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之“爱”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情感,它内蕴着一种意向性,一种指向学生成长的意向。爱是人最原初的冲动,它驱使着我们去思考、去认知。
因此,教师如果真正地“爱”学生,他就会不断地去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就会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
北京中学的王来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玩着学数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愿意学、学会学。王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希望学生玩着学数学,用他的话说就是“快乐地做中学”。当然,这种教育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王老师的不断思考、总结形成的。
王老师是一个爱“玩”的人。他极其热爱体育运动——踢足球、打乒乓球,最近迷上了打羽毛球。但是,他不将其称之为“锻炼”,而是叫做“玩”。他认为,“锻炼”是枯燥的,而“玩”却是有乐趣的。同时,他认为,儿童的本性是“自由”,“玩”是兒童的天性。基于此,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玩”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王老师只是有一种朦胧的想法,想让自己的课好玩。他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给他们一个足球、一个毽子或者一个沙包,让他们到教室外面去玩。此时的“玩”是一种荣誉,用以激发学生努力完成作业的动力。但是,这个阶段只是把“玩”当成一种奖励,与教学并未发生内在的联系。
后来,王老师思考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好玩的东西。这样做就无需老师再去组织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但是,这个阶段仍然只是王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点小创新,并不知晓这样做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属于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再后来,来到北京中学之后,学校宽松自由的氛围和夏青峰校长对老师们的信任,让王老师决定把“玩着学数学”的想法作为自己的追求。经过学习、思考、实践、沉淀,最终“玩着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成为了王老师的特色。
“玩着学数学”重要的是设计好玩的情境。王老师说,好玩的情境,一定蕴含着好的问题,好玩的背后就是数学的本质,即老师是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带领他们进入数学的世界。
比如,讲圆柱表面积的时候,王老师设计了三顶帽子,分别是厨师帽、礼帽和刷漆帽。上课伊始,王老师请三个学生在教室外面戴上这三顶帽子,然后突然进入教室。台下的学生瞬间被这好玩的情境吸引住了。当然,这三顶帽子作为教具贯穿这节课的始终。再如,在讲完圆的周长、比例等知识之后开展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王老师没有如约出现在教室,正在学生疑惑之际,突然王老师骑着自行车就进了教室,学生们的眼光一下就聚焦到了王老师和自行车上了,而这辆自行车就是这节课的主角。
“玩”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背后蕴含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育人思想和回归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思考。“玩中学”突出的是学生的快乐,但目的指向的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快乐成长。
“尊重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师生互相尊重。教师如果真的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也要尊重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
比如,在一节课中,王老师要通过探索制作一顶厨师帽需要多少布料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圆柱表面积求法,有学生问,重叠的部分算不算进表面积中。这个问题是王老师没有提前预设到的,王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然后顺势说:“是啊,到底算不算呢,我也不知道,你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决定。”最后的结果是,有的小组把重叠的部分算进去了,有的小组没有算进去。尽管最后的数据不一样,但是学生探索出来的表面积的求法是一样的。虽然因为学生提出了超出教师预设的想法,打破了最后数据上统一的那种表面的完美,但是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尊重却使这节课获得了真正的完美。
再如,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求礼帽的表面积。这一环节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学生都按照刚学到的知识做出来了:帽子的表面积=帽顶圆的面积 侧面的面积 帽檐的面积。但是,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有点简单粗暴。”他走上讲台,当着王老师和所有同学的面,啪的一下,把帽顶拍下去了。他说:“这样帽顶和帽檐就重合为一个大圆,只需要求出大圆的面积和侧面面积就可以了。”这的确是一种创新的想法,把三步才能解决的问题缩减到了两步。王老师对这位学生说:“我就喜欢你的简单粗暴。”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也让学生树立了信心。
王老师的课堂是自由的、宽松的、好玩的,他放开学生思维的缰绳,任由他们在数学的草原上驰骋。他认为,任何的创新都始于一个自由的氛围,任何的发明都源自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
“对学生好不好,他们是能够感受出来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温暖的关系是“替代父母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真诚地关心学生。范梅南提出的“替代父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启示我们,教师如果真的爱学生,那么,他对学生的关心就应像父母关心子女一般真诚。
有一次,班级的学生们要在下午五点参加一场足球比赛。王老师知道那个时间点孩子们肯定会有些饿,而且空腹运动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于是,他就开车出去买了一些小糕点,分给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和啦啦队成员。王老师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们饿着肚子踢球。”小小的举动温暖了所有孩子的心。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王老师认为,更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王老师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数学成绩不太好,很多时候不能及格,做事情也没有信心。面对这样的学生,王老师给予了他更多的关心。王老师一方面用名人的案例,告诉他数学不好不妨碍他其他方面绽放光彩;一方面每天多给他辅导一段时间,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上帮助他。
王老师说,教师应该从内心鼓励并帮助学生,但也不应该回避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关心。
他认为,学生有不当之处,该批评就要批评,但是一定要做好批评之后的工作。批评之后,要尽量在一天之内跟这个学生见一面,不用很正式,哪怕是路上见面时给他一个笑脸,或者说点关心的话。如看到学生嘴唇比较干,可以说“嘴唇怎么这么干,多喝点水啊”。目的就是安抚他一下,不让他产生对立心理,并让他意识到,老师对他的批评是针对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但是,如果教师的批评让学生产生了对立心理,一定要及时解决。有一次王老师当堂批评了一位学生,这位学生把情绪带到其他课上,折腾,捣乱。王老师了解了情况之后,反思自己的批评可能有点过了,于是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说:“今天对你的批评可能有点过了,但老师是出于好心,希望你理解。这样,我赋予你一个特殊的身份——‘谏官’,你无论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王老师。”通过给他找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很好地化解了孩子心中的不愉快,保护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关心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教师是否付出了关心的行动,而是学生是否体验到了教师的关心。
王老师坚定地践行北京中学“信任和尊重”的学校文化,其背后的动因源于对学生深深的爱。师生同行的路上,王老师对学生的爱犹如一道激光,指明成长的方向,冲破成长中的一层层迷雾。这就是王来田老师教育实践的全部秘密。
因此,教师如果真正地“爱”学生,他就会不断地去反思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就会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就会发自内心地关心学生。
北京中学的王来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玩着学数学”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学生真正的“爱”是通过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愿意学、学会学。王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希望学生玩着学数学,用他的话说就是“快乐地做中学”。当然,这种教育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王老师的不断思考、总结形成的。
王老师是一个爱“玩”的人。他极其热爱体育运动——踢足球、打乒乓球,最近迷上了打羽毛球。但是,他不将其称之为“锻炼”,而是叫做“玩”。他认为,“锻炼”是枯燥的,而“玩”却是有乐趣的。同时,他认为,儿童的本性是“自由”,“玩”是兒童的天性。基于此,他开始思考如何将“玩”的元素融入自己的教学中。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王老师只是有一种朦胧的想法,想让自己的课好玩。他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给他们一个足球、一个毽子或者一个沙包,让他们到教室外面去玩。此时的“玩”是一种荣誉,用以激发学生努力完成作业的动力。但是,这个阶段只是把“玩”当成一种奖励,与教学并未发生内在的联系。
后来,王老师思考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好玩的东西。这样做就无需老师再去组织教学,学生可以自主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但是,这个阶段仍然只是王老师在教学方法上的一点小创新,并不知晓这样做背后的理论支撑是什么,属于一种无意识的行为。
再后来,来到北京中学之后,学校宽松自由的氛围和夏青峰校长对老师们的信任,让王老师决定把“玩着学数学”的想法作为自己的追求。经过学习、思考、实践、沉淀,最终“玩着学数学”的教育理念成为了王老师的特色。
“玩着学数学”重要的是设计好玩的情境。王老师说,好玩的情境,一定蕴含着好的问题,好玩的背后就是数学的本质,即老师是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深入浅出地带领他们进入数学的世界。
比如,讲圆柱表面积的时候,王老师设计了三顶帽子,分别是厨师帽、礼帽和刷漆帽。上课伊始,王老师请三个学生在教室外面戴上这三顶帽子,然后突然进入教室。台下的学生瞬间被这好玩的情境吸引住了。当然,这三顶帽子作为教具贯穿这节课的始终。再如,在讲完圆的周长、比例等知识之后开展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王老师没有如约出现在教室,正在学生疑惑之际,突然王老师骑着自行车就进了教室,学生们的眼光一下就聚焦到了王老师和自行车上了,而这辆自行车就是这节课的主角。
“玩”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它背后蕴含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育人思想和回归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思考。“玩中学”突出的是学生的快乐,但目的指向的是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快乐成长。
“尊重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本质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师生互相尊重。教师如果真的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也要尊重他们别出心裁的想法。
比如,在一节课中,王老师要通过探索制作一顶厨师帽需要多少布料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圆柱表面积求法,有学生问,重叠的部分算不算进表面积中。这个问题是王老师没有提前预设到的,王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思考,然后顺势说:“是啊,到底算不算呢,我也不知道,你们按照自己的思考决定。”最后的结果是,有的小组把重叠的部分算进去了,有的小组没有算进去。尽管最后的数据不一样,但是学生探索出来的表面积的求法是一样的。虽然因为学生提出了超出教师预设的想法,打破了最后数据上统一的那种表面的完美,但是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尊重却使这节课获得了真正的完美。
再如,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是让学生求礼帽的表面积。这一环节设计的初衷是让学生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很多学生都按照刚学到的知识做出来了:帽子的表面积=帽顶圆的面积 侧面的面积 帽檐的面积。但是,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有点简单粗暴。”他走上讲台,当着王老师和所有同学的面,啪的一下,把帽顶拍下去了。他说:“这样帽顶和帽檐就重合为一个大圆,只需要求出大圆的面积和侧面面积就可以了。”这的确是一种创新的想法,把三步才能解决的问题缩减到了两步。王老师对这位学生说:“我就喜欢你的简单粗暴。”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大的肯定,也让学生树立了信心。
王老师的课堂是自由的、宽松的、好玩的,他放开学生思维的缰绳,任由他们在数学的草原上驰骋。他认为,任何的创新都始于一个自由的氛围,任何的发明都源自一个别出心裁的想法。
“对学生好不好,他们是能够感受出来的”
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温暖的关系是“替代父母关系”,具体表现为教师真诚地关心学生。范梅南提出的“替代父母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它启示我们,教师如果真的爱学生,那么,他对学生的关心就应像父母关心子女一般真诚。
有一次,班级的学生们要在下午五点参加一场足球比赛。王老师知道那个时间点孩子们肯定会有些饿,而且空腹运动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于是,他就开车出去买了一些小糕点,分给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和啦啦队成员。王老师说:“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们饿着肚子踢球。”小小的举动温暖了所有孩子的心。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王老师认为,更应该多多关心他们。王老师班里有这样一位学生,他数学成绩不太好,很多时候不能及格,做事情也没有信心。面对这样的学生,王老师给予了他更多的关心。王老师一方面用名人的案例,告诉他数学不好不妨碍他其他方面绽放光彩;一方面每天多给他辅导一段时间,在具体的数学问题上帮助他。
王老师说,教师应该从内心鼓励并帮助学生,但也不应该回避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关心。
他认为,学生有不当之处,该批评就要批评,但是一定要做好批评之后的工作。批评之后,要尽量在一天之内跟这个学生见一面,不用很正式,哪怕是路上见面时给他一个笑脸,或者说点关心的话。如看到学生嘴唇比较干,可以说“嘴唇怎么这么干,多喝点水啊”。目的就是安抚他一下,不让他产生对立心理,并让他意识到,老师对他的批评是针对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但是,如果教师的批评让学生产生了对立心理,一定要及时解决。有一次王老师当堂批评了一位学生,这位学生把情绪带到其他课上,折腾,捣乱。王老师了解了情况之后,反思自己的批评可能有点过了,于是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说:“今天对你的批评可能有点过了,但老师是出于好心,希望你理解。这样,我赋予你一个特殊的身份——‘谏官’,你无论发现了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来找王老师。”通过给他找一个情绪宣泄的出口,很好地化解了孩子心中的不愉快,保护了师生之间的情感。
关心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所以,重要的不是教师是否付出了关心的行动,而是学生是否体验到了教师的关心。
王老师坚定地践行北京中学“信任和尊重”的学校文化,其背后的动因源于对学生深深的爱。师生同行的路上,王老师对学生的爱犹如一道激光,指明成长的方向,冲破成长中的一层层迷雾。这就是王来田老师教育实践的全部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