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科学领域或在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探究;讲授;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7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填鸭式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推理让学生“程序输入”式地呆板接收,其效果不理想。看似已经掌握的知识,可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阻碍,结果很不如人意。这恰好暴露了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轻自主探究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提高能力,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探究性教学,应当以学生自己探究为主
探究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应以组织学生自己探究为主,可以采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开展探究,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开展合作学习。总之,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探究,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不要仅满足于讲清概念,更要深入到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上,即深入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上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对同一问题尽可能探索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常规解法的基础上力求提出新颖的见解。另外,课堂中积极的引导,适当的讲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流畅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多地向不同方向扩散,不局限于书本或教师现有的理解。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扩散性习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提倡学生进行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二、探究性教学,应当唤起学生探究的本能
初中数学的“探究”也是学生和教师共有的一种对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或真理产生认识,以及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和欲望,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外在形式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走出“条件——演绎——结论”这样一个封闭的模式。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要寻求师生双方的最佳结合点,利用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方式,在不断质疑、探究、满足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增强科学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菱形的性质”时,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菱形的引入采用折叠纸张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操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四边形以及它所具有的一些特殊的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菱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充分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出来。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菱形的一些特殊性质。如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菱形的对角线分别平分两组对角等。鼓励对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性教学,应当把握好探究、讲授与练习
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广泛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并不是当它冠名为“探究性教学”时这节课才是探究性教学。笔者认为是什么样的教学课型并不重要,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真正经历了思考的过程,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有价值的、深入的、正确的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作基础。所以,作为教师也不必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成开放式的和探究性的,不要追求形式上的探究,不能认为每节数学课都必须上成探究型的。而传统教法中优秀的东西还是必须保留的,况且有些知识还应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适当地操练做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更是必要的,不然学生将无法进行真正的探究,我们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也只能是剩下一个空壳而已。事实上转变教学观念是最重要的,施教者头脑中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实际中才会自然地带动学生进行探究,我们的探究性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四、探究性教学,应当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合作探究
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诱发探究意识。在课堂上互助合作,适时讨论让人人都有思维的空间,并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将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处理好合作关系打下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首先研究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通过画草图易得: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接着研究本堂课的重点——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和性质。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b”的几何意义,通过画草图,取特殊值(x=0)等方法让学生总结出b就是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然后通过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让学生相互讨论、猜测,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如果b>0,实际就是把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向上平移,若b<0,就是把y=kx的图象向下平移,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去死记硬背,只需记住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b>0,图象向上平移,b<0,图象向下平移。那么这样一来本节课的难点“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第几象限”就突破了,并且通过合作、讨论、总结等一些手段让学生开心、愉快地度过了一节。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创造开始与研究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本质,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 563119)
关键词:探究;讲授;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37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只是填鸭式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推理让学生“程序输入”式地呆板接收,其效果不理想。看似已经掌握的知识,可在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时往往受到阻碍,结果很不如人意。这恰好暴露了课堂教学模式的不足: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轻自主探究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新的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可见,教师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应引导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以提高能力,即所谓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探究性教学,应当以学生自己探究为主
探究性教学,在教学活动中,应以组织学生自己探究为主,可以采用课前提出问题,在预习中开展探究,也可以相互交流研讨,开展合作学习。总之,要根据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探究,努力做到因材施教、讲求实效。例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不要仅满足于讲清概念,更要深入到概念形成过程的探究上,即深入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上去。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全面的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对同一问题尽可能探索出多种不同的解法,在常规解法的基础上力求提出新颖的见解。另外,课堂中积极的引导,适当的讲授,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流畅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从多方向、多角度、多手段、多途径入手,思路尽可能多地向不同方向扩散,不局限于书本或教师现有的理解。并且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扩散性习题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提倡学生进行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
二、探究性教学,应当唤起学生探究的本能
初中数学的“探究”也是学生和教师共有的一种对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或真理产生认识,以及产生更多的好奇心和欲望,它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外在形式上。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努力走出“条件——演绎——结论”这样一个封闭的模式。在创设的教学情景中,要寻求师生双方的最佳结合点,利用猜想、分析、比较、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方式,在不断质疑、探究、满足中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增强科学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菱形的性质”时,将一张矩形的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沿图中的虚线剪下、打开,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呢?菱形的引入采用折叠纸张的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与操作,发现了一种新的四边形以及它所具有的一些特殊的性质。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什么是菱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异常热烈,充分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挖掘出来。并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出菱形的一些特殊性质。如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菱形的对角线分别平分两组对角等。鼓励对学生研究的积极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探究性教学,应当把握好探究、讲授与练习
探究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是广泛存在于教学活动中的。并不是当它冠名为“探究性教学”时这节课才是探究性教学。笔者认为是什么样的教学课型并不重要,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是否真正经历了思考的过程,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思考的这才是最重要的;另外,有价值的、深入的、正确的探究必须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作基础。所以,作为教师也不必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成开放式的和探究性的,不要追求形式上的探究,不能认为每节数学课都必须上成探究型的。而传统教法中优秀的东西还是必须保留的,况且有些知识还应该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适当地操练做题,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更是必要的,不然学生将无法进行真正的探究,我们提倡的探究性学习也只能是剩下一个空壳而已。事实上转变教学观念是最重要的,施教者头脑中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实际中才会自然地带动学生进行探究,我们的探究性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四、探究性教学,应当创设民主氛围,促进合作探究
和谐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敢想敢说,从而诱发探究意识。在课堂上互助合作,适时讨论让人人都有思维的空间,并能够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这将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处理好合作关系打下基础。在教学时,教师要在鼓励独立探索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和讨论。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时,首先研究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通过画草图易得: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接着研究本堂课的重点——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和性质。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b”的几何意义,通过画草图,取特殊值(x=0)等方法让学生总结出b就是与y轴交点的纵坐标。然后通过正比例函数的性质,让学生相互讨论、猜测,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一次函数y=kx b的图象。如果b>0,实际就是把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向上平移,若b<0,就是把y=kx的图象向下平移,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去死记硬背,只需记住当k>0时,图象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图象经过二、四象限。b>0,图象向上平移,b<0,图象向下平移。那么这样一来本节课的难点“一次函数图象经过第几象限”就突破了,并且通过合作、讨论、总结等一些手段让学生开心、愉快地度过了一节。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方法,创造开始与研究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给学生有创造的环境和可供研究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数学教学模式,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发现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本质,最终让学生在丰富灵活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山盆中学 56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