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技术与高职人文教育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chen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落后的人文教育现状
   1.1课程设置不足
   我国在进入市场经济之时,急需大批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在很短的时间,我国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应运而生,不到10年就达到了1200多所,河南更甚,目前河南的高职教育院校已经超过河南高校的一半。一个国家的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振兴的基石。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然而处于激烈竞争的“市场化”的专业教育,高职院校不得不注重技能培养,强调技术性、专业性、针对性,为此大量压缩人文课程。
   根据对河南省12所各级各类的高职高专人文课程开设调查显示,60%的高职高专仅仅开设了就一门大学语文,而且还是选修课,总课时最多的是38课时,最少的为0,也就是说根本不开设大学语文,更别说开设其它文史哲艺类的人文课程了,最可悲的是没有一所院校把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这样肆无忌惮的任意删减人文课程,怎么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又怎么能够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1.2教学手段落后
   然而我们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不仅课程设置不足,而且教育模式落后,远远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据调查目前河南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教材还停留在传统的书本时代、教育空间还局限在课堂的几十分钟、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的传统授课模式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跟不上学生的交流平台,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息时代下飞速发展的网络严重脱节。急需开辟一条与时俱进、借助网络、手机、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人文教育的新路径。
   1.3思想认识不足
   根据对12所河南高职高专的调查,不仅学校对技能教育的认识不足,而且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更是薄弱。因为在我国学生从小到大都不经常和老师交流,老师灌输着应试教育,这样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地错位了学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认为人文教育也好素质教育也罢,纯属浪费时间,一律作为副科对待。另外一个原因是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思想认识不足,招聘时只看各种技能证书,再加上大部分高职高专的学生,是高考的低分人群,他们读高职高专是无学可上的无奈之举,在思想上认为学会一门技术,能找到一份工作即可,对人文素质教育认识不足。
   1.4教育目的偏离
   据报道在2014年我国高校的毕业生是727万,比2013年增加28万,又一次创了历史新高。据新华网报道:2014上半年有6.7万家民营企业倒闭,而民营企业是吸纳毕业生的主力军,在2011年仅民营企业就吸纳了34.2%的高校毕业生。根据《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14届毕业生在100家典范企业的招聘计划中只有45577人,比2013年减少7.3%。
   白热化的就业竞争,迫使高职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求设置课程,必须要仅仅围绕企业,进行一对一的“订单”式培养,残酷的现实迫使高职高专,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训实习,半年的实习不够,又增加到一年,这样一来不得不压缩课程,以便挤出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去工厂顶岗实习,在压缩课程时,首当其冲被压缩的就是人文课程。这样急功近利的教育完全偏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
   2.人文教育的路径拓展
   2.1拓展教学载体
   学生们对互联网较感兴趣,占我国网民的25%,成为我国网民的最大群体,我们为什么不尝试拓展人文教育的路径。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把传统的人文教育路径由课堂拓展到互联网,迎合学生的兴趣,把传统文化融入信息平台,通过互联网走向课外、走向校外,让“好事”也能传千里,让教育突破原来的时间、空间领域,让人文教育搭上网络的快速车,发挥它惊人的正能量。
   现如今“宅男宅女”随着网络的发展在急速增加,而目前高校寝室网吧化的趋势也愈演愈烈。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宅”在宿舍上网,有的甚至逃课上网、熬夜通宵,这已经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没有电脑的学生,可以通过手机上网,根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道,截至2014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了5.57亿,比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在网民中所占的比例由2013年底的81.0%提升至85.8%。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手机出货量达到4.52亿部,2015年1月,国内手机出货量就达到4706.1万部,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比25.5%。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都有手机,而且有微博微信。目前微信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载体,大力开展青年学生喜欢的网络人文素质教育。
   2.2拓展评价体系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拓展评价体系。美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叫做博雅教育。在美国所有学士课程皆要求学生在前两年受博雅教育,在第三年才开始修读主修专业课程。另外,美国还设置了专门的博雅教育机构,开设的人文课程有:法律、医学、神学、商学等等。这些机构也被称为“文理学院”,他们要求毕业生先在其他的学院拿到博雅文凭课程后,才能得到专业的课程培训。
   英国在人文素质教育研究方面,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17世纪英国的教育家洛克强调通过理性培养年轻人的绅士风度和道德品质,这种绅士教育就是人文素质教育。法国的人文素质教育,在国际上更是蜚声中外。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德育教育理念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在最近的30年,法国的人文科学研究,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考古学、哲学等方面更是成绩斐然。这一时期产生了享誉世界的学者和专家,如拉康、迪梅齐、阿龙、福科,以及布尔迪厄、迪比、韦尔南等。
   韩国在职业教育目标中特别强调系统的民族传统文化和精神。在韩国职业教育阶段有必修课程《伦理》,它在授课内容中把伦理课程设定为:个人伦理、社会伦理、国家伦理、伦理思想和统一课题部分,而且还有大量的民族传统文化选修课程。    2.3坚定国学的核心地位
   2014年2月24日下午,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在这次学习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中华传统文化浩瀚渊深,道家的“求真向善、致知崇德”,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法家的“法不阿贵、行不避大臣赏不遗匹夫、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业精于勤荒于嬉”等理念,墨家的“兼爱非攻、节葬节用”等思想。这些诸子百家的人文思想,不仅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入骨入髓的民族信仰和民族精神,而且是我国道德教育的核心和人文教育的基石。
   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了培育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我们更应该大力推进高职高专的人文课程建设,并对开设课时做出最低的限制,实在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开设的,可以通过本校的区域网给学生构建一个高科技的时尚的国学课堂。现在媒体上面火爆上演的各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节目和益智答题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汉字听写大会”、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汉字英雄”“井子对抗”、河北电视台的“中华好诗词”、黑龙江卫视的“最爱中国字”、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四川卫视的“我知道”、浙江卫视的“王牌谍中谍”、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等等,这些受欢迎的形式,各个高校大可借鉴,利用校园网、局域网以及微信微博,在学生中展开各级各类的国学微博比赛、诗词美文的微信诵读比赛,传统文化的网络小游戏、小互动、小比赛等等,将文化和娱乐相融合。这样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让网络改变学习,也让学习改变网络。
   未来的人文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学生的交流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载体,广泛拓展人文教育的路径,真正突破传统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手段,让传统文化与信息时代完美结合,让人文教育融入云平台,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科技化、手机化的信息教育路径发展,才能让人文教育搭上互联网的高速快车,真正做到化国粹为神奇,化传统文化为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2009年12月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黛安·弗谷森等著.王玲玲译.个性化学习设计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9.
   3.贾宏春.美国大学通识教育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教育探索[J],2011(1).
   4.沈文钦,从博雅到自由—博雅教育概念的历史予以学分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2).
   5.陈学飞.当代美国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52.
   6.李向东,卢双盈 职业教育学新编【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6).
   7.李立国 石邦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美国高校人文社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2(3)60-64.
   8.李继延《社会经济转型时期高职教育的使命》2012年2月27日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刘顺霞,高校教师,现居河南漯河。
其他文献
看到《小镇往事》的这一段,“她好像还嫌一天到晚打衣服不够她忙似的,又养起了鸡鸭。房前屋后,充满了鸡屎味,鸭屎味。空气中经常飘忽着肮脏的羽毛。她故意把自己搞得很累,让我即使晚上和她睡在一起之后,想做什么也于心不忍”,一下子就想起了鲁迅的《伤逝》。因为《伤逝》里有一个类似的细节,子君也养起了鸡,而这便成为她和涓生隔膜的一个象征。这个隔膜的实质就是女性所安于的平凡的日常生活和男人的野心之间有着巨大的鸿沟
在我看来,语文教学可归结为“三位一体”,即:阅读是核心,活动是平台,专业引领是条件。因此,抓住阅读即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源头。如何有效进行阅读教学,谈几点认识。  1.依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需要(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依据教材的文体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各种文体有不同的教学侧重。论述类,侧重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实用类(比如新闻),侧重把握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文学类,侧重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知人论世。现在都实
在作文教学中,常常见到“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些陈词滥调的背后,是学生对作文兴趣的消退,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对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调动学生作文时的真情?   一、重视周记训练,打磨学生的情感积淀   心
《老王》是杨绛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怀念与敬重。  对此文的解读,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对老王的解读  从文章的标题看,老王是作者难忘的对象,有“命苦”的一面——住所之陋:他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的“几间塌败的小屋”,并且还“住那儿多年了”。身世之孤:老王有一个哥哥,死了,有两个侄儿,“没出息”,他只能指望自己。职业之难: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不但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要为以后高年级的学习工作打好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利用影视资源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成了小学教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影视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小学生心理和思想还不成熟,处于懵懂时期,对于未知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这就需要小学教师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
《季氏将伐颛臾》一文被多家中学语文教材收入,可见其经典性。关于这篇文章的论文和教学设计也是不可胜数,而文中的仁政思想更是阐释的焦点。然而,综观各文献,笔者发现这些文章存在一个问题:因为本文中孔子反对武力就认定孔子只提倡“修文德”而反“武力”,只尚文而不尚武。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狭隘化,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有的研究者自身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比如刘芳在《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中发表的论文《一斑窥全貌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这是《老子》思想的总纲。仔细研读这章内容,像有一把大扫帚,在心海中翻搅,将心田中的尘垢清扫,劈开一道银光,虽然这些顿觉的灵光无比幽微,可还是被强烈的震撼着。掩卷沉思,老子的这些哲学思想,不是同样也可以用于我们的教育事业么?   宇宙万物都有“道
心理描写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对处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物内心活动的描写。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神水”,如果将这"神水"洒在刻画的人物身上,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使读者能深入人物心灵,体会人物丰富的感情。  一.心理描写方法  (一)用内心活动直接刻画心理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描写,常用“他想到(感到、觉得、希望、回忆、思索)”等字眼作为标志;或者运用语句引出心理活动,诸如“他的思想迸跳起来(他的脑海里不
在农村小学,教师为学生不完成作业而头疼。战国时期,孙膑曾曰:“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他以因势利导之术在“马陵之战”中大胜魏军,取得战役的胜利。我们教师也可取其术,谋取其中之“道”,解决农村小学生不做作业的难题。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我们要先找到学生不写作业的根本原因,清楚地了解学生的问题所在,再对症下药。对此,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几点: 
编者推荐辞:中国高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台除外)大学最重要的入学考试。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组织调度,或实行自主命题的省级考试院命题。这是对中国学生高中三年学业水平的一次总结,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也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最为重要和保密程度最高的教育考试之一。杨永红、侯武忠先生的《冲刺高考优秀作文的四要四勿》,对教师指导学生高考有着较高的参考价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