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80年代的诗生活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M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认同。不仅仅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甚至是中国新诗的黄金时代。彼时那样的诗歌写作氛围,参与其中的人数(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诗歌的产出量,大量优秀作品的诞生、传播,诗刊诗报数量等恐怕用空前绝后这个词也不为过。当然最终是大浪淘沙、巅末毕现,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坚持下去,或得到认可,甚至载入史册。但历史都是由大人物和小人物共同组成的,记得契诃夫在论及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时曾说“所有的狗都应该叫”,那时的确是几乎所有的狗都在叫。总之,像那种规模和气氛怕是很难再出现了。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答:我1986年考上大学,刚入学不久就收到湖北省作家协会青年诗歌学会“屈原诗丛”编委会的通知,我中学时代创作、投稿的诗集《太阳石》入选该诗丛第三辑,诗丛主编是著名诗人饶庆年先生。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乡土诗人,当年创作过脍炙人口的诗集《山雀子衔来的江南》,曾获中国新诗奖。我在诗集校对过程中得以和他有所接触,深感其人朴实无华,实则才华横溢。只可惜我写诗以来见到的第一个“大人物”数年后因病英年早逝,真乃天妒英才。《太阳石》出版后,给我带来了一些虚名,当然更是莫大的鼓励。1988年第8期《大学生》杂志中的一篇《当今大学生诗坛》的文章对此作了介绍。随后的几年,又陆续创作了几百首诗歌,在《飞天》《星星》诗刊、《民族文学》等发表了一部分。其中诗作《思想》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988年诗选》,诗作《歌唱生命》曾获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
  问: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是如何参加和表现的?
  答: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读书、写诗、编杂志,举办诗歌朗诵会,搞诗歌大串连。
  问:当年,您创作的那首《思想》曾经很受读者喜欢,能否谈谈这首诗的创作、发表过程?
  答:诗作《思想》在《民族文学》1988年第12期上发表后,次年收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寄来的厚厚一本《1988年诗选》,看到这本类似诗歌年鉴的书收有自己的作品,而且名列其中的多是当时有名的诗界前辈,作为一个大学生,当时感到很激动,又很惶恐,其时正在北京某杂志搞毕业实习的我和先我毕业、已到文化艺术出版社上班的铁哥们陈勇一道跑去拜访人文社的资深诗歌编辑王晓先生,他热情接待了我们,并讲了遴选作品、编选诗选的过程,并有一番关于诗歌的交流与沟通,受益匪浅。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文学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参加或举办过哪些诗歌活动啊?您参加过诗歌刊物吗?您参与创办过诗歌报纸吗?编印或出版过诗集吗?
  答:大学期间,在我所就读的学校举办过武汉高校“一二·九”诗歌大赛及“中秋诗会”,邀请著名诗人曾卓等担任评委。还创办了校刊《绿地》,担任主编,邀请著名诗人、作家曾卓、骆文等担任顾问。《绿地》上辟有篇幅很大的诗歌专栏,首期发表了野夫、陈勇等著名大学生诗人的作品。
  问:当年各大高校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给您留下最深印象的诗会是哪几次?
  答:当年武汉地区高校经常举办诗歌朗诵会,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在中南民族大学举办的“南湖中秋诗会”,因为当时除了邀请大量的校园诗人参加以外,还有不少“流浪”江湖的诗人前来参加,如四川诗人马松,上海诗人郁郁,本地的野牛等等。诗会盛况空前,还举办了篝火晚会,诗人们亦歌亦狂,通宵达旦。
  问: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人们最热衷的一件事是诗歌大串联,您去过哪些高校吗?和哪些高校的大学生诗人来往比较密切?
  答:诗歌大串联的确是那时的必修课,在武汉地区高校主要是去武汉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武大的陈勇、李少君、黄斌、王军(洪烛)、阿杰,华师的张执浩、黄佳君、未雨(黄光辉),湖大的沉河、张良明(川上),华中科大的王俊生,中南财大的程道光等等均有较多交集,外地的主要是去北京师范大学多一点,伊沙、马朝阳、徐江、桑克、黄祖民等等都是那时交往、交流较多的。
  问:当年的大学生诗人们最喜欢书信往来,形成一种很深的“信关系”,您和哪些诗人书信比较频繁?在收到的读者来信中有情书吗?发生过浪漫的故事吗?
  答:有“信关系”的的确很多,那时没有手机,更没有互联网,交往主要靠通信。比较频繁的当属诗友陈勇、野夫、马朝阳等。读者来信中应有类似情书的东西,所谓浪漫故事或许也有过,但不确定和读者来信有关。
  问:在您印象中,您认为当年影响比较大、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学生诗人有哪些?哪些诗人的诗歌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印象中,认为当年影响较大,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学生诗人有李亚伟、陈勇、野夫等。李亚伟兄的诗歌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至今仍是我的良兄益友,偶有相逢亦歌亦酒的小聚,常引为幸事。
  问:当年,大学生诗人们喜欢交换各种学生诗歌刊物、诗歌报纸、油印诗集,对此,您还有印象吗?
  答:有,武汉大学中文系86级陈勇主编的《橄榄树》《大学生学刊》,华中师范大学的《摇篮》,华中科技大学的《青年园》等都有很多交流。诗歌报纸、油印诗集收到的、看到的就不计其数了。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我认为在于让那个年代的大学生特别是有写作欲望的大学生有了一种寄托,一种精神上的依靠(类似于信仰),并籍此来构思和谋划自己关于未来的梦想。也给读死书、死读书的沉闷的学生生活增添了新鲜的内容、不平凡的亮色。同时,它让生存状态相对平静、平稳、平和的大学生们频频走出象牙塔,进行广泛的交往、交流,增长了见识,提高了未来走入社会所需的各种生存与发展的各方面的能力。再其次,所谓大学生诗歌运动,就必定带有学院派的色彩,即诗人们创作或多或少受到某种理论的影响。那个年代正好是改革开放之初,大量的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自然科学等著作被史无前例地翻译介绍进来,而学子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些,不论是借鉴也好,启发也好,模仿也罢,总之深远影响了当时年轻诗人们的创作,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较之过往更加敢于大胆尝试、创新,这就对过去甚至当时其他领域的同道者形成了某种超越,形成一种新的风格,引领了一种潮流。这应该就是题目中说的意义和价值吧。
  问:回顾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最美好的回忆是什么?
  答: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发掘了自己某种潜能,获得了对世界进行认知的真正适合自己的渠道、方法和角度。最美好的回忆是因诗歌运动而认识了一大批惺惺相惜的诗友,其中有的成为好哥们,在后来的日子互相帮衬,而有的已可称为终生密友,高谊笃深。
  问:目前,诗坛上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是继朦胧诗运动之后、第三代诗歌运动之前的一场重要的诗歌运动,您认为呢?
  答:可以这样说。其实其中也相互交集,许多大学生诗人的写作深受朦胧诗运动的影响,而当中不少优秀者后来又被列为第三代诗歌运动的骨干,如李亚伟等人就是典型代表。
  问: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的得失是什么?有什么感想吗?
  答:得是锻炼、提升了自己的写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交了很多朋友,失是用以阅读古今中外经典著作的时间少了,心境也不够安静。当然,任何事情都难以两全吧,好在来者可追,只要你想做什么事,任何时候都不嫌晚。
  问:能否谈谈你的近况?
  答:一转眼间从大学毕业已然二十余载,其间大部分时间都在为稻梁谋,少部分时间读点文史哲、社会热点方面的书籍文章,其余的光阴则是受时代裹挟莫名其妙地被蹉跎掉了。多年来极少动笔写作。目前身份算是商人。近期拟将整理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90年代初的旧作,出版自己个人的第二本诗集,以资回顾、总结一段人生,也作为行将到来的人生百年二分之一的生日礼物送给自己。仅此。谢谢!
其他文献
望了多少年江南  望江人终于可以气派过江了  我选择了慢  和徜徉。风吹强劲  江面的混沌,和平阔  铺开的不仅是翅膀  去往或途径某个地方  有多少人需要使用历史  发展,发展。又一座  跨江大橋,正打开江南
“咯咯咯”,吕植桐博士的电脑循环播放着一串声音。他所在的团队于广东惠州龙门县内的南昆山发现了新物种——南昆山琴蛙,不同于其他蛙类,南昆山琴蛙的叫声像是母鸡的“咯咯咯”,又有点像弹琴的声音,颇为神奇。  从本科到博士,吕植桐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整整9年,目前他主要研究生态学和两栖爬行动物的生态与进化。“琴蛙打开了我新课题的大门”  南昆山位于广东省惠州市,因为其地处北回归线边缘,有茂密且完整的
出生于甘肅省敦煌市的金俊音现在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的一名大三学生,他出生、成长于敦煌,也深深地热爱着脚下地这方土地。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对敦煌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扑朔迷离的传说、精彩纷呈的壁画故事、美轮美奂的壁画雕像,深深地吸引了充满了好奇心的金俊音,也使他不由自主地在敦煌文化研究上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从小就热衷于表达的金俊音并不满足于独自了解敦煌文化,他努力通过自己的讲
在北大  2012年,宋玺考入北京大学,就读心理学系。  宋玺曾两次获得北京大学十佳歌手大赛季军。2018年讲述中国海軍“蛟龙突击队”在索马里海域外奉命执行撤侨任务的电影《红海行动》推广曲《红旗飘飘》由宋玺演唱。  然而她一直有个起源于儿时的从军梦。宋玺出生在军营,五岁父亲转业,才离开部队大院。离家不远处驻扎着坦克部队,每次路过,宋玺都会一边盯着全副武装的哨兵,一边小步挪向禁区红线,只为离军营近些
“唯名校”“唯学历”现象一直在有些单位存在。  求职招聘明明应该是能者居上,最终却变成了名校者居上。  在一些企业招聘中,一些普通平常的岗位有时候也会直接在招聘材料上标明要求“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  或者要求“985、211、双一流院校毕业”。  “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
白菜之歌  它是我这个冬天看到的  最美的作物  房东的菜园里三分天下有其二  它朴素如泥土里新长出的一首歌  有清脆的方言  碧绿的乡音  在冰天雪地里  它绝对是孤独的存在  它像梵高割下的一只耳朵  有无数耳朵在呼应  这绿色的耳朵  本身并不孤独  孤独的是别人并不能听见  它在河堤上與河水  正在交换彼此的涛声  故乡的鸟巢  村庄的枝条越是萧瑟  鸟巢就越发显眼  看起来,它像母亲的一
2020年第1号留学预警字数不多,全文如下:“近期,澳大利亚主要高校计划于7月前后陆续开学。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蔓延势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国际旅行和开放校园存在风险。疫情期间,澳大利亚发生多起针对亚裔的歧视性事件。教育部提醒广大留学人员做好风险评估,当前谨慎选择赴澳或返澳学习。”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到国外留学存在健康风险可以理解。但中国学生留学去的国家多了,教育部单单对去澳大利亚提出预警,应该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从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报告还以较大篇幅,讲述了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一个要点。  2016年,我从东华大学硕士毕业,考入复旦大学环境系读博士。在马臻教授的指导下,我做了一个课题——光催化降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很多印染厂、药厂会产生含有
好的或上乘的现代诗歌读起来是有气息感的:它是舒缓、澄明、幽远、有韵,可以让人低吟的,气息是一种向上升腾或攀援的物质,或是弥漫在文本里的生动,有气息的文本是有生命活跃感的。我喜欢可低吟的诗,推崇能把诗写到有气息、有韵致的纯粹之诗。  其实,这样的诗难写,写过了就是“自说白话”的“自我呢喃”或“梦呓”,写浅了就是一杯“白开水”,寡淡无味。它需要诗人在创作时心静如水,又神接八极,按下起伏的峰谷,走向微澜
疫情期间,医生和护士们坚定勇敢的背影和被汗浸湿的防护服令我动容,  防护服外面各种被写上的文字和标示此刻也成为了最美丽的“印花”。  在设计中,我将战“疫”元素融入日常化的服装款式中,通过服装设计的三大要素形、色、质三方面对主题进行全面的表达。本系列服装设计以大廓形为主,最大限度地增加服装包裹度,给人在穿着时足够的安全感;局部采用的绑带和背包卡扣搭配,突出服装功能性;图案的设计理念是将生活中随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