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前后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比较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tian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药学干预对我院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随机抽取药学干预前一年(2013年1-12月)及药学干预后一年(2014年1-12月)我院Ⅰ类手术切口出院病历各120份,对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限、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药学干预对预防性用药的影响。结果:实施药学干预后,我院第1、2代头孢菌素在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的使用频率显著提高;术前0.5~2h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74.5%提高到 94.5%;平均用药时间由5.7d缩短到1.9 d;合理用药总合格率由59.13%提高到92.71%;平均抗菌药物费用由641元降低至261元。结论:实施药学干预对Ⅰ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显著影响,通过药学干预显著提高了围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比例,提升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 Ⅰ类切口手术 围术期 抗菌药物 干预 合理用药
  近年来,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药物过程中不合理现象日益严重,已成为卫生部门加强合理用药管理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2009]38号文件《关于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通知》)[1]明確规定了预防用抗生素药物的用药指征、首次用药时机、术中追加用药条件、总用药持续时间, 并在附表中对几种常用手术预防用抗生素药物进行了指定。为完成该项整治活动规定的指标,我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管理措施。随机抽取药学干预前一年(2013年1-12月)及药学干预后一年(2014年1-12月)我院Ⅰ类手术切口出院病历各120份,对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给药时机、用药时限、费用等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药学干预对预防性用药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在我院2013年1-12月(干预前)和2014年1-12月(干预后)Ⅰ类切口手术患者中各选取120例。步及常见的骨折内固定装置取出术、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疝气修补术、皮肤脂肪 (粉) 瘤切除术、冠脉支架成形术、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在20~78岁,平均年龄41±6.98岁。患者均无药物过敏史,男女不限。
  2 用药合理性判断标准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制定合理用药评价标准,具体评价标准见表1。[1-3]所有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3 结果
  3.1 实施药学干预后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的影响
  实施药学干预前、后药品费用统计见表2;实施药学干预前、后抗菌药物应用种类与频次统计见表 3;实施药学干预前、后使用频次最高的前10 位药品统计见表4;抗菌药物联用情况及用药合理性评价见表5。
  由表2可见,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在进行药学干预前,术前0.5~2 h用药者 149 例,药学干预后,术前0.5~2 h用药者189 例,术前 0.5~2 h应用抗菌药物比例显著提高(由74.50%提高到94.50%);术中追加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基本不变;术后给药有所减少。药学干预前、后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在平均用药时间上显著减少,由干预前的平均用药时间5.70d降到了1.90d;合理用药总合格率有59.13%提高到92.71%。
  3.2 实施药学干预后对药品费用的影响
  由表3可见,干预后与干预前比较,平均药品费用及平均抗菌药物费用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3.3 实施药学干预后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种类的影响
  由表4可见,经过干预后,围术期抗菌药物种类的选择更趋合理。干预前,左氧氟沙星的使用频率最高。根据38号文件要求: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严格掌握临床应用指征,控制临床应用品种数量。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仅泌尿外科手术可酌情选择喹诺酮类作预防用药。
  同时,以头孢唑啉为代表的第1代头孢菌素及以头孢呋辛为代表的第2代头孢菌素在干预后使用频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本次调查的干预前和干预后术种无统计学差异,说明药学干预后药物选择愈趋合理。
  3.4 实施药学干预后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影响
  随意联用抗菌药物,不仅会导致抗菌疗效降低和不良反应,还易增加细菌耐药性和造成浪费。由表5可见,药学干预前,一药单用113例,联合用药87例,其中合理用药者94例,不合理用药者106例;药学干预后,一药单用189例,联合用药11例,其中合理用药者169例,不合理用药者31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干预,极大地提高了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的合理性。通过干预,提高了医师对联合用药指征的把握。
  4 讨论
  根据《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应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依照文件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的谈话机制及奖惩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下就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感染在抗生素的药物选择、用药时机及时限方面进行小结。
  4.1 抗菌药物选择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38号文件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用抗菌药物。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对本次调查的术种,主要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凝固酶阴性表皮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且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以第1、2代头孢菌素比较符合上述条件。第3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级别过高,但头孢曲松例外,因为其具有广谱强效、耐酶低毒、组织穿透力强及消除半衰期长等特点,适合于手术时间比较长的手术,如颅脑手术。青霉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不宜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易形成耐药,头孢哌酮舒巴坦血脑屏障穿透率很低,不宜用于神经外科及脊柱外科手术预防感染。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作用较好,但通常涉及口腔、下消化道、阴道易被厌氧菌污染的手术,对其他部位手术特别是Ⅰ类切口手术一般无须联用硝基咪唑类预防感染。氟喹诺酮类耐药率较高,且氟喹诺酮类药因静脉刺激症状和中枢系统反应,不宜快速静脉滴注,不能满足预防用药术前快速短时间滴注完毕、迅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的要求,不宜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通知》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林或头孢拉定,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作为外科围术期用药。   4.2 给药时机及给药时限
  抗菌药物预防应用时间是关键,适时给药可使其以有效浓度进入手术部位,及时杀灭污染组织的细菌或抑制其生长,有效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4]。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给药延长至48小时。
  由表2可见,本次调查的两组病例,干预前平均用药时间为5.7d,干预后平均用药时间为1.9d,干预后围术期平均用药时间明显缩短。并且检查中发现,干预后个别科室应用抗菌药物仍多数为48 h,在预防用药方面仍存在用药指征较宽的问题,需进一步嚴格管理,规范应用。
  滥用抗菌药物是一个较普遍且严重的医疗问题,在Ⅰ类切口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需严格遵守原则和规定。Ⅰ类切口手术大部分不需要进行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除以下情况外:(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我院自2014年1月以来,通过每月对各科室Ⅰ类切口手术病历进行抽查,针对用药品种、给药时机及疗程进行严格管理,对有问题的个别科室和医师进行培训和诫勉谈话,并对屡次不改的科室和医师进行经济处罚和医院内部网上公示。通过此举,使医师认识到围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重要性,提高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降低了患者的药品费用。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办公厅.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2] 郭静,张丽,段丽芳916例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生素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医 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9,9(8) : 582.
  [3] 于丽,李金丽,李艳瑛.3种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10(5) : 414-415.
  [4] 卫生部,家中医药管理局,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卫医发[2004]285号.
其他文献
【摘 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ICU患者中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ICU患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护理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95%对循证护理方案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有效率为85%)(P<0.05);实验组95%对循证护理满意,显著高于对照组(满意率达到65%)(P0.05),具有可比性
期刊
【摘 要】 目的 分析探讨在呼吸科护理中采取优质护理服务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110例就诊于我院呼吸科的患者,根据对其实施的护理措施的不同随机分组,干预组、常规组,每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一般传统护理方法,干预组使用优质护理服务措施。观察通过不同的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及对治疗的依从性情况。结果 经过不同护理后,干预组患者的有效率(94.55%)要显著优于对照组(76.37%)(
期刊
【摘 要】 儿科护理与其它科室的护理相比较起来显得尤为重要,这源于儿科性质的特殊性。儿童特殊的生理、心理情况形成了儿科护理的必要性,而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儿童、家长、医生以及护理人员的原因,又较其余科室容易发生问题。本文拟在简短阐述儿科护理必要性后,详细讨论儿科护理可能发生的主要问题,并通过联系实际情况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儿童患者恢复,确保其健康安全。  【关键词】 儿科护理 主要问题 对策
期刊
【摘 要】 目的 总结性探讨分析多种形式护患沟通会对促进内科优质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的效果。方法 将2013年10月到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患者6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的患者采用传统形式的护患沟通会,实验组的患者采取多种形式的护患沟通会,检测患者的投诉率和满意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的患者投诉率明显低于观察组,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临产妇分娩过程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临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予常規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指标及心理状态。结果:研究组产妇各项分娩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干预后研究组产妇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期刊
【摘 要】 羧基部位改造的口服头孢菌素是一类重要的口服头孢菌素,在羧基部位进行改造时可产生不具有抗菌活性的Δ2异构体,Δ2异构体的存在将严重影响其药效。本文介绍了羧基部位改造的口服头孢菌素双键异构化机制,Δ3异构体和Δ2异构体的性质差异、合成及相互转化等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头孢菌素 抗生素 构效关系  国内头孢菌素市场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与注射制剂比较,口服头孢菌素的进展
期刊
【摘 要】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被广泛应用于各大医院临床救护,能够安全、有效地终止室颤。本文将介绍AED的临床使用及维护。  【关键词】 除颤仪 使用 维护 心室颤动(VF)  1 原理  除颤仪又名电复律机,是一种通过电击来抢救和治疗心律失常病人的电子医疗急救设备。其原理是用高功率与短时限的电脉冲通过胸壁或直接通过心脏,在短时间内使全部或部分心肌细胞同时除极,中断折返通路,消除易位兴奋灶,使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讨对负压吸引在烧伤创面上的运用。方法:将2014年3月-3015年3月在我院烧伤科治疗的60例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吸引(VSD)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两组均待肉芽组织生长后游离皮片移植,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率、皮片成活率、疼痛程度、换药次数及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皮片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
期刊
【摘 要】 目的:观察脑梗死病人康复期应用自我效能护理干预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本院6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实施自我效能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护理情况并比较护理前和护理后效果。结果:护理后患者治疗依从率(93.3%)及心理功能(68.2±3.0分)等生活质量综合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P<0.05)。结论:自我效能护理干预可提高脑梗死患者依从率及躯体及心理等功能评分,促使患者康复,具有重要应用
期刊
【摘 要】 目的:探究以体检者为中心实施体检流程持续改进的效果,总结其管理体会。方法:依据体检者的需求以及目前体检流程所存在的问题,实施以体检者为中心的改进措施,并进行体检满意度评价调查。结果:经过体检流程的持续改进,平均体检时间明显缩短,体检医护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体检者对于体检满意度有明显提高。结论:在体检流程的持续改进过程中,实施以体检者为中心的优化措施,可以提高体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