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闭锁术后再手术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C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肛门闭锁术后再手术的原因,探讨如何避免及处理手术相关并发症。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1月25例肛门闭锁行肛门成形术后再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2例;年龄12 d~9岁;合并大便失禁8例,存在大小便失禁2例。6例直肠黏膜脱垂患儿行脱垂直肠切除,1例同时行肛门重建术;12例巨直肠患儿中11例行巨直肠切除术,其中1例同时行Malone手术,1例同时行脱垂直肠切除和Malone手术,1例同时行尿道憩室切除和Malone手术,另外1例仅行Malone手术;2例直肠尿道瘘行经会阴瘘修补术;1例前置肛门行肛门重建术;2例骶尾部直肠切口瘘行肠造瘘术;1例肛周炎性肉芽肿行肉芽肿切除术;1例粘连性肠梗阻行肠粘连松解术。大便失禁者术前、术后行肛门功能评分并行配对t检验。

结果

患儿平均术后3.48 d开始无渣饮食,平均术后住院时间6.76 d。术后出现切口感染1例。随访6个月~3年,除2例患儿仍存在排便功能障碍,余患儿无大小便功能障碍及远期并发症发生。大便失禁者术后肛门功能评分(7.75分)明显高于术前(4.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31,P<0.01)。

结论

首次手术合理的手术方案、术中精细操作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再手术的发生率。直肠脱垂和巨直肠是肛门闭锁术后再手术的主要原因;再次手术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可获得良好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多发型肠套叠的临床表现、诊断并探讨其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1 890例肠套叠患儿中多发型肠套叠7例(0.37%)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2~15.0个月,平均(7.2±4.0)个月;体重5.2~12.4 kg,平均(7.3±2.5) kg;发病时间20~74 h,平均(30.7±19.0) h。术前行空气灌肠4例,行彩色超声检查2
Legg-Calve-Perthes病(LCPD)是一种无菌性、自限性的儿童股骨头骨骺缺血性坏死,好发于10岁之前的儿童。国内外学者们对其病因及致病机制进行大量的研究并提出了各种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可能与血管闭塞、易栓症、创伤、炎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其他一些生物或环境因素有关,但大部分结论未得到进一步的证实。本文回顾既往对于LCPD的相关研究,就其病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对判断移位较小或没有移位的儿童肱骨外髁骨折稳定性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就诊的35例移位较小或者没有移位的肱骨外髁骨折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岁7个月~11岁。我们对所有患儿均采用肘前部横切面及矢状切面超声检查来判断患儿软骨铰链是否存在:如软骨铰链存在则建议患儿行长臂石膏固定,1周后复查肘关节X线正侧位片;如软骨铰链断裂则建议行经
股骨转子下骨折在儿童骨折中少见,由于转子下区域的特殊解剖结构,复位困难,对于5岁以下孩子多采取保守治疗即可获得良好预后;对于5岁以上的大龄儿童及骨骺未闭的青少年而言,国内外倾向于采用内固定手术进行治疗。目前常用的内固定物主要为髓内钉系统或钢板系统。锁定髓内钉基于扩髓对骨骺及股骨近端血供地影响,多应用于青少年转子下骨折患儿,同时受儿童髓腔直径的限制;传统的加压钢板可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但软组织广泛
后装放疗在妇科肿瘤的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进修医师的培养是综合性教学医院临床教学与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中心通过多年带教进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