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楠深情讲述:我的祖父蔡和森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u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第一个明确提出成立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是为革命真理、为革命事业奋斗的一生,走过了求学之路、革命之路、党史研究之路,是中共党史研究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并率先垂范,为革命呕心沥血,英勇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是蔡和森,他也是我的祖父。今年3月30日,是蔡和森诞辰125周年。我在思念中回溯他的一生,深切缅怀他为国家和民族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丽人生和崇高风范,这也在当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少年时为救国救民而读书
  蔡和森1895年生于上海,当时朝廷腐败,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国将不国。4岁时,他回到湖南湘乡荷叶塘。对蔡和森成长影响最大的是母亲葛健豪,葛健豪与民族英雄秋瑾、中华民国缔造者之一唐群英是好友,被世人誉为“潇湘三女杰”。葛健豪是湖南近现代史上一位传奇女子和伟大的母亲,是中国第一位赴欧留学的“小脚老太”,培养出了我的爷爷蔡和森、奶奶向警予、姑奶奶蔡畅、姑爷爷李富春四位中共中央委员,曾被誉为“20世纪惊人妇人”。
  蔡和森的父亲蔡家和母亲葛家以及曾国藩的曾家,三家既是同乡,又彼此联姻,沾亲带故。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葛健豪曾带子女到曾氏旧居去玩,看曾家的书库和匾额对联,给他们讲曾国藩的励志故事。秋瑾遇害后,葛健豪带着孩子悄悄地凭吊烈士的英灵,鼓励蔡和森与蔡畅长大后要像秋瑾那样做人。
  蔡和森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读书可以救国救民。蔡和森先上旧学,后读新学,24岁赴法勤工俭学。上旧学时,蔡和森熟读《三字经》、《百家姓》、“四书五经”等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并深受湖湘文化滋养;读新学时,他立志“要读遍天下奇书”,饱览文史哲等大量书籍,喜欢墨子“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体之利害”的胸怀,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蔡和森还尤其喜欢《天演论》《新青年》等进步书刊。
  四五个月就攻克语言关
  在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蔡和森先攻法文。蔡和森经常在蒙达尼公园借助字典看报纸,他的勤奋感动了一位公园管理员,主动辅导蔡和森法文。因此他的法文比其他同学进步都快,仅四五个月,就攻克了语言关。
  按照留法新民学会会员的分工,蔡和森主要负责阅读《人道报》(法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共产党》月刊和《俄事评论》等报刊。许德珩后来回忆道:“和森同志一手持《人道报》,一手持字典蛮读猛译,使我这个初到法国的人深受感动和鼓舞。”其间,蔡和森如饥似渴地阅读上百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并逐渐坚定了以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挽救民族危机的信念。
  蔡和森早期政治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经过学习和思考,他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对其进行了扬弃和取舍。在新文化运动中他学习并接触到新的文化思想。在留法勤工俭学中,蔡和森通过刻苦学习法国文化,能够直接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和许多左翼党派的报刊。热爱读书,勤于思考,既是蔡和森的优秀品质,又是形成他的政治信仰的必要条件。
  生活在“痛不堪痛、忍不堪忍”的乱世之中,面对山河破碎、国弱民穷的旧中国,年轻的蔡和森立志彻底改造社会、拯救苦难的中华民族。他曾立志:“猎取功名,升官发财,不是我们要走的路,我们读书为的是‘改造社会’。”
  蔡和森在勤工俭学的留法学生中广泛宣傳马克思主义,将一批先进分子引向崇尚马克思主义的方向;三次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革命斗争,成为杰出的学生运动领袖。据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维汉回忆,说自己正是有机会集中阅读了蔡和森从法文翻译过来的《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和若干关于宣传十月革命的小册子,以及同蔡和森作了多次长谈,才摆脱无政府主义的影响转变为社会主义者的。
  一生写了大量文章和译著
  既读有字之书,也向社会这本无字之书学习,注重生活实践和社会调查,让蔡和森更加深入理解中国国情,为在以后的斗争中制定正确的战略和政策,最终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都起到极大的作用。
  蔡家原本是一大户人家,后来家境中落。蔡和森从小就帮助家里干农活,放牛、割草、扮禾,经常与农民在一起,熟悉他们的生活。13岁时他到“蔡广祥酱园”当学徒,工作非常劳累,经常遭到店主打骂和欺辱,深知底层人民的疾苦。
  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期间,学校鼓励学生修学旅行、巡回演讲,使蔡和森受益匪浅,并养成了重视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的习惯。
  蔡和森论著颇丰,一生大约写了80万字的文章和译著,包括翻译《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
  1935年,有人这样评价蔡和森:“由于他的笃于友爱的性格,使他对于国家民族,对于全国同胞发展了最伟大的友爱,不惜牺牲一切以为国家民族,全国同胞求解放。”邓小平后来也曾动情地说:“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在2009年发起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评选中,蔡和森、向警予的名字双双入选。
  蔡和森用一生的时间追寻着信仰,捍卫着信仰。他是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和“组织共产党”主张的人,也是始终准备着为信仰流血牺牲的普罗米修斯。信仰的力量,赋予了蔡和森上下求索、舍生取义的革命人生与赤子情怀,正如毛泽东所言:“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邢大军据《新民晚报》蔡楠/文整理
其他文献
“云观赏”让国宝“活起来”  守护文明,一座城市得以与她的人民分享绵延千年的美的历程;延续文脉,一座城市终将向世界展示对话古今的璀璨光辉。  “今天做了一件一直想做的事。”3月25日,意大利疫情更加严重,方勤联合浙江、三峡、山西等几个馆,倡议给意大利博物馆界捐赠口罩,“表达心意和应急为主”。没想到一呼百应,短短一个小时,就募集到个人捐款5000元。  方勤代拟了一封信:“亲爱的意大利朋友们:相知无
期刊
说到读书,很早我就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说人生有一大快事叫“大雪封门读禁书”。  “大雪封门读禁书”,所快何来?所谓“禁书”,我的理解是不让藏、不许读之书,如果你悄悄地藏了、读了,不让人知道也就算了,一旦让人知道了,那你就要倒大霉了。但人性中都有好奇的一面,是以“读禁书”是更容易让人产生快感的,而“读禁书”又不能让人知道,于是,读的最佳时间、地点,可不就是在下大雪的时候,将自己一个人关在家里,想怎么读
期刊
无论是二十年前还是今天,“行走的荷尔蒙”就像是胡军的一个专属标签,始终伴随左右从未被摘掉。娱乐圈频繁的更新换代,新生代演员层出不穷,但每次盘点“硬汉演员”的名单时,胡軍的名字总是会出现在最前列。正在北京卫视黄金档热播的经侦题材电视剧《猎狐》中,胡军就饰演了一位被亲情束缚并最终坠入深渊的警察局长。不能称得上是正面角色,但也不能仅仅用“坏人”来形容,在杨建群身上能看到人性最深处的挣扎,也能看到每个普通
期刊
最近看到一部电视剧《如果岁月可回头》,剧里一位厨师严重失眠,用了各种办法都不见效,吃完一服中药起作用了,一气儿睡了两天。  谁知这么一个桥段竟让我想念起父亲。  父亲在贝尔格莱德工作时无意中做过一次宣传中医的事。当时中国中医代表团访问欧洲回国转机,因故滞留在贝尔格莱德一周。也许因为父亲笃信中医,他觉得应该安排中医代表团在当地搞一些活动,宣传中医中药。于是他出面联系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接待中医代表团。几
期刊
“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不得不说,生命中那些祖辈父辈的故事,值得我们重温和珍惜。  读高中时,我就读的学校位于湘西南一个山乡小镇———六都寨。那里美美的吊脚楼,长长的石板街,以及造型别致的大小码头、茶亭、拱桥、祠堂、惜字塔、风雨桥亭等,都和谐有序地陈列在辰河两岸。清晨时分,老师领我们出校门,一口气跑上山坡直至六都寨水库大坝上。如今水库改名为魏源湖,因为库尾与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故里相连。
期刊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当时,蒋介石以为他的长江防线固若金汤,我军就是插翅也难飞过去。他曾对他的宠将汤恩伯说:“你只要把这道防线守住了,共军也就只好望江兴叹了。”汤恩伯也信心百倍地说:“请委座放心,守住天险决不成问题。”蒋介石笑道:“有你这句话,我就满意了。”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我党早已在国民党军事指挥的高层安插了可靠的内线,拿下长江天险已在我军的筹谋中。  在渡江战役中,我
期刊
在前两年那档让高晓松和梁文道争相推介,甚至还接连斩获多项纪录片国际大奖的《了不起的匠人》中,一位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叫杨洛书。这位削瘦又普通的老先生,是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果说这个身份并不能代表什么,那么“70”这个数字足以震撼到我们。  “刻板”人生  杨洛书7岁开始摆弄父亲的刻刀,14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作木版年画,20多岁时已小有所成。七十多年的时光,
期刊
刘心武是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最近这段日子,居家隔离的刘心武特别撰文,讲述了自己的空巢老人生活。  儿子每天下午电话问候  本来就是空巢老人,
期刊
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早早地醒来,精心地编上一首小诗,发给几十年都未见的她,祝已经不知道在哪里的她生日快乐。然后,就离开她的微信(之前是短信)界面,就像合上了一本童话书。书的结尾,无一例外的是她的一句“谢谢”。  像很多年轻人一样,在经历了一场刻骨铭心的初恋之后,一切都无疾而终了。她选择离开了我,我也不觉得留不住她的心,各自两散了。也许是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有这么一句话在我们年轻的那个年代,非常的流行
期刊
杜斌是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新冠肺炎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他也是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唯一的重症医学专家。早在1月18日晚,他便与钟南山、李兰娟、高福、曾光等专家赶到武汉,迄今为止,他已经在武汉鏖战了整整3个月。4月15日,北京协和医院医疗队撤离武汉,这是全国援汉医疗队中最后一支撤离的医疗队。但杜斌依然选择留守,堪称“最硬的鳞”。“我肯定是最后撤离武汉的一批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