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

来源 :中国针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ird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虚、瘀"状态下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和造模组(48只),采用腺嘌呤、番泻叶分阶段灌胃制备大鼠"虚、瘀"状态,然后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100 mg/kg)加0.25 mL 50%乙醇灌肠诱导大鼠UC模型。选取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埋线组,每组10只。埋线组取双侧"足三里""天枢""膈俞""脾俞""肾俞""大肠俞"穴进行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咳嗽与耳鼻咽喉疾病相关性及治疗情况。方法通过对收集的424例儿童慢性咳嗽的患者进行详细检查,分析不同年龄段儿童慢性咳嗽与耳鼻咽喉疾病的相关性,并观察不同病因造成儿童慢性咳嗽的发作特点及相关治疗效果。结果引起儿童慢性咳嗽的耳鼻咽喉科疾病中,急慢性鼻炎占17.22%,鼻窦炎、鼻息肉占26.18%,变应性鼻炎占19.81%,鼻腔异物并感染占0.24%,扁桃体及腺样体疾病占17.92%,变应性咽喉炎占15.33%,外耳道耵聍栓塞及异物占2.83%,气道异物占0.47%,其中以鼻窦炎、鼻息肉所占比重
分析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的协同使用情况及分离原因。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是针刺补泻的重要内容,传统针灸学中,二者存在协同使用的情况,主要与以血气理论为指导的治疗思想和人体结构对手法操作的影响有关。民国以后,逐渐出现提插补泻和捻转补泻的分离,与“科学针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及神经科学融入针灸治疗体系有关。
新医改政策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面对医疗服务体系改革与转型带来的挑战,三级公立医院亟须从改善内部管理角度出发,通过绩效管理来实现整体运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