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抗挫力”任重而道远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zhan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学习《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专集”的案例,笔者受益良多,收获了众多值得借鉴的撰写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众多案例让笔者深受启发、引发了诸多思考。尤其是笔者看到2018年第5期刊登的吉林徐志红老师的案例《利用排球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力》,笔者认为该篇案例从背景简介到故事发生,从故事分析到反思,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采用典型案例结构表述、用字准确、段落清楚、文笔通顺;将“利用排球活动”(环境)、“培养学生”(教育目的)、“抗挫力”(目标指向清楚)3个关键词作为题目,主题定位一目了然。由于主题突出,顿时使人产生一种共鸣: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抗挫力,教会学生勇于面对压力、敢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通过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抗挫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当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领导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迫在眉睫!
  心理学专家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因挫折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家长过分的溺爱,导致他们失去一些必备的生存与生活能力,如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点风浪,甚至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等愤而离家出走或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及各种比赛活动契机,完成有效培养学生抗挫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任务,就显得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抗挫力的一般性原则告诉我们: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把握住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时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培养抗挫力的活动中来。其次,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浓,但自制力较差,喜欢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与竞赛,但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和耐挫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抗挫力时,一定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证在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建立阶梯式的培养抗挫力的教学体系。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抗挫力呢?笔者认为: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开展主题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知道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挫折,能够合理地处理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二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抗挫力需要有效的教育途径。教师创设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情境,是一个让学生明白达不到预期的“挫折”是常态,只要我们有战胜“挫折”勇气,就能寻找到解决“挫折”的有效途径。三是,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知道并能运用宣泄法、转换法、升华法、补偿法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以《利用排球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力》的案例为例。案例呈现出:王同学凭着自身的体育天赋担任班级排球队组长,在比赛中王同学的表现与平时相比却判若两人,场上还不停地埋怨其他学生不积极配合,其结果是输了首场比赛。赛后王同学和其他学生貌合神离……
  徐老師的处理方法是,积极地调解,让王同学放下思想包袱,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轻装上阵、团结同伴,发挥核心作用。结果是由于思想工作做在前面,在正式比赛中王同学发挥得越来越好,带领班级球队取得了校级比赛的好成绩,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笔者认为案例表述值得研讨的是:
  1.调解之前缺少具体和王同学沟通了解的方法描述。正如案例点评刘老师所言:“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案例也一样。如果作者在调和、劝解上多抛洒些笔墨,具体描述一下是怎么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纾解学生内心的‘小疙瘩’,文章的内容会更翔实、生动,案例也会更丰满”,可谓是点到妙处。
  2.案例评析中缺少明确的培养抗挫折能力途径的简介。既然教师意识到王同学是队中核心人物,比赛中发挥失常,是缺少实战的历练,就应该创设体育比赛情境,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来丰富其实战经验,提升临场发挥水平,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抗挫力”落在实处。
  3.对学生抗挫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探寻教育规律,采取长期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践行中懂得道理,学会方法。
  为此,笔者建议:首先,了解王同学场上反应迟钝、移动不到位、配合意识差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疏导。其次,在排球队开展走出心理困境的主题活动,让每名学生都说出心里话,用“失败乃成功之母”等名言警句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再其次,创设比赛情境给王同学的排球队搭建共同练习和比赛的舞台,提供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在比赛中重塑战胜挫折的勇气,寻找配合协作的方法,初步尝试成功的体验。最后,在平时的教学比赛中遇到问题,在应对中及时教会王同学在场上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使其能在正式比赛中遇到同样问题时,冷静思考、杜绝互相埋怨现象,充分发挥核心球员的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培养学生抗挫力的重要意义与教学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体育教师应有的努力!
其他文献
说来也幸运,从第二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评选到现在笔者一共参加了三届,连续三次获得特等奖,最想说的就是“感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感谢一线话题栏目”,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国学校体育》杂志是我们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良师益友,“一线话题”栏目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好帮手。回顾案例参赛经历,得益于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关注课堂中的“小事”。  一、发现“小事”  案例写作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性,一定是教师
为促进中国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高学校篮球教练员的业务水平,7月25-29日,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主办,浙江大学承办,中國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与浙江大学生体育协会共同协办的2018 FUSC-NBA校园篮球教练员培训班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国际合作与交流部留学培训总监孙炜,NBA中国青少年发展总监赵海龙,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篮球分会秘书长刘庆广,培训讲师、NB
看到杜老师撰写的案例,我脑海里迅速浮现出我国当前教育领域的两大热点话题:立德树人、核心素养。  一、立德树人,源自仁爱的教育点滴,点滴之水的汇聚才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杜老师用仁爱之心和激励的心理干预手段帮助学生去解决不敢完成前滚翻动作的问题。当学生小华在杜老师的精心指导和鼓励下完成了动作、挑战了自我、获得了一次滚翻的“成功”时,学生必定能够充分感受到教师浓浓的爱心、厚厚的诚心与细细的耐心。杜
2018年9月28—29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扎实推进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建设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所长田慧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崔保师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30余所高校,北京市教科院、重庆市教科院、山东省潍坊市教科院等11
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情境是每一位教师都应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体育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高质量的教学情境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需要研究重要课题。本次研讨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体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价值,共同探讨体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存在的误区,丰富了一线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的策略,对教师今后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情境教学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提高认识,厘清体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
课堂与教学是教育学领域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教学实施以课堂为依托,高效的课堂为教学实践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体育课的教学环境与其它学科存在明显区别:首先,体育课一般都是在开放环境下授课,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动作的学习都需身体力行,学习行为很容易受主观意愿的影响。基于以上两点,体育教师为了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常对学生的不当行为采用不适宜的惩罚以达到惩前毖后、以儆效尤
由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出的《我是体育教师》大型公益电视节目活动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产生了社会共鸣。杂志社多次接到各地教育厅、教研室,中小学、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师,社会主流媒体等社会各界关注学校体育人士的电话,希望能够有机会参与到相关的活动中,或是对节目进行转播,或是以其他形式共同传播正能量。  《我是体育教师》活动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主办,中国学校体
有效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不同阶段的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需求是不同的,例如青年教师要学习成熟教师的各种经验,如上课、评课、科研方法等;老教师也要不断汲取青年教师身上的新东西、新技能、新思想等。教研活动应该根据教师的各有所需“精准施研”,而不应让多数人成为教研活动的看客。笔者所在学校创新教研方法,根据教师的教龄,将体育教师进行合理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由学校举办的一系列教研活动,
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频频出台重要文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意义。与以往相关文件相比,《意见》呈现出许多新思想、新理念、新举措,昭示着新时代、新使命、新担当。  一、目标明确,任务艰巨  《意见》明确
编者按:日前,由江苏省教育厅主办,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承办,徐州市教育教学研究室、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教体局、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协办的江苏省青年教师教学和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初中体育与健康)在徐州举行。26名优秀青年体育教师由各市教研室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制订的比赛规程和江苏省教研室制订的比赛方案,通过自下而上的层层选拔,从市级初中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一等奖获得者中推荐参赛。比赛共设置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