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韩“丹青”之意

来源 :艺术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ing5201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丹青一词最早出自《周礼》~((1)),是指绘画所用丹砂和青雘两种矿物颜料,合称“丹青”。丹色指暖色调,青色指寒色调,中国传统绘画大多以暖色调与寒色调相间而作,故今“丹青”一词多指“传统中国画”。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一脉相承,同宗同源,本文将结合中国与韩国的史料,分析中韩两国“丹青”一词的含义与发展脉络。
其他文献
云南民族众多,服饰千姿百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居住在这里的25个少数民族,各自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装束;有的民族因支系不同,服饰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支系,也往往因居住地域的差异而服饰又各有千秋。更为重要的是:各民族的服饰,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自都融进了特殊的文化内涵。一个民族的服饰就是一幅颇具风情趣味的画卷,也是一座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的宝库。它不仅以千姿百态的造型款式标志着不同的形象特征,而且也体现着各个民族不同文化的背景。
随着近代西方文化的涌入,歌剧艺术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完成从无到有的艺术变革,从西化到民族化的艺术创新--中国民族歌剧应运而生。从起初纯美声的传统歌剧发展成如今的中国民族歌剧,国内的音乐前辈们尝试了许多不同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的民族歌剧《江姐》成为当时广为流传的经典作品,其中作品《红梅赞》更是脍炙人口的传唱经典,其对于美声唱法、歌剧艺术、舞台艺术的理解与创新尤为成功。本文将通过对历代“江姐”的演唱分析和对比,浅析美声唱法在《红梅赞》的运用,阐述分析其风格、情感及内涵,对探究民族歌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