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教育组织发展演进及其特征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教育的实施主体是独立于政府组织之外的社会组织与个人,民间教育属于社会体系中的教育交流行为。民间教育组织是这种教育交流行为的主体,具有规范性、非政府性、自主性的特征。民间教育组织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其历史演进分为起步期、上升期和规范期。民间教育组织的发展演进呈现出官民二重性、自主性、非营利性、营利性的一般特征,以及渗透性、大众性、多样性的特殊特征。以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为切入点,按照民间教育组织的发展路径,将民间教育组织划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推动型和民间自主型三种类型。民间教育组织的发展壮大,是政府
其他文献
通过带有特定理论预设的经验研究,埃利亚斯建构起以“构型”为核心的概念体系及社会学分析框架,体现出研究范式的创新意义。与直接援引埃利亚斯的观点、论断相比,构型社会学的应用潜力还表现在为当代中国研究的诸多经验领域提供研究工具。在构型分析框架下,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国民性演化、群体关系与社会心态形成、代际关系与两性关系变化,都是不同的社会阶层/代际群体/性别群体相互依赖的社会关系网络动态波动的构型生成。这种研究路径对认识与分析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开拓性启发意义。
概念验证中心是美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种创新模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资助平台、信息平台和服务平台三大功能集群.从供需匹配的视角对概念验证中心进行分析,揭示出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过程中研究人员每个阶段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概念验证中心在服务于大学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功能配置及实现路径,为中国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借鉴.
在儒学现代化的进程中,宋明时期的程朱理学开始关注知识论问题.然而,在程朱形上学的知识论中,"人心""物理""天理"同构导致知识并未获得独立的价值地位.伴随着儒学现代化的推进,在戴震的知识论中,认知主体存在着一个由"精爽"进于"神明"的能力提升和扩展过程;认知对象体现为"物则""分理""条理"等形而下的客观物理;认知主体与认知对象之间存在着一个可知论的主客关系;认知主体通过对认知对象的精确审察,将最终获得"理义"的认知成果.戴震的知识论建构为儒学现代化提供了个案性的范式,在今天依然极富现代性的启发意义.
法理是法治实践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需要法理支撑。法理的内核是良法善治。法理对于党内法规的重要性体现在:法理塑造了党内法规的正当性、党内法规建设需要法理指引,法理提供了党内法规建设的依据与逻辑。法理在党章总纲的政治叙事、党内法规制定目的与宗旨、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关系处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史等内容与实践中有着全面体现。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应努力在贯彻法理思维、推进党内法规体系现代化、实现党内法规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相对接、注重批判继承与科学借鉴相统一等方面更加充分地彰显法理,助推党内法规良法
礼乐精神并非礼之精神与乐之精神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浑融一体形成的文化信仰。礼乐精神在宗法社会中充当了整合天、地、人的角色,作为最基本的母体,它实现了对社会整体文艺精神的干预,从而使“天人合一”的艺术观得以明朗化。礼与乐的统一亦是载道与言情的统一,中国艺术涵容道德与审美的价值诉求与礼乐精神互为表里。礼作为天人关系、天人逻辑的具体呈现形式,其与乐一样都是“应物起感”的产物,这种创构逻辑对艺术发生观的形成产生了潜在而深入的影响。
推动和规范癌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治以及“互联网+医疗”服务被《“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但是癌症不仅是医学和医疗问题,癌症群体还需社会学的关注.乳腺癌在线健康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国家安全的坚定捍卫者,有着丰富的国家安全思想。这主要体现在有效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确保了国家的领土安全、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推进了国家的民族团结和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等方面。这些思想,对引领和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重温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国家安全,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国内外安全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管辖海域外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为填补国际法空白,联合国开启了国家管辖海域外生物多样性(BBNJ)机制国际文书的谈判,以促进国家管辖范围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BBNJ机制作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延伸,应有效纳入生态系统方法对海洋进行管理,并应用于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中。未来BBNJ机制将会成为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国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在参与BBNJ协议谈判的过程中,中国应注重采用全球管理模式促进与沿海国的合作,并将生态
华夏文明的洪水记忆是华夏先民在从山坡高地向低地平原运动的过程中,遇到大河在低处漫流形成的巨大湖泊之后形成的.为了应对洪水,他们修建古城,并以之作为开发低地平原的桥头堡和根据地.在开发华北核心低地即今华北平原的过程中,分居于华北核心低地东西两边的龙、凤文化族群在大约五千年前发生了历史性的相遇,并结成联盟.龙凤联盟在开发华北平原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最终成长为中国文明.因此,龙凤联盟又可称为华夏联盟,龙凤联盟标志着中国文明的起源.
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东北产粮区环境治理正值“十四五”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纵深推进的攻坚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及美丽中国愿景实现的关键时期,创新东北产粮区环境治理模式意义深远。东北产粮区生态式治理强调环境治理与生态特色、生态现状、生态约束与生态效用的有机结合,治理过程注重环境治理的生态化手段、生态化效果与生态化循环,而现阶段东北产粮区环境治理工作仍面临多重问题。基于治理理念、机制、主体、工具、模式角度构建生态式治理框架,并从治理组织、地区与制度、资金及人力、生产服务等视域下探研生态式治理的协调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