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基础动态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svl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高职学生的现状,在其一些基础课中进行动态隐性分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及成长,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又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以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为例,可以从学生分层、教师分层备课、课内分层施教和分层评价、异步达标这几方面进行动态隐性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获得感,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职计算機基础;分层教学;动态隐性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18-0128-02
  Research on the Dynamic Recessive Stratified Teach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omputer Basic Course
  ZENGYong-min, LIU Xin
  (Zhejiang Guangsha College of Appli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Dongyang 32210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Dynamic recessive stratified teaching in some basic courses is more conducive to students’ learning and growth. It can not only protect students’ self-esteem and enthusiasm, but also better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students. Taking the basic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as an example, we can carry out the dynamic recessive stratified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student stratification, teachers’ stratified lesson preparation, stratified teaching in class, Stratified evaluation and asynchronous standard, so that every student have a sense of gain in the classroom and better achieve the teaching goal.
  Key words: Computer found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tratified teaching;Dynamic recessive stratified teaching
  1 分层教学的历史发展概况
  如何使教学适应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早在古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概念。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出了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识水平、性格特点、志趣爱好等进行分层教学的思想。孟子在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类”的教育方法。即君子育人有五种方式,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做到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1868年,美国教育家哈里斯创立的“活动分团制”是国外最初的分层教学模式,以能力分班(组)为标志。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各种能力分班(组)分层教学形式在美、德两国被普遍采用。由于1930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外分层教学随之陷入低潮期。二战后,美国倡导“优质教育教学实验”,研制出如“不分级制”、“分科选修制”、“学科分层”等诸多新的分层教学形式。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分层教学思想波及世界各国,研究也进入繁荣时期,向多样化模式发展。[1]
  2 高职计算机基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2.1适应高职学生计算机基础不同水平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总体上还是参差不齐的,总体来说,来自城市的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自东部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要明显高于来自西部地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些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由于学校教学设备相对比较落后,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如何正常的开关机,打字就更不用说了。如果对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在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方面势必出现有的“吃不饱”,有的“不够吃”。
  2.2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能需求的不同
  由于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技能都有一定的需求,但不同的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需求又存在一定的差异。而高职院校又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希望学生在学校学的东西都能与专业的有关岗位相对接。因此,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进行相应的分层教学,以适应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适应的需求,增强各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竞争力。
  2.3适应高职教学改革的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一些公共基础课程针对学生的基础进行了显性分层教学,就是让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基础差不多,这样教师就能更好地根据整个班级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做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如对低层次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并且可能让这些学生更加放弃学习的念头;同时,在教师排课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难度,还有对教师的评价也更不容易做到公平公正等。   3 高职计算机基础动态隐性分层教学模式研究
  3.1学生分层策略
  分层教学是基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而提出的教学策略,结合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差异主要包括:
  (1) 学生在入学前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差异
  近几年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就高职院校来讲,生源有三类:职高、单考单招、普高,每种类型学校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要求不同开设的课程也不同,这也是造成入学时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 学习动机的差异
  有些学生由于对计算机、对专业有较清晰的认识,因而其学习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知道在学校相应课程的学习中主要要学习哪些东西,哪些东西是在将来的就业中非常需要的;而有些学生由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本身及其有关课程需要掌握的技能也不是很清楚,因而学习动力不强,目标不明确,需要有关老师在相应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一定的指导。
  (3) 学生的交流倾向差异
  有的学生比较积极主动,能主动表达自己;有的学生比较被动,在遇到问题时也不善于请求帮助,这些问题也需要通过更为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帮助这些学生。
  在上述的差异因素中,学生入学前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接受能力,它是我们设计和实施分层教学的依据,在开学初我们首先对学生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水平进行测评。为了避免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并不向学生公布测评成绩,只在教师心中有数,采用隐性分层,异质分组的策略,将测评成绩分为A、B、C三个层次,从每一层中选出一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各自的已有水平不同,可以方面组内同学互帮互学。另一方面,在分组时也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交流倾向,将学习动机较弱的同学和学习动机强而且乐于帮助别人的同学安排在一组,将有一定的学习动机但是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与已有知识技能较好的学生安排在一组,便于他随时提问。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状况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以动态、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的层次,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分组进行调整,同时根据学生层次的变化转移教师提出不同的策略。
  3.2教师分层备课
  为了促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保证课堂的有效性,在教師备课环节,也要考虑为不同层次学生指定不同教学的目标,注重教学重难点的区别。针对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备课时项目案例的选择上要做到分层分类。以word图文混排为例,在教学中选用“校园期刊宣传海报的设计与制作”为项目,具体的分层目标和任务要求如表1: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为每个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结合翻转课堂,选择“蓝墨云班课”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在课前将资料上传到班课中,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相应的资料进行学习,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学习潜能。
  3.3课内分层施教
  整个教学过程基于翻转课堂,在课前学生已经通过蓝墨云班课平台学习了适合自己水平层次的内容。在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给出本次课需完成项目要求,并进一步帮助学生分析完成项目需要的技能,在此环节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检查学生课前学习情况。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位学生。分层的教学目标不明确告知学生,可以提供给学生几种方案,让学生自由选择,实现动态分层。学生在明确目标之后,开始完成项目。在这个环节,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巡视整个班级情况,完成答疑和分类指导。教师巡视时应有的放矢,指导C层次的学生落实基础,诱导B层次的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点拨A层次的学生进一步发挥创造潜能。[2]
  3.4分层评价,异步达标
  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是甄别。传统的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视了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这有悖于分层教学的目标。在分层教学中由于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有差异的,因此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要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各自成绩,并在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各自提高。[3]对于基础较好的A层学生,主要考核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活学活用及创新能力。对于B层学生主要考核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迁移能力。对于基础较差的C层学生主要考核他们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另外,除了对知识技能的考核外,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考核。
  4 总结
  由于显性分层教学更容易对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学习信心等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而采
  用动态隐性分层教学不仅可以更好保护学习成绩相对比较差的学生的学习信心,还可以做到让更好的同学带动稍差的同学,并且也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不过,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变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新的分层,从而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获得感。
  参考文献:
  [1] 叶琳,刘文霞. 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J].教学与管理,2008(1):159-160.
  [2] 徐华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分层次教学的行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17.
  [3] 袁海轮.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隐性分层的教学研究——“隐性分组、异质建组—分层备课—分层施教—分层练习—分层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5):11-14.
其他文献
紫砂花货又称"塑器"、"仿真器"、"自然形"等,是紫砂艺术中的一支奇葩。紫砂花货的主要特点是肖形状物,其形状大多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自然景物和生活器物,包括植物、动物、器物
执政党发挥政党功能是现代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推进社会和谐的政治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因素与政党功能缺失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执政党开辟利益表达
宜兴多竹,竹海如碧波万顷,震撼人心,在这里人们的日常生活、人文艺术等都与竹子有着密切的关系,自然而然的,神奇的五色土与竹子融为了一体,结合为一把把冠绝于世的精美紫砂壶
当前政府在实践层面的某些失范导致了政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危机。回应公共权力合法性危机的前提是厘清其理论基础与历史发展路径。近代以来我国社会的工业化转型决定了公共权
上古以《春秋》为史,春去秋来为一年光景;以天地为乾坤,包罗万象。紫玉金砂,天地斯音,脉脉壶中孕育一片乾坤。在紫砂的世界里探寻浏览,犹如穿梭游离于吴越古风的千年尘世之外
摘要:信息素养是现代人应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经调查发现,“双非”高校文科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处于较低水平,但当前培养方案中存在既没有专门课程,相关实践也较为缺乏的情况,且该现状短期内难以改变。该研究提出一种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引导,利用项目化学习方法,采用混合式学习模式的信息素养培养策略,切实改善“双非”高校文科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达到培养信息社会的人才目标要求。  关键词: 信息素养;“双非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培育人本法治观。人本法治观的内涵包括:保障人权,体现人本,尊重人格,重视人文,倡导人性。人本法治观的理念应贯穿在我国的依法治国的各个环节中。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一种虚拟现实模型设计,本文以中古单原子(无极性)物理模型为基础,模拟现实中物质组成及原子间相互作用,使用极坐标表达力矢量,以Lennard-Jones(LJ)势模型为原子间力相互作用建立联系,设计出一种原子级的虚拟现实模型体系。  关键词:虚拟现实(VR); 原子;极坐标;原子引力函数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05-02
一、从生活中发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思品课程的首要特征。儿童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资源,从
我总以为掌声平凡得很,可是有一次,我却从一个孩子的身上发现其诱人的魅力和不菲的生命价值。一天早上,我下班听语文课《鲸》。一位名叫小洋(化名)的男孩率先起来朗读。他声音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