有东方味道的胡同里,还是能够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也许,最主要的原因是,李婉乔对于芭蕾有自己真正的理解,环境已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户外的光线就要暗下来,化妆时间明显不够,因此只好选择素颜拍摄,这让我发现,拍摄人像不一定要按固定模式,而是有更多可能性的。不过也需要说明,素颜上镜并不适合所有人,也并不符合大多数人对于写真这个定义的认知。但是,对于李婉乔这样一位只有18岁的小姑娘来说,素颜能更好地阐释那种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的美感。
  感情的自然流露和优美的姿势一直都是好照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说到动作,我一直不知道怎样让被摄者去摆一个好姿势,或者套路中所谓的漂亮姿势是否适合每一个人。在我看来,姿势并非摆出来的,而是通过我们不断地沟通,不断地将心里对陌生的那份设防打消而自然呈现出来,算是共同寻找的结果。如图01中,李婉乔轻低额头,微度小步,宁静而恰似深思,这既像是对故乡的留恋,又像是对艺术本身的追寻。而我,只是在这一瞬间出现的时候摁下快门而已。
  这次拍摄,我使用了Phase One 中画幅相机,IQ180数码后背,Schneider LS 80mm F2.8镜头,Profoto B1摄影灯,室外拍摄使用了大型反光伞。傍晚的户外,自然光线略暗但非常柔和,因此我用了混合光源,使用自然光表现环境,使用闪光灯突出主体人物,让画面富有更多的细节。我们知道,使用闪光灯拍摄时,适当压暗环境更容易凸显人物,但这次拍摄的环境又是画面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压得过暗会让整个背景失去细节,使照片整体失去戏剧感,因此,对光比的调节和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彻底释放的室内拍摄
  经过外景的磨合,李婉乔对拍摄本身的心理设防也渐渐降低,开始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而我在其中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并非是拍出一张“好照片”,而是帮她寻找真我
  的感觉,引导她释放情绪,达到最自然的本我状态。
  而图04,是我在看到了她喜欢的作品后,觉得新买的摄影灯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配合两只新的Profoto B1摄影灯,以及窄光反光罩和小型柔光箱,采用顶光为主光来拍摄,小型柔光箱用作细节填充光。
  新灯罩正好可以在地上打出理想的阴影,符合李婉乔刚开始给我看的样片的感觉,而其余灯罩并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使用1/320s的快门速度更便于捕捉动态瞬间,IQ180数码后背有着极为细腻的低感画质,ISO100下细节表现力十足,为了保证景深和画面锐利度,我使用了f/10的光圈。利用简化的背景和灯光来凸显人物内心的心理状态,用光源在背景上打出自然的明暗交界线,在空间中产生一种压抑的光线情绪,而李婉乔在图片中却用最柔韧,最有力度的动作,在这样的黑暗压抑中表达出一种向上的情绪。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真的已经不在乎这是不是一张“好照片”了,因为,这样拍摄出来的人才是李婉乔,而不是某模式化动作下的甲乙丙丁。
  当我们把自己禁锢在某个摄影套路中时,是不是还能够全心全意地拍出被摄者想要的照片?其实每个人对于摄影的要求都不同,但不论要求高低,这样的思考都应该得到重视。图08,并不在我们的拍摄范围内,但这样完全放松下来的状态,难道不就是人像摄影中最美的瞬间吗?
其他文献
2014年8月27日~30日,第23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展览会(BIRTV2014)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这个1987年创办的展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排名第三、亚洲排名第一的国际广播影视展会,是展示先进广播电视技术设备、交流先进理念谋求共同发展的理想平台。  展会首日,本刊记者对展会进行了采访,留下很深的印象。总结一下,这届展会有几个特点:  4K时代来临  本届展会,几乎每个展
期刊
南希说,她是偶然成为一个摄影师的,因为她的爸爸是一个外交官,一直希望自己的女儿可以成为第一个入主白宫的女性美国总统,或者在美国获得一个政治学的学位,并在华盛顿谋得一份好工作。  然而南希并没有遵照父亲的设定,读大学时她选择了艺术学院摄影系,这也许是一种命运的安排。南希开始接受摄影的基本训练,她被要求拍摄石头、树木以及其他静物,但她并不喜欢这些东西。简而言之,她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人,追新求异,从不轻
期刊
有谁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己?在“自拍”成为专有名词的时代,靓男美女们深陷其中而无法自拔。或许每个人手机中最满意的照片,都是自拍像;微博、微信的头像80%以上也是自拍照。自拍时,可以摆出各种成疯成魔的姿态——下巴抬多高,眼睛瞪多大,发嗲卖萌功力用到几成,都经过精心的设计。  自拍其实是个技术活,既要表情自然,萌度适中,又要取景完整,光线柔美,手持平稳,不下点功夫真的很难修炼到家。虽说有了美图秀秀、美颜相
期刊
本刊读者园地2013下半年“尼康奖”评选于今年3月举行。评选由新华社摄影部国际室副主任吴晓凌先生、新华社摄影部国内室副主任宋立东先生及尼康公司代表徐崑女士担任评委,最终遴选出12幅获奖作品。  “尼康奖”读者园地摄影月赛由本刊与尼康映像仪器销售(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每月从读者来稿中择优选出25幅摄影作品,并附点评刊登在《摄影世界》杂志读者园地栏目中。每半年从中评出12幅“尼康奖”作品,授予作者
期刊
照片拍得多了,自然就有交流切磋的需要,有时,我们会把照片展示给身边的朋友;有时,我们会把照片上传到社交网络,供他人“拍砖”或赞美;有时,我们也会参加摄影比赛,期待得到专业人士的认可。不过,作为摄影爱好者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全世界摄影爱好者拍的照片都一样吗?  因为地域和语言的限制,多数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及时充分地了解这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影友都在拍什么;而国际摄影比赛又大多以类别区分,评委们
期刊
大约在15年前,摄影还基本上都用照相机来完成,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今天,已经很难用简单的百分比来形容,到底有多少摄影行为是用照相机来完成的了。影像记录手段的多样化,不是始于照相机生产厂家,而是半路杀出来的黑马——移动电话生产商,这个结果20年前再富有想象力的人也想不到。手机拍照毫无疑问已成为大众摄影的主流,不管是否承认,手机或类似手机的数码影像记录工具,一定会全面颠覆上百年来形成的“胶片+照相机
期刊
在华辰2012年秋季拍卖会影像专场上,一本彩色织锦外封,装帧极为考究的画册《扬子风景》在数轮争夺后,以近5万元的价格落槌成交,中国摄影史上一位“遗失”的民国风景摄影大家也随之浮出水面。该画册出自苏格兰裔美籍企业家、 摄影师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之手,民国初年,他曾两次沿长江溯流而上,在拍摄条件并不理想的情况下记录了秀丽壮美的三峡风景。  在上海的洋人社区中,唐纳德·曼尼是一个熟
期刊
自从第一台NEX-5问世以来,索尼微单?系列就一直占据着主流市场的位置。在最后一台NEX 5系机型——NEX-5T “退隐”之后,索尼并没有让市场等待太久,新一代高阶入门微单?A5100在8月正式登场。  作为一款针对时尚用户和年轻用户的主流机型,A5100在保证优秀画质的前提下,更强调相机要令普通用户也能轻松捕捉瞬间精彩。时尚光鲜的外观设计,在男性用户首选的黑白两色机身外,A5100还增加了略带
期刊
比起摄影师、策展人或者摄影评论家,来自一线图片编辑的声音确实太少了。虽然他们是图片传播链条中的把关人,而关于他们对自身职业的思考和感受却并不容易被听到。于是,新华社摄影部业务刊物《新华摄影月报》的《国内一线媒体图片编辑访谈录》特辑所汇集的10位职业图片编辑访问,在帮助对我们认识和理解图片编辑工作和职业特点等方面便显得重要。本期,我们从特辑中选择5位图片编辑的访谈实录在此刊发。其中,郑梓煜是《南方都
期刊
海洋公园一直都是孩子们的乐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海洋世界看完海豚表演后,徐永明随着人群向外移动。这时,走在前面的一对父女吸引了他的眼球,一位身穿黑色T恤的父亲一手牵着大女儿,怀里抱着小女儿,两个女儿都画着非常漂亮的蝴蝶眼妆。小女儿小心翼翼地躲在父亲的怀抱里,透过父亲结实的肩膀偷偷地看着黄皮肤的陌生叔叔。她的眼妆非常出彩,但更吸引徐永明的是她不断变幻的眼神,有陌生、有恐惧、有新鲜、更有对父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