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非洲

来源 :蓝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kym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爱情蒙住了眼睛
  
  1990年,就读于沈阳建筑工程学院的黄晓梅和同学们一起到北京一家单位实习。约克玛来自非洲,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利比里亚留学生,也到那个单位去实习,因为专业相近,实习期间自然天天在一起。那时,因为在中国的外国人还不是很多,22岁的黄晓梅感觉和一个黑人在一起挺新鲜、挺好玩,就不时跟约克玛开个玩笑,聊聊天,时间长了,她觉得这个黑人和中国人相比,除了肤色之外没有其他区别,他汉语讲得很好,脑瓜也特别灵,特别是他的淳朴憨厚,深深打动了黄晓梅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爱意在萌发。这时,突然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黄晓梅的一生。
  那天,黄晓梅在测量一个建筑物时,不小心从几米高的地方摔下,一根拇指粗的尖利的钢筋扎进了后腰,送到医院时,她已因失血过多而昏厥,需要马上输血,陪她同去医院的几个同学中,只有约克玛的血型和她一样,约克玛毫不犹豫地伸出了自己的手臂。以后他就成了她病房中的常客,他们从中国说到非洲,从北京说到利比里亚,从沈阳说到她的故乡棗吉林中部的一座小城。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说越近,出院的时候,已经难舍难离了,黄晓梅对同学好友的劝阻置若罔闻,一个20多岁的姑娘如果拥有了爱,更何况是一生都值得回味的浪漫的异国奇缘,还会顾及什么,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实习很快结束,她回到了沈阳,他依然留在北京,两颗炽热的心并未因空间的距离而冷却。约克玛渴望能娶黄晓梅——一个非洲黑人能娶到一个白人(在非洲黑人的眼里亚洲人也是白人)妻子,比当了总统还光彩。黄晓梅毕业答辩一结束,便火速回到父母身边,诉说与这个黑人的缘分,结果是她预料之中的:父母反对。利比里亚在哪儿?父母只能看地图;黑人是什么样?只在电影电视里见过。自己的女儿要和这样的人结婚,同床共枕,简直不可想象。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黄晓梅得到了在北京工作的哥哥的支持,父母无奈,勉强答应了。她当时的感觉就像罪犯遇到大赦,从此海阔天空了。她立即奔赴北京,与约克玛商量结婚、办理她的出国手续等事宜。经过两个多月的北京——沈阳——吉林三地的奔波,一切手续都办妥了。
  1991年8月14日是黄晓梅终生难忘的日子,她离开了养育自己23年的父母,离开了熟悉的故乡,怀着难以形容的复杂心情,登上了中国民航飞往巴黎的大飞机,再由巴黎转机飞往非洲大陆,寻找她的梦幻人生。
  
  (2)现实使她一夜间清醒
  
  在巴黎,他们出双入对地参观卢浮宫,登临艾菲尔铁塔,游览蓬皮杜艺术中心、凡尔塞宫以及凯旋门等名胜,夜巴黎更加迷人:霓虹灯闪烁的酒吧、舞厅……使黄晓梅大开眼界。她觉得非常惬意,非常浪漫;她觉得和外国人结婚真好,出国真好。惟一的缺憾是囊中羞涩,在琳琅满目的巴黎商场里一样东西也没敢买。
  巴黎是世界名城,好看好玩的地方很多,但他们只能在巴黎停留48小时,然后就向约克玛的家乡,不,也许是黄晓梅最后的归宿地——利比里亚飞去。黄晓梅想,他们要去的城市大概跟巴黎差不多,至少比老家那个小城繁华得多。因为他在向她谈及他家乡的时候,隐瞒了那里的愚昧、贫穷和落后。法航的空中客车飞机从巴黎起飞,经过7个半小时的飞行,到达了目的地,那个小国的最大城市。
  他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叫科维达,濒临大西洋,是非洲有名的港口,还有一个可以起降大型飞机的国际机场。因此它虽不是首都,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各国领事馆及联合国的某些小分支机构都设在这儿。在这个城市里除了有中国领事馆外,还有一个气势恢弘的中国文化中心。但它并非是想象中的现代化大都市,整个城市三层以上的楼房很少,大都是简易的平房,站在中国援建的“友谊体育场”看台的最高层就可以鸟瞰全市。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大都十分破旧;街道两边的污水坑、垃圾堆随处可见;随地大小便的男女,食品摊上成群的苍蝇……这一切与几个小时前看到的巴黎相去甚远,与她故乡的小城也无法相比。黄晓梅的感觉仿佛是从天堂跌入地狱。
  约克玛的家在郊区,一家十几口人挤在几间简易房里,晚上点的是煤油灯,喝的是自家院里挖的井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现代文明一下子远离了她。约克玛的亲戚、朋友、同学都前来祝贺他带回高深的学问和一个漂亮的中国姑娘。约克玛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对黄晓梅更是宠爱有加。而黄晓梅却高兴不起来,她不习惯触目皆“黑”,当初她在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中爱上一个黑人,显得浪漫、有个性,现在这种感觉没有了。语言不通,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她就成了聋子、哑巴。这儿离赤道不远,一年365天气温都在30-40度,炎热的天气使她难以忍受,要不是离海很近,不时有凉风吹来,根本无法适应。这里,疟疾、肝炎、伤寒、性病及艾滋病,到处肆虐。特别是疟疾,在这儿工作的中国人,很少有人逃脱。尽管家庭的尊敬,丈夫的宠爱使她无可挑剔,给她慰藉,但严酷的现实使她觉得悔恨、茫然,跟她当初的想象相差实在太远太远了,她产生了如临绝顶,如涉深渊的恐惧感。
  黄晓梅病倒了,先是拉肚子,后是感冒,接踵而至的是疟疾,再后来是妊娠反应,前前后后在床上躺了一年多,回国去,这是不可能的,单是那张飞机票就买不起;其次,父母、同学、朋友的规劝还响在耳边,回去怎么有脸见人。她有好几次想到了死,过去、现在、未来……纷乱的思绪使她夜不成眠,食不甘味,经过无数次精神的煎熬,她最终还是从死亡的阴影中走出,并下定决心:即使将来不能衣锦还乡,也要堂堂正正地踏进国门和家门。首先要过语言关。当地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她先是跟丈夫学,后来又上了法国人办的速成班,不到一年的时间,她就听说自如了。其次是要有钱。丈夫月工资250美元,维持一般生活没问题,但回国需要钱,过好日子需要钱,即使在这个法语班学习也因为无钱不能天天来,她必须找事干,挣钱。
  
  (3)回国探亲的苦旅
  
  1992年10月,黄晓梅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是个女孩。虽然生活不尽如人意,但她还是喜欢这个孩子。孩子给她带来安慰和欢乐,当然也给她些许忧愁和不安,多一个人口多一份消费,而丈夫的工资并不因此而增加。孩子一岁的时候她开始找工作。在这个女人备受歧视、男人找工作都十分困难的国家里,一个外国女人想找一份工作谈何容易!找了几个地方都因离家太远,工资抵不了交通费而告吹。在她走投无路的时候,经我领事馆经商处介绍,有一家去非洲做生意的中国公司找到了她。虽然她还拿着中国护照,但她也算大半个当地人,以她的名义办理各种手续会减少许多麻烦,节省大笔资金。她帮忙办完全部手续,得到了1500美元的酬金,这是她来到非洲三四年中挣到的第一笔大钱。这样的机会不常有,但毕竟尝到了奋斗的快乐,唤起了她对生活的信心。
  又过了两年,黄晓梅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她不再激动,也没有忧愁,因为她丈夫的收入较开始几年有了较大的增加。约克玛为了让妻子过上体面的生活,几年来几乎没有星期天、节假日,他像一个淳朴的农民,默默地劳作。这一点令她很感动,夫妻关系也一直很好。孩子满月后,她又出去找事干,介绍成了几桩买卖,赚了一些钱。但在孩子身上花费的精力太大,她感到十分疲惫,如果把孩子全托给约克玛的家人,又不放心,因为当地人不太注意卫生,孩子的发病率、死亡率很高,万一有个差错,将后悔莫及。与丈夫反复商量后,黄晓梅决定把两个孩子送到中国,让自己的父母带。
  儿子三岁的时候,黄晓梅带着孩子回到了一别7年的祖国。当她乘坐的俄航(比法航、中国民航便宜一半)飞机降落在北京国际机场的时候,她百感交集,恍如隔世。当她在候机大厅看到来迎接自己的大哥的时候,黄晓梅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把两个黑孩子甩在一边,趴在大哥的胸前嚎啕大哭——7年多的苦难,7年多的辛酸,7年多对亲人的思念顷刻间都化作泪水倾泻了出来。7年多了,首都北京的变化多大啊,她无暇顾及,大哥已经买好了回家的车票,他们由机场直奔火车站,爸爸妈妈还在东北的老家翘首期盼着他们。
  回家了,父母的关爱,兄弟的亲情,同学好友的问候,都使她觉得如沐春风。在回国的几个月里,黄晓梅拜访了街坊邻里、往日的同学朋友,人们的生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与自己在非洲的生活相比,差距实在是太大了。一些亲友了解了黄晓梅的真实情况后,都劝她留下来,她那已长大成人的弟弟更是激动地表示愿意养活姐姐一辈子。在她回国不久,约克玛发出了一封不亚于谈恋爱时的滚烫的信。黄晓梅矛盾、苦恼、无所适从。在经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后,她作出了最后的决定:返回非洲。
  
  (4)祖国是她永远的根
  
  三个月零八天后,黄晓梅把两个孩子交给父母,又搭乘俄航飞机返回了利比里亚。这次回国用尽了她婚后的全部积蓄,等她回到非洲的家,目光所及,除了丈夫那辆破旧的摩托车,仍然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她还得从头开始。黄晓梅找的第一个工作是给在“友谊体育场”工作的中国专家当翻译。不久,又有一家上海公司找到了她。因上海公司规模大,事务多,她又找了一个在那儿开饭馆的中国人帮忙。就在事情有了眉目的时候,那个饭馆老板把她“涮”了。她不但没有拿到应得的报酬,后一阶段的工作也把她排除在外,黄晓梅悔恨交加,大病一场。
  在挫折、失败、打击面前,黄晓梅不断地总结,不停地奋斗。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去非洲做生意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也给她带来更多的机会,她作有偿服务,作中介……在丈夫的帮助下,她在中国商人和非洲商人之间忙个不停。她把赚到的钱兑换成美元或法郎,但这些并没有使她的生活有根本性的改变。她和丈夫在离城较近的地方买了块地,盖了几间房。新房外观是方的,外墙是钢筋水泥,顶上盖的白铁皮,里面分为卧室、厅、厨房,家具也异常简单,屋内没有自来水,也不通电。在三四十度的高温下,整幢房子好像一个大烤箱。院子很大,种了一些菜和芒果树,还有一口井。像一个农家小院。但和周围那些住草棚的邻居相比,算是豪华的。黄晓梅的生活依然非常俭省,肉、鱼、虾、蟹,她很少问津。后来,体育场的中国电力工程师们愿帮她接上电,她嫌材料、电费(特别是后者)贵而谢绝了。没有电,就不能享受现代生活,现代文明距离黄晓梅已经越来越遥远了。
  2004年春节,黄晓梅第二次回到了祖国,回到家。这时,儿子已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女儿即将升入中学了。两个孩子看见她都很陌生,都很冷漠。如果说女儿对她还有点印象的话,儿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一个妈妈。她感到难言的痛苦和愧疚,几天之后两个孩子才慢慢接受了她。孩子的肤色与中国孩子不一样,招来了各方面的骚扰,精神压力很大。在她返回非洲的时候,无论她把非洲描述得多么可怕,已经懂事的女儿一定要跟她走。
  黄晓梅没有答应女儿的要求,还是一个人回非洲去了。她不是不爱孩子,这次回来大部分时间都和孩子在一起,但是把孩子带回去太难了,恶劣的环境还好说,可以慢慢适应,而孩子的教育怎么办?自己的工作怎么办?另外,有谁知道为了把孩子变成中国国籍,她跑了多少部门,受了多少白眼!现在孩子成了她的根,只要孩子在中国,她的根也就在中国,她觉得自己还是中国人,她想早日结束在异国的漂泊,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后记〗:主人公黄晓梅女士的境遇,只能使我们感慨。从伦理、道德、法律的角度上,似乎都不能说她是对还是错。为了爱,她不顾桑田沧海,并且一直都忠于这份感情,但她角色的错位,心灵的煎熬,生活的困苦还是让我们挂怀。如果说要从她的经历中寻找一点什么的话,有一点是必须记取的:爱,要多一些理智,少一分盲目,主人公漂洋过海为了爱,是带着憧憬和浪漫的,是想追求幸福的生活,实现人生的理想,但结局却因一时的冲动而与愿望大相径庭,这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人们来说应该不无启示吧!
  (责编:曾卫红)
其他文献
NBA的板凳是世界上最长、最冰冷的板凳,那些天才球员怀揣着美丽的愿望来到篮球的殿堂,勾勒着未来成功的画面,以为曾经憧憬的已经近在咫尺,却慢慢发现,他们和最初的期望越来越远,就像鸟失去了翅膀,在沙漠迷失了方向。他们的才华、青春、憧憬、希望和运动生涯慢慢地被扼杀在板凳上。这世界并不是有实力就能成为球星,也不是酒囊饭袋就不能出人头地。机会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他通往成功的道路,或是推开一扇门的钥匙。不过这条
期刊
户籍制度是国家机关依法收集、确认、登记公民年龄、身份、住址等基本信息的法律制度,是国家对人口实行有效管理的一种必要手段。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二是管理制度。户籍管理就是人口合法居住地的管理,所谓“合法”即政府将其编入户口册簿,视为一地正式居民。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是在消费品严重短缺的上千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的,在解放初期的十几年里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社
期刊
酸碱双功能催化剂可以同时活化亲核和亲电试剂,在有机合成领域应用甚广。同时,作为负载酸碱功能位点的载体材料也被广泛研究。腈纶纤维作为一种柔性载体材料,其表层的大量氰基能被转换为其他多种功能基而且适合进行高密度深层次修饰,从而被制备成含有多个催化位点的催化剂。基于此,本文将有机酸和碱同时固载在腈纶纤维上,并探究了该双功能催化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催化效果及规律。本文通过两步反应依次将乙二胺和4-甲氧羰基苯硼
近年来,稀土配合物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和磁学性质已经引起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兴趣。其中,稀土单分子磁体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一般地,具有高能垒的稀土配合物可通过采用合适的有机配体和辅助配体去获得。正基于此,本文利用邻香草醛合成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缩2-羟基-3-甲氧基-苯甲酰肼(H_3L1)和2-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缩2-吡啶甲酰肼(H_2L2)两种配体,构筑了十六例双核稀土配合物,
这是一个追求个性的时代。
期刊
随着工业中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大气中二氧化碳(CO_2)的浓度逐渐超出生态系统自然承受的极限。CO_2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其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影响已经开始制约人类的发展。CO_2作为一种丰富、无毒和可再生的碳资源,对其捕获和再利用在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其中CO_2的环化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因而被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将腈纶纤维进行胺化与季铵化修饰,再与不同的阴离子进行离
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出现并迅速壮大,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他们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近年来各地针对农民工权益保护问题采取了种种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民工维权难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有些地方无视劳动法,漠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克扣工资、拖欠工资,超时加班、农民工发生事故后被辞退等侵权行为已成为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
期刊
我从牧区公安机关退休三年后,小儿子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省公安厅,终于圆贺了他的公安民警梦。  我发现,从他得到确切的录用消息那天起,他就好像换了个人,皱了几年的眉头舒展开了,回到家里也有话了,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阳光灿烂四个字。  真不容易!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  在我长长呼出一口气的同时,不由得想起儿子成长中的一些事情……    初闯雪山    当年,我来到青
期刊
“别跪了,我的父老乡亲!你这一跪,助长了弟弟妹妹厌学的心理,你这一跪,为今后的生活开了一个乞讨的先例,你这一跪,欺骗了人们的善良。”2005年9月14日晚,被称为“中国第一乞丐村”的甘肃省岷县小寨村村民正在收看中央台的电视节目,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不是也曾有过乞讨经历、咱们村的首个大学生李玉平么?”“这小子每年都劝他的父亲别再乞讨,现在倒好,当着全国人民的面,还揭他父亲乞讨的老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