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构建方式探析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企共同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分析“校企共同体”的涵义与特征,梳理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从“教学车间”到“校企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有助于探讨“校企共同体”在管理机制、动力机制、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保障机制,为职业院校构建“校企共同体”提供具体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共同体;构建方式;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6-0021-03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工学结合的人才模式,而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与行业和企业建立水乳交融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然而,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的开展时间较短、相应的法律与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认可度和服务功能水平不高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校企合作存在着表面化、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校企共同体”的探索与实践成为职业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继承和发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校企共同体”建设的途径和机制,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共生,“校企共同体”的实践模式逐渐形成。
  “校企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校企共同体”是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协议形式缔约建设的相互开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利益实体,是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通过这种新的组织形式,可实现校本资源与企业资源的有机结合,提高人力资本价值,创造最大的边际效益。“校企共同体”突破了“校企合作”、“校企一体化”的层次和维度,成为校企共荣发展的最高组织形式。
  “校企共同体”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1)共筑愿景。校企合作双方以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为合作契合点,共同构建以提升企业生存活力和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产品的创新性、标准化、国际化为发展目标的总体愿景。(2)合作育人。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和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个方面开展合作;(3)共享成果。校企双方以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为原则共享合作成果,包括人力资本提升、技术专利应用、生产流程优化、管理服务标准提高等多个方面。(4)共担风险。校企双方在深度合作过程中合理分担设备耗损、安全防卫、金融环境、成果转换等多个环节中存在的风险。(5)共荣发展。校企双方通过构建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素质的良性互动模式,实现校企双方共同提升发展品质,进而开辟新的合作渠道。
  “校企共同体”的建设实践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教学车间”到“校企共同体”的发展历程,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宗旨,进而从校企合作走向了校企共生。
  (一)教学车间模式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于2005年启动《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探索出以下三种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教学车间建设模式。
  引入式,即将企业车间引入学院 组建方式是由学院提供场地、服务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如包装印刷教学车间就是由学院和美丰印务有限公司按照上述规则共同组建的。引入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企业通过竞标方式将技术包植入学院,与学院遴选及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匹配,从而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发展的信念、信任和信心。
  合作式,即与企业共建教学车间 学院采取多元化共建形式,与天津海鸥手表集团共建了国际化手表装配教学车间,培训高档手表装配师。学院与企业依据双方的利益和需求在共建协议中明确了资金、设备、技术和管理等关键要素的分担方式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作式的最大优势在于组织结构和机制的灵活性,校企双方可以根据后续需求适时追加合作内容或调整合作形式,从而极大地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租赁式,即由学院负责教学车间的建设,企业采用租赁形式与学院合作 通过校企双方协商,实施新产品研发、实践教学、小型生产等合作项目,产品原料和技术一般由企业提供,如郁美净真空乳化教学车间等。租赁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可提高学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边际效益,为企业节约建设成本,降低学院的流动成本,同时提高校企双方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最终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是与企业密切合作,以产品的生产作为教学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该课题研究为“校企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并于2009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校企共同体
  学院在继承和发展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探索“校企共同体”的建设方式,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
  建设思路 以管理体制机制建设为突破口,建立紧密耦合的校企合作共同体。依托职教集团董事会、校企合作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三级管理平台,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引入合作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拓展“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形成具备教学、生产、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新产品研发等多重功能,校企共建、共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共同体。
  主要举措 建设“校企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包括:第一,在校内拓展建设生产实训一体化教学车间,同步建立模拟仿真实训基地,完善“校中厂”建设模式。创造真实的生产环境,完全按照产品生产、技术研发、项目运营形式组织教学,同步培养学生的全人理念、职业素质、技术技能。例如,学院与天津嘉利源公司合作建设了日化生产教学车间,学生实训所需的价值50万元的实训设备均由企业提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生产,个性化研发成果坚定了学生通过日用化学品应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信念。第二,在校外拓展实训基地,完善“厂中校”建设模式。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校内实践教学的延伸和完善,可让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接触真实的生产环境,感受就业氛围,建立对订单培养企业的归属感、价值感和文化认同感。学生在完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岗位实践,严格执行行业或职业标准,实训的项目与企业工作岗位的要求“无缝”对接,同时,在实践过程中渗透职业课程和职业发展指导。例如,学院与海鸥集团、长城汽车集团、韩国三星集团、美国宝洁公司、华润雪花啤酒等企业集团合作,在企业中建立了学习岛,与企业共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孵化基地。   建设效果 通过“校企共同体”建设,学院在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育人模式等方面得到进一步优化。以食品生物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为例,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通过与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天津津乐园食品有限公司、天津益倍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天津嘉丽源日化有限公司、天津如麦商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入合作,建成了鲜啤酒酿造、现代生物发酵、天然产物提取、GMP制剂、焙烤工艺等生产性实训教学车间5个,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室8个,配套准备室5个,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及红外色谱等专业分析检测实训室12个,总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设备总值超过2 000万元。在专业师资培养方面,学院通过调入、从企业选聘、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内部培养等方式建设了“双师型”教师团队,并聘请企业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生产性实训车间的全部实践技能课教学任务,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目前,已拥有一支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熟悉食品、生物专业现代科学技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由学术权威和技术领军人物担任学科技术带头人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达到100%。在育人模式方面,根据食品、生物类企业的生产特点实施“旺入淡出”的顶岗实习方法,在企业最需要人的时候派学生进入教学车间、企业顶岗实习,切实解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完成生产任务的过程中进行岗位技能学习,待企业阶段性生产任务完成后,学生返校继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技能学习后可考取两个工种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校企共同体”将企业实习、学院教学双线融为一体,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可以满足企业需求,实现学生、学校、企业的共赢发展。
  构建“校企共同体”的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校企共同体有序运行并充满活力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包括管理机制、动力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保障机制可使校企共同体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约束而严格规范合作各方行为,在微观上明晰各方责权利,使合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的建设是“校企共同体”良性发展的关键。公办高职院校在坚持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可建立董事会、理事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以增强办学活力。管理机制建设的根本是权责分明、协调统一。在职教集团董事会的统一领导下,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和专业发展层面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均由学院与企业专家共同组成,具有典型的双主体性。因此,要制定严格的例会议事制度,兼顾学院与企业的资源和人力资本分配,以学生培养为中心,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安排教学进程,更新教学内容,推广产品研发与合作生产方案,拟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拓展兼职教师库。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水平和专业发展方向制定专业调整方案,处理教学资源、教师配置、教学质量、就业水平等管理中观问题;专业指导委员会应接受校企合作理事会的统筹领导,负责包括教学组织实施在内的相关领域的微观运行,并向校企合作理事会反馈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可以凝聚学校与企业双方的资源和人力优势,为“校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学院与企业可通过统一规则下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的合作达成多项共识,包括企业员工在学院培养的总体安排、学生到企业的带薪实践、学院教师加入企业研究团队、企业为学院提供较高资质的兼职教师等等。
  动力机制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需要一个动力系统,要深化校企合作,就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所谓动力机制,就是利用经济杠杆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以往校企合作中“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校企共同体”的建立,首先要厘清学校与企业在合作中的地位和关系,即“校企共同体”是建立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企业不是参与一次性的慈善活动,而是以经营进而取得一定收益为目标进行具体合作。企业在进行投资之前,必须充分考虑投资的回报率和相应的投资风险,只有当企业确定与学校的合作及投资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益处,在经济上也会带来丰厚的回报时,“校企共同体”才能生存,校企合作才能有效开展。切不可忽视的一点是,企业在合作中除了有其应该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之外,还应该是受益的一方。因此,出台专项政策、建立专项资金、争取财政补贴、签订互惠互利的协议及合同等非常重要。要在公正的立场上充分考虑双方的需求和利益,从根本上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证企业投入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监督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持续进行,加强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机制是关键。要依托职教集团董事会,在校企合作理事会的指导下,成立“校企共同体”监督小组,对合作双方协议条款的履行情况、合作态度、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合作项目进展情况等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要制定合作绩效考核制度和问责制度,对绩效不突出,在合作中不履行或不及时履行规定职责的责任人要进行惩处。要制定《校企合作项目评价指标》,由各专业进行“校企共同体”合作情况自评,及时发现和纠正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偏差,掌握合作发展动态,并将其纳入学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实施——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提升学院与企业共生、共荣的能力,促进和推动“校企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被普遍认为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我们要更加深入地探索基于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的“校企共同体”运行和管理的基本规律,通过“校企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於实.“校企共同体”与新型工学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2(12):65.
  [2]郑小飞,许淑燕.基于“校企共同体”背景下的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40.
  [3]李国桢.高职学院教学车间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31.
  [4]谭界忠.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保障机制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18):21.
  [5]王冠华,王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174.
  [6]颜楚华,王章华,邓青云.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主动——构建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0.
  作者简介:
  孟娜(1980—),女,天津市人,管理学硕士,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院长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政策。
其他文献
摘要:探讨了高职护理专业(英语方向)(以下简称为高职英护)《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的模式、方法及其效果。随机抽取高职英护089班(40人)为实验班,进行《儿科护理学》双语教学,随机抽取高职对照班英护0810班(40人)进行传统教学,通过比较考试成绩及相关问卷调查探究双语教学模式、方法及其效果。“保持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融情境教学于其中的双语教学方法,较适合高职英护层次学生的双语教
摘要:介绍了“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意义及取得的成果。“机械产品检测与质量控制”课程以企业对机械产品检验员岗位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改革了教学方法及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17-03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是机械类
教育部、财政部:实施职教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1年至2015年共同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组织45万名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其中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培训10万名,省级培训35万名。这一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由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推进项目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项目四部分组成。  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分
摘要:职业交际能力业已成为职业核心能力之一,汉语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审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关问题,从复合型、职业化人才培养的视角,分析了口语交际与应用写作类课程的现状,阐述了此类课程的重要性,并对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加以探讨,着重从课程融合、师生角色定位、教学和考核方式改革与创新、教学效果的跟踪与反馈等方面探讨了提升学生职业交际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
摘要:在国家“协同创新”战略及珠宝首饰行业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协同育人非常必要。文章论述了产业升级背景下珠宝首饰行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育人的必要性、总体思路、创新性、实施流程与质量保障机制。  关键词:产业升级;珠宝首饰行业;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8-0010-05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提出“以
摘要: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开始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重要性。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3 3 3”的指导模式,即“3 1.5 1.5”三阶段递进式指导,“辅导员 专业教师 就业指导教师”三者共同指导,“学校 系部 班级”三级分工指导的综合指导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嵌入式技术与应用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本文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角度剖析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整体设置,并以第一个学期的实践教学和数模电路基础课程为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实现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了解与把握职业教育学习主体的网络应用行为特征越来越凸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新乡市内四所中职学校的四百余名学生的网络应用行为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总结得出中职学生网络应用行为的若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思考。  关键词:中职学生;网络;网络应用行为;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
摘要:护理类中职学校要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使护理类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更加明晰。  关键词:贵州;护理类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途径;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
摘要:分析农业高职学院开展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实践入手,探讨破解制約因素的举措,旨在农业高职学院信息技术服务与技术推广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农业高职学院;新农村;信息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144-02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