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和道德的拷问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n1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性和道德两个母题,是文学作品永不过时的选择对象,人们往往在以社会道德的标准判断是非对错的同时,也会拷问自己的内心。倘若人性和道德能够高度契合,那么人心便不会矛盾挣扎,但当二者产生矛盾,并只能择选其一时,大概出于本能,道德最终可能会被舍弃。本文通过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罗生门》,浅析人性与道德的矛盾关系。在生存和欲望面前,人性和道德孰轻孰重,可能只有当事人自己去选择,旁人并无评价是非对错的资格。
  一、一千个观众一千个罗生门
  笔者有两本不同译版的《罗生门》,一本是当代翻译家赵玉皎翻译的,这本几乎还是新的,只是潦草翻过几次。另一本是林少华所译,年代已有些久远,却被笔者翻得破烂不堪,封面掉色,泛着淡白。林少华的翻译当真独到。从译本《罗生门》的问世再到对村上春树的詮释,林少华几乎成为日本文学连通中国文化的中流砥柱。
  《罗生门》的开篇,林少华的翻译是这样的:“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空旷的门楼下,除了他别无旁人,只是一只蟋蟀伏在红漆斑驳的粗圆的桂木门柱上。”
  同样是这句话,赵玉皎的译文为:“某日黄昏,一名仆役正在罗生门下避雨。宽阔的城门下,除了这个男人之外别无他人。只不过,在朱漆剥落的大圆柱上,还停着一只蟋蟀。”
  相形比较之下,孰优孰劣便高下立判。
  二、鬼才芥川龙之介
  笔者一向不喜欢说芥川是个天才,天性里的善感多愁、是非哀物和他与生俱来的秉性造就的不会是一个天才。如他所言,诱使他自杀的大抵是他缥缈恍惚之中所感受到的“不安”和无法捉摸的未来。鬼才,这个才华横溢、外表低调、心中却有偏锋棱角的人,用鬼才来形容大概是准确的。
  他的才气和意蕴倒是像极了唐代的诗鬼——李贺,李贺的眼里最开始便满是人世间的疾苦,甚至不过二十出头,便常念叨着“伴鬼吾身”。瘦肉的身体上,却有无法言语的厚重。相比而言,李贺的诗文里多了几分为人的潇洒超然,太白是仙风道骨的仙气,那长吉便像极了瘦骨嶙峋的地狱小吏,看破了生死。芥川比他们多的便是一种静化的禅意,剥离开所有的外壳,这种柔软的佛家禅意才能在他的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肆意铺张和狂放的只有他的文化,笔者姑且将那种传递给世人的厚重,称为“芥川的文蕴”。
  芥川一生正是如此,在“恍惚的不安”中摸索前行。他曾在《罗生门》中说:“周围是丑陋的,我自己也是丑陋的。眼看着这一切而生活,是痛苦的。对于离开了利己主义的爱的存在,我表示怀疑。”
  芥川的迷茫,从他的处女作《罗生门》便开始贯穿,直到后来陆续写出《河童》《地狱变》等声名鹊起的文章,芥川的这种迷茫才得以被完美诠释,他的眼里满是冷意。芥川在《傻子的一生》中自言自语:
  “你们还有旺盛的生活欲望吧?”
  “是的。不过,您不也是……”
  “不,我没有了,我只剩下了旺盛的创作欲望。”
  这是他的真心话。不知不觉中,他对生活失去了兴趣。
  因此,悲剧的酿成几乎是必然的。毕竟天地是不会让能清晰看到“鬼”的人,长久得活着的。1927年,三十五岁,夜晚风雨交加,安眠药,永久地长眠。
  三、崩塌在人性面前的道德壁垒
  (一)生存的欲望与易碎的道德
  《罗生门》整本书的一开篇便是“罗生门”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2016年,笔者观看了由黑泽明导演的电影《罗生门》,不过刻画拍摄的是《罗生门》中的另一篇名为“竹林中”的文传。无论是《罗生门》还是《竹林中》,这两篇历史小说都赤裸裸地对人性进行讽刺。
  《罗生门》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处于战争年代的仆人因苦无生计,决定拿起屠刀,成为山林中的盗贼,但因为心中还有仅存的善念或胆怯而迟迟不敢付诸行动。当仆人翻爬上罗生门的大门楼时,他看到一个老妪正在拔一个年轻女尸的头发。经过一番口角,仆人丢下了仅有的良知,剥掉老妪的衣服,扬长而去。
  罗生门之所以备受推崇,其原因不外乎芥川对于人性本质的鞭打。鞭打最纯粹且质朴的人性,在面对生存时,仆人依旧保留那点对于人性的尊崇,其却在老妪出现后轰然崩塌,鞭打的不仅仅是在生存面前所丧失的道德,还是抛开所有、剥离其外的人性本质。
  每当看那些多数人为了生存而必须牺牲少数人的事例时,人们总会指责并扼腕痛惜,其实内心却也清楚,若自己面对生存的紧迫时,道德底线的舍弃将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干脆利落,不外如是。芥川的意蕴是在这背后的伸张,所抨击的是那层薄而易碎的道德。
  仆人,显而易见的,是大多数人的代表,我们虽有坚持,但它仅仅是一层薄冰。当黑暗像潮水般泛起夜的汹涌,一切离开了利己主义的道德人性,如弄堂里的雾气一样,大风过后便消散如烟。生死关头,在大多数人赞同时或仅需要一个人背弃上帝时,一定会有接二连三的人背弃。芥川的眼光独到,可谓锋利如刀,切住了没人提及的再无所遁形的脆弱本质,善恶一念之间,弹指而逝。
  (二)人性对道德的背叛
  《竹林中》相比于《罗生门》,趋向于对多重不同身份的诠释。“竹林中”的故事背景是一起杀人案。武士牵着白马和坐在白马之上的妻子行走于山间时,与一小僧相逢,后来遇到了远近皆知的大盗。在微风轻拂起女人面纱时,强盗便深深地被女人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于是,他借着三人寻宝物之由,于竹林间,骗绑并杀害了武士,强暴了女子,然后逃之夭夭。后来,路过的樵夫发现武士的尸体,慌忙中报官寻案。小说并不是讲述了此事件的情节过程,而是通过七个人的供词轮流铺开整个故事,但每个人的供词都能让人看到一个不同的故事。
  强盗的供词中并未掩盖或否认他杀掉武士的事实,只是他口中称那位武士与他激战二十多个回合才落败的行径,不过是为了体现自己是一个光明磊落且骁勇善战的汉子,然后通过自己的魅力与魄力彻底征服女子。女人的供词同样承认自己所遭受的一切屈辱,却又宣称那时她的丈夫对她无比嫌恶,她因丈夫被杀感到内疚且过度伤心而昏厥。还有行僧的描述和樵夫的供词都让整个事件趋于清楚和完整。在一片夜的朦胧中,人们逐渐看到清晰的轮廓,慢慢靠近,层层剥开。每个人的说辞似乎都完美无缺却又难以组成同一个事实,这种矛盾的集中源于人性的驱使。
  直到最后,借女巫之口的武士亡灵才让人们真正看到了事件的“真相”。人们会痛恨妻子的背叛,叹息武士的懦弱,鄙夷强盗的吹嘘,但深思细想过后,这个故事倒是像极了现实的生活。
  一道鞭子,不外如是,再一次恶狠狠地打在每个人的“认为”上、每个灵魂的本性上。《罗生门》中的其他名篇,诸如《地狱变》《山药粥》《鼻子》《河童》等,都显而易见地体现对于人性恶的鄙夷鞭打,对于丑陋世俗的失望。那种恍惚的不安贯穿芥川的一生,也折射着当今社会,不安源于人性,恍惚源于表象。不是每个落在纸上的文字都能深刻,不是每种深刻都能让人不安。这正如芥川所说:“人生还不如波德莱尔的一行诗。”
其他文献
渡着夜月洒下的影  借着树与花坛  在课后的人流中  寻找着自己的梦  穿透千百度的镜片  尽我融入暗幕  在林里的鸳鸯中  注视着梦的背影  跳动加速着的心脏  迸出炫目星空  在山海的實物中  我的梦模糊着光  悸动的心被夜刺凉  含目无可奈何  在叠叠的透视中  你笑靥幸好如初  落幕总有一人离开  挥手树与花坛  在朗朗的读书声中  愿你我梦如花开  (湖北师范大学)
期刊
日本重返和平年代后,为了不再体验《风中的母鸡》中那样让影像叙述的悲哀,小津尽最大可能地、主动地禁止叙述,开始制作小津式电影。而这种小津式电影从《晚春》到《秋刀鱼之味》,每一部都称得上是精心佳构,其中的10部更是杰作或接近杰作的出色影片。本文通过对小津后期的影片进行分析和梳理,从叙事主题、电影语言、叙事内涵等方面来论述其电影叙事美学风格和电影创作的启示意义。  作为日本电影史上的三位大师级导演之一,
期刊
从古至今,美术缓慢地演变、分离、独立,绘画成为美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色彩绘画的类别多样、表现力、感染力强烈,给予人丰富变化的情感体验。莫奈等印象主义画家经历漫长探索创造出新的绘画方式,对色彩的研究和升华达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赋予美术特别是绘画领域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美术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早先,人们把美化生活的一切技艺都称为美术,如美化生活用品、生活环境、首饰服装,反映和
期刊
艺术方法总有更新奇的思路,后动画指用动画方法产生的一系列艺术形式,其中包含行为、挪用、动态影像等。2017年明斯特雕塑展上的一件作品在后动画方法上颇为引人深思,这件作品通过改变观看方式,使用极其简单的方法制造了一出具有互动性的动画场景。  近年来,世界展览场域逐渐偏向于艺术与公共环境的共生。由于公共艺术的环境复杂性,多数作品具有混杂维度的特征。有一处装置利用绝妙的方法,通过混杂多个艺术家文本和城市
期刊
聊引明月照君还,劝酒持觞催人醉。  青天一轮何再有?春风十里柔情中。  谁著燕脂谓红颜?更适为容知华年。  曾经沧海问归未,催颜如玉来江南。  莫愁艇子何处去?谁把彩云问家山?  红桥流水来小棹,杨柳岸边只依然。  今宵酒醒待何时?不比柳七怕梦阑。  哪得东去水万里?复千十日日须嫌。  若非天涯分两岸,偏向何生问情关?  最使斯世生荀倩,生离死别在人间。  除却离合与悲欢,不把风流示云散。  天若
期刊
清冷寒光始映地,枯树难见几青绿。  悬窗微冷夹清雨,往事湮灭化草芥。  聆聽漫山红叶喃,萦遍清秋梦惘然。  婵娟正忙家教事,不知秋色为谁妍。  (山东临沂第四中学)
期刊
柳青河畔闲飞鸟,翠柳酥杨迎风摇。  凉风浅掠余几叶,墨染乌空云何去?  无染旋蹱遗悲影,无常烟火何复归?  离愁漫卷秋风寒,徜徉墨迹深久遠。  烛影摇红远尘嚣,倾世华裳拆扇笑。  清秋渐远冬将至,漫山红叶尚呢喃。  流水潺潺窃私语,叶落归根亦淡然。  晨雾婆娑汝不语,阳光倾城某不言。  竹林清风清林竹,萦遍清秋梦惘然。  叶落无声方知秋,挥毫题诗尽畅怀。
期刊
童年的时候,我特别爱听奶奶讲故事,她说在她家乡那一带,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名叫雨生的小男孩,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可怜的雨生衣衫褴褛,由于还没到干活的年龄,他每天就在村子里到处游荡,生活苦极了。  雨生居住的那个村子实在太穷了,村民们根本没有多余的食物分给他吃。到了好季节,村民们还能给他一点儿野菜团,而在很多时候,他们只能给他点儿树皮或树叶做的食物。  尽管生活得十分艰苦,但
期刊
武侠小说作为通俗小说,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其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也不会影响其对中国文学做出的贡献。古龙和金庸是武侠时代的两座高峰,引领了几代人的武侠梦,虽然两者写作的内容有着极大的不同,但都传递着一种侠义精神和向往自由和平的理念。本文通过对古龙和金庸作品的分析,从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等方面来展现作者侠骨柔情中的家国情怀。  一、古龙对个人主义的彰显和金庸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风格不同的
期刊
危乎高哉列千嶂,穷极远乎楚天长。  黯然销得魂悲彻,嘤鸣求友声凄凉。  谁家饮者近诗客,谁近尊前闻名扬?  谓谪仙人酒中来,至臻固性侠骨香。  更恃诗才馥比仙,复仗长剑只身闯。  癫疯恣酒好江湖,也应诗投汨罗江。  疏狂图醉谁得似?高阳俦侣费泪行。  烂醉翰林轻一笑,摧眉折腰名利场。  肯爱寻饮桃花潭,险韵诗成盏把传。  邀月对饮成几影?强乐无味出岫难。  草色煙光行云深,不教长醉诗言浅。  弃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