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着装有讲究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w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年人的服装,不仅要穿起来舒适、方便,而且要讲究美观。人到老年,一般变得沉着、持重,所以大都乐意穿比较大方,而不那么显眼的衣服。
  老年人的体态,比起青年时大多发生了变化。有的人“老来瘦”,筋骨嶙峋,这就要用衣服帮助“藏拙”。裤管不宜盖过鞋面,以防走路不便,乃至踩着裤脚,绊倒跌跤。
  有的人老来“发福”背部隆起,肚腹肥胖,脖颈便自然前伸,手臂下垂,整个驱干有点像个S形。裁剪这种体形老人的上衣,就要把“背体”与“大腹体”的特点结合起来处置。肥胖体形,其脖颈粗短,有所谓“两个”“三个”下巴,若穿中山服其领需往下开,领座要低,实际是贴在胸部位。有些女同志中年发胖,腹部增大,不宜穿紧身衣裙,若穿直筒式的就会好看些,如果适时罩一件松身短外衣或坎肩,便会收到掩饰体形而增美感的效果。盛夏或秋初,这种体形的妇女穿上不收腰的旗袍或直身连衣裙,会显得美观大方,别有风韵。
  老年人肌肉松弛,动作幅度小,而且行动缓慢,衣服稍有不适就会感到穿脱不便,所以上衣袖子袖笼宜稍肥大,裤子的立裆、横裆,也宜稍大稍宽。
  老年人对天气冷暖非常敏感,需随时增减衣服,因此最好备有方便穿脱的外衣、背心等。
  老年人肤色呈现苍老,衣服的颜色宜淡雅、深重,以衬托肤色,显得健康稳重。
其他文献
郁孤台位于赣州市城区西北的贺兰山上。贺兰山又名文壁山,俗称田螺岭,是城区的制高点。“冠冕一郡之形势,而襟带千里江山”,郁孤台因其地树木葱郁、山势孤独而得名。该楼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唐虔州刺史李勉登台北望,曰:“余虽不及子牟心在魏阙一也!郁孤岂令名乎?”乃易匾为望阙。宋绍兴十七年(1147)仍名郁孤台。  郁孤台原楼系砖木结构,因地高受风,屡经废兴。为保护这一历史文化遗产,198
期刊
我从实践中体会到,读书看报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健康身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益处:  一、读书报可以“明目”。在当今时代,各种新思想、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要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当你书报在手,就可以放眼世界,纵观全球,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了解国策,熟悉乡情,保持精神世界的充实,不忘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二、读书报可以“健脑”。从预防大脑衰老的角度来说,老年人一定要多
期刊
2003年7月4日,古城南京的著名遗迹明孝陵以全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使南京的名片上增加了一个世界级的亮点。明孝陵是南京地区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申遗”成功,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南京钟山独龙阜玩珠峰,是南京地区建筑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寝。1368年,在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中元朝灭亡,这年初,朱元璋在南京即位,国号大明,建
期刊
初中时,班上一个不爱讲话的男生,在他十六岁生日时邀我们去家里玩,他的妈妈——一位热情、和蔼的母亲,我们管她叫“大妈”。平平常常的一次相识,却延续了一段解不开的情缘。十年后,这位“大妈”做了我的婆婆,我成了这个男人的妻子。   婆婆一直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品质。尽管家里生活比过去好了许多,可婆婆的一身衣服总要穿五、六年,还舍不得把它们送给乡下亲戚或做成拖把。   婆婆退休前从事计生
期刊
《易经》云:“以阳爻为九。”九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因为“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古人认为每年九月初九是个特别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又是诗人的节日,历代诗人骚客以重阳为题,写下了无数的名篇佳作,至今传诵不衰。  重阳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短短
期刊
一    隆冬的夜晚,赣中某县城一栋铁路宿舍楼里,退休职工老宋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时,一阵敲门声响起:  “老哥,我是小妹啊。”  老宋狐疑地将门打开,顿时眼前一亮:“啊,原来是你……”  这个称他为老哥,比他女儿还要小二岁的漂亮女子,是老宋熟悉的一个四川籍养鱼户离了婚的表侄女小任。半年前一次老宋钓鱼时,裤子被蒺藜挂了一条大口子,这小任见状二话没说便取来针线,伏在他的屁股上精心地缝补起来。  “老
期刊
今年快满81岁高龄的江西农大刘隆旺教授,湖南新邵人,长期从事农田和庭院经济技术研究。1988年4月退休后,刘老教授不愿日子在三朋二友的闲聊中溜过,便经常参加科普活动,送科技下乡,并与全校500多名离退休老年教师一道,筹备成立了江西农大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他担任第一届理事长,为指导培养青年教师,普及推广农业科技知识,发展我省农业生产献计出力,重新焕发了“第二次生命”。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记者采访了
期刊
当今社会,人人都有自己精力投放的地方。我却把很大的精力放在读书上,并且乐此不疲。  读书是一种苦旅。与书相伴,征途漫漫。多读诗书,能清心明目,悟道穷理。这样,乐也在其中了。不是吗?手捧良卷,拜其为师,尊其为友,爱其如侣,同历代高人作心灵交流,与书中人物共欢笑,同洒泪;或拍案击掌,或喟然长叹,或忍俊不禁,或联想翩翩。那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迷恋读书,不等于读死书,死读书。读书要求甚解。那种开口某某名
期刊
人人都会老,家家有老人。老是必然规律,谁也不能例外。  年老是自然规律,但年老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衰老。年老是人的年轮记号,到时就来;而衰老则指一个人身心状况的衰退,却可以推迟而至。日历年龄并非青春的惟一标志,精神力量可以创造永恒的春天。事实上,人到老年,尽管在精力、体力方面有所衰退,较之年轻人逊色一些,但老年人在知识、经验、阅历等方面却拥有年轻人无法相比的宝贵财富。这些正是老有所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
期刊
别以为网络只属于年轻人,老先生也可上网遨游。有的老人还悄悄给儿子在网上发布征婚启事呢。  “你为什么要上网?”一些银发网民的答案各不相同。有些是出于一些实用的目的,比如有海外亲友的李老上半年才刚刚接触网络。他说,电子邮件方便、快捷、经济。于是上网成了与海外亲友最好的联系方式。有的退休老教授为了进一步搞科研,上网查资料写论文。但更多老人是为了丰富晚年生活,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一位姓牛的老先生说:“现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