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型抢劫罪问题分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shuangc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转化型抢劫罪是一种严重的侵犯财产类犯罪,其内容的复杂性,认定的不确定性已颇受社会的关注。各个学者对其具体内容的探讨可谓各抒己见。在司法活动中,通过对其不断地运用已使它逐步规范化。
  关键词抢劫罪 转化 认定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77-01
  
  社会实践中,抢劫罪是社会危害性极大的一种罪名,他不仅侵犯了公私财物所有权,而且采用了暴力、胁迫或其他人身强制方法,即侵犯了公民最基本的权利——人身权。他的危害大大高于其他侵犯财产类犯罪。然而刑法中的各个罪名并不是孤立的,行为人在触犯某一类罪名时,很可能牵连到其他的罪名,比如携带凶器抢夺;犯盗窃、诈骗、抢夺,为窝藏脏物、抗拒抓捕、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都已经转化成了抢劫罪,此即转化型抢劫罪。他的主观恶性虽然不及于抢劫罪,但其社会影响性、危害程度却不亚于抢劫罪。
  转化型抢劫罪又称准抢劫罪,主要表现为:(1)《刑法》第289条规定:“聚众打砸抢,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对首要分子应以抢劫罪定罪处罚”之规定;(2)《刑法》第267条第二款“携带凶器抢夺的依照本法第263条(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之规定。(3)《刑法》第269条“犯盗窃,诈骗,抢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之规定。转化型抢劫罪在司法实践中确属难点,尤其是对第(2)(3)中表现的认定争议更多。本文就从这两个表现形式上分别加以阐述,以供读者参考。
  一、对携带凶器抢夺转化而成的抢劫罪的认定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主要存在有以下三种见解:第一种观点是,携带凶器抢夺的,抢夺数额要达到较大,才能认定转化为抢劫罪;第二种观点是,携带凶器抢夺要转化为抢劫罪,必须满足所携带的凶器被被害人感知的前提;第三种观点则认为,行为人在抢夺过程中所携带的凶器既要被被害人感知,所抢夺数额又要达到较大,其行为才转化为抢劫罪,对抢夺的数额较小,所携带的凶器又不被被害人感知的应认定为无罪。按我国现行刑法规定,只要行为人在抢夺过程中携带凶器的即依照抢劫罪定罪处罚。这显然过于苛刻,打击面太大。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符合我国国情,即只有被害人明知其有凶器从而对自己构成胁迫或精神强制时才符合抢劫罪的特征,按抢劫罪定罪处罚是恰当的;如果是暗藏凶器,则实际上并没有受害人产生精神上强制的效果,现行刑法将暗藏凶器的抢夺以抢劫罪定罪是加重了行为人的定罪处罚。
  二、对犯盗窃,诈骗,抢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而构成抢劫罪的认定
  对犯盗窃,诈骗,抢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而构成抢劫罪的认定主要存在以下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只要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或抢夺行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即转化抢劫罪。这种观点是目前在司法实践中最为流行的观点,且在不少学者的著述中也屡见不鲜。第二种观点是,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转化为抢劫罪,关键看盗窃、诈骗、抢夺是否既遂,只有属于既遂,才转化为抢劫罪。
  首先,关于对“犯盗窃,诈骗,抢夺,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而构成抢劫罪“的适用条件有两个方面:主观方面是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的目的;客观方面是为了盗窃,诈骗,抢夺;当场使用暴力或者用暴力相威胁的方法。但在司法实践中要充分理解该条件就要把握以下两点:(1)先行行為究竟是具体的罪名还是实施的犯罪行为在这方面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构成转化型抢劫罪,就其实质而言是罪与罪的转化,因此盗窃、诈骗和抢夺的行为必须构成犯罪,才有可能产生向抢劫罪的转化;另一种观点认为,盗窃、诈骗和抢劫行为只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就有可能实现向抢劫罪的转化。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其更符合法律的意愿,并且"两高"曾在1988年就此问题下发过批复:被告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虽未达到数额较大,但情节严重的,可按抢劫罪处罚,如果情节不严重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很显然,按照两高司法解释,只要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并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即可按抢劫罪处罚。(2)对于“当场”的认定。按一般社会的认识只认为是犯罪现场,这是狭义的。“当场”是行为人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行为的现场以及被人追捕的整个过程和现场是犯罪场所的延伸。最高院有关业务庭的指导性意见,对“当场”的理解也认为如果行为人在实施盗窃,诈骗,抢夺过程中未被发现,而是隔离一段时间以后,在其他地方被抓捕而行凶拘捕,则不适用《刑法》第269规定,应按所处犯的罪名单独定罪在与原来的罪实行并罚。
  其次,对于转化型抢劫罪既遂未遂的认定,笔者认为盗窃,诈骗,抢夺未遂后转化为抢夺的,则只能构造转化型抢劫罪的未遂。例如,甲进入乙的房屋寻找现金未果,正欲推走家中的自行车时被乙发现,甲用锤头朝乙乱打后,鉴定乙为轻伤,甲扔下自行车逃跑。本案就应构成转化型抢劫罪的未遂。
  最后,对于转化型抢劫罪的加重情节——入户抢劫的认定。司法实践中对于入户盗窃能否直接转化为入室抢劫存在很大疑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规定:“对于入户盗窃,因被发现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因为入户盗窃和转化成的抢劫有很大的连贯性和不间断性,是之前的加重情节为转化后加重情节的延伸,定之为入户抢劫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高明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2000年11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3]1998年3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其他文献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对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阅读文本中所包含的生命教育之因素,在课堂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语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注重责任意识、生态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并使公民意识培养制度化和规范化,将社会的外部要求经过
大学生校园腐败现象是社会腐败现象向高等学校渗透的结果.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新形势下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和必要任务,也是高校推进自身廉政建设的重
见识是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才一起构成了人才素质的智能结构,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通过比较借鉴阐明了见识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进而分析了见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来衡量学生学习分量、学习成效及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平均学分绩点
摘要2006年12月30日,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处以绞刑,此举引起了世界各方评说,应该如何看待萨达姆之死?中国有句古话,叫“多行不义必自毙”。但是对犯有罪行——包括重罪的人,是以暴治暴还是彻底坚持人权的信念,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伦理命题,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本论文综合世界各方评说,从法伦理的视角来审视“萨达姆之死”。  关键词法伦理 萨达姆之死 伊拉克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
摘要西南某市KTV歌城禁唱低俗歌曲事件掀起网上讨论焦点,网友对低俗标准等问题提出质疑。本文从KTV禁唱低俗歌曲事件出发探讨了关于“低俗”的界定,并从宪法角度分析在此事件上政府的责任及应关注的公民权利等问题。  关键词禁唱 低俗歌曲 政府责任 公民权利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74-01    2009年12月19日,西南某市晚报报
近年来,人工耳蜗植入(cochlear implantation,CI)的患儿最低年龄不断降低,低于12月龄的患儿也接受CI手术,这样的报道在国外屡见不鲜[1],而国内报道相对较少.2007年我科室曾报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虚拟财产的价值、归属、刑法保护的可能性等问题,以期对相关法律问题的解决有所助益。  关键词虚拟财产 价值 归属 刑法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8-082-02    一、虚拟财产是否存在价值  一般认为:虚拟财产具备了物权属性,具有其固有价值。虽然有专家认为,网络游戏活动是一种纯粹的娱乐休闲活动,不具备经济学意义上
[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乏一些学习兴趣低下、行为习惯不良、意志力薄弱的学生个体,这往往是由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再加上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导致,对此本文分别从冰川的形成与加厚以及用和煦的阳光——爱心、耐心、诚心来启迪与教育学生,转化学生的坏习惯,真正将他们培养成为活泼可爱、身心健康、蓬勃向上的新一代。  [关键词]冰川 心理 教育 融化  [中图分类号]G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