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据整合是建立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步骤。本文主要讨论了整合的必要性和整合策略。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数据整合 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221-01
数字化校园中已存的各类教学、科研和管理办公等应用软件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时间推移,由于陆续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更新等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信息孤岛”等问题日益突出地体现出来。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就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信息共享、数据整合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也要因时而动,进行调整。充分吸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站在技术的前沿,改革教学教育环境,构建数字化校园。实现招生就业、学生成绩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共享、科研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全面信息化。但由于原有技术条件、人员状况、硬件设施、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构建的各类系统存在开发时间间隔长、开发平台多样、数据冗余度大等现实问题,为了解决旧系统的改造,保障新系统的顺利开发,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再次出现,必制定一套长期稳定、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数据标准,解决新旧系统的无缝衔接,确保不同应用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1 数据化校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设初期无统筹规则
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共性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其话语权逐渐扩大,决策层逐渐从一点点的应用中看到信息化的力量。这才形成一种共性的认识,代价是建设初期无全面的统筹规划,从而决定了诸多先期开发并实际应用的系统各自独立,基本上各行其是。
1.2 数据孤立
无统筹规划,开发团队不尽相同,部门协调困难,数据利用侧重点不同,只想以自己部门为中心,直接造成数据冗余度大,“信息孤岛”现象突出。这使得重复性劳动大大增加,数据统一性和更新删除的及时性都得不到解决。
1.3 无预留接口
同样基于上述原因,没有考虑系统的互访和集成,技术的封闭,系统设计实现的各异,难以实现有效接入。
1.4 用户无统一平台
由于系统相互独立,具有多身份的用户需要在众多的系统中进行有效验证,给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业务也无法有效归类。
2 数据整合策略
针对现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新系统开发,应制定有效的数据整合策略。
2.1 制定数据标准
由专业开发委员会进行充分调研,集成学校各部门的数据需求,列出共享数据和特色数据,参照国标和相关层次教育标准结合本校校情制定合理的數据标准,并形成有效文件公开发布,作为各部门统一执行的规范;在制度和业务流程上划分权限,以保障数据标准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按此标准严格执行,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解决数据冗余问题。
2.2 集成方式的选择
已过生命周期的系统可选择性进行淘汰或集成在新系统中,在生命期中的旧有系统宜采用松耦合方式进行集成。这样即可有保障原有业务不作大变动,又可保障系统的顺利集成效率,有效节省人力物力。其关键是把每个应用系统中对外提供服务的部分进行提取调用,其独自部分保持不变。
2.3 数据共享
数据整合的关键是确定数字校园公共共享数据,把这些数据提取出来构建共享数据库。具体实现可参考一个典型模型。
管理数据层
用户信息
权限信息数据安全
数据服务层
公共数据库服务
财务教务人事科研学籍设备办公其他
业务逻辑层
数据整合、加工
数据规范质量检查元数据定义
数据采集层
业务数据接口及交换平台
财务教务人事科研学籍设备办公其他
2.3.1 数据采集层
主要负责元数据的集汇。数据采集层的数据是共享数据库应用的基础,应确保各应用系统业务数据能正确地输入到共享数据库,同时各应用系统所需的业务数据也能从共享数据库中正确地提取,并做到数据交换的及时和准确。
2.3.2 业务逻辑层
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构建完成某一事务的规范流程,从而确保进入系统的数据符合要求,避免脏数据的存在,保证数据质量。
(1)数据访问服务中提供完整的交易管理,保证一次提交的数据得到完整的保存。
(2)制定数据检查规则,定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检查规则,通过数据审计服务,及时检查各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一旦发现不符合即定规则,则及时告警,以便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3)对于外部输入数据,临时保存在外部数据缓冲区中,在通过检查或得到相关用户确认后,才进入业务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干净。
(4)建立共享数据字典,最大限度的降低数据冗余,提供数据的共享程度,尽可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5)建立相关的工作流考核机制,制定相关运行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和考核促进相关人员及时完成信息录入和工作流任务处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
2.3.3 数据服务层
负责数据信息的定义、存储、访问及其优化。数据服务从其他应用程序组件中分离开来使得数据结构和访问机制得以维持、修改,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重新构造而不对其它的应用程序组件产生影响。这在业务考虑上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统筹,以便尽可能的完整,以满足业务不断发展的未来需求。
2.3.4 管理数据层
对共享数据库相关的用户信息、权限信息以及数据访问安全控制策略进行集中管理,便于集成分级控制。
2.4 门户平台
提供给最终用户的统一接入界面,便于用户与各应用系统的的交互。设计原则上,以SOA进行构建。
2.5 参考规范进行后续补正和开发
制定的各种规范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做及时的修订,随之相应各种应用程序也要做相应调整,以延长应用程序的应用期和业务提供能力。后续开发的应用程序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规范进行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数据化应用环境,形成良好的承继性,杜绝后续问题的出现。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数据整合 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6(b)-0221-01
数字化校园中已存的各类教学、科研和管理办公等应用软件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起到了巨大作用,但随时间推移,由于陆续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更新等实际情况而产生的“信息孤岛”等问题日益突出地体现出来。本文针对这种现状,就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信息共享、数据整合等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在全球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教育领域也要因时而动,进行调整。充分吸收利用先进信息技术,站在技术的前沿,改革教学教育环境,构建数字化校园。实现招生就业、学生成绩管理、教学管理、教学资源共享、科研管理、教学质量评估等全面信息化。但由于原有技术条件、人员状况、硬件设施、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构建的各类系统存在开发时间间隔长、开发平台多样、数据冗余度大等现实问题,为了解决旧系统的改造,保障新系统的顺利开发,有效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再次出现,必制定一套长期稳定、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数据标准,解决新旧系统的无缝衔接,确保不同应用软件所提供的数据具有完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1 数据化校园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设初期无统筹规则
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共性认识有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其话语权逐渐扩大,决策层逐渐从一点点的应用中看到信息化的力量。这才形成一种共性的认识,代价是建设初期无全面的统筹规划,从而决定了诸多先期开发并实际应用的系统各自独立,基本上各行其是。
1.2 数据孤立
无统筹规划,开发团队不尽相同,部门协调困难,数据利用侧重点不同,只想以自己部门为中心,直接造成数据冗余度大,“信息孤岛”现象突出。这使得重复性劳动大大增加,数据统一性和更新删除的及时性都得不到解决。
1.3 无预留接口
同样基于上述原因,没有考虑系统的互访和集成,技术的封闭,系统设计实现的各异,难以实现有效接入。
1.4 用户无统一平台
由于系统相互独立,具有多身份的用户需要在众多的系统中进行有效验证,给使用带来极大的不便。业务也无法有效归类。
2 数据整合策略
针对现状,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进行新系统开发,应制定有效的数据整合策略。
2.1 制定数据标准
由专业开发委员会进行充分调研,集成学校各部门的数据需求,列出共享数据和特色数据,参照国标和相关层次教育标准结合本校校情制定合理的數据标准,并形成有效文件公开发布,作为各部门统一执行的规范;在制度和业务流程上划分权限,以保障数据标准的唯一性和权威性,按此标准严格执行,以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解决数据冗余问题。
2.2 集成方式的选择
已过生命周期的系统可选择性进行淘汰或集成在新系统中,在生命期中的旧有系统宜采用松耦合方式进行集成。这样即可有保障原有业务不作大变动,又可保障系统的顺利集成效率,有效节省人力物力。其关键是把每个应用系统中对外提供服务的部分进行提取调用,其独自部分保持不变。
2.3 数据共享
数据整合的关键是确定数字校园公共共享数据,把这些数据提取出来构建共享数据库。具体实现可参考一个典型模型。
管理数据层
用户信息
权限信息数据安全
数据服务层
公共数据库服务
财务教务人事科研学籍设备办公其他
业务逻辑层
数据整合、加工
数据规范质量检查元数据定义
数据采集层
业务数据接口及交换平台
财务教务人事科研学籍设备办公其他
2.3.1 数据采集层
主要负责元数据的集汇。数据采集层的数据是共享数据库应用的基础,应确保各应用系统业务数据能正确地输入到共享数据库,同时各应用系统所需的业务数据也能从共享数据库中正确地提取,并做到数据交换的及时和准确。
2.3.2 业务逻辑层
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构建完成某一事务的规范流程,从而确保进入系统的数据符合要求,避免脏数据的存在,保证数据质量。
(1)数据访问服务中提供完整的交易管理,保证一次提交的数据得到完整的保存。
(2)制定数据检查规则,定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检查规则,通过数据审计服务,及时检查各业务数据库中的数据,一旦发现不符合即定规则,则及时告警,以便相关人员及时进行处理。
(3)对于外部输入数据,临时保存在外部数据缓冲区中,在通过检查或得到相关用户确认后,才进入业务数据库,保证数据的完整和干净。
(4)建立共享数据字典,最大限度的降低数据冗余,提供数据的共享程度,尽可能保证数据的一致性。
(5)建立相关的工作流考核机制,制定相关运行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和考核促进相关人员及时完成信息录入和工作流任务处理,保证数据的及时性。
2.3.3 数据服务层
负责数据信息的定义、存储、访问及其优化。数据服务从其他应用程序组件中分离开来使得数据结构和访问机制得以维持、修改,甚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重新构造而不对其它的应用程序组件产生影响。这在业务考虑上需要进行前瞻性的统筹,以便尽可能的完整,以满足业务不断发展的未来需求。
2.3.4 管理数据层
对共享数据库相关的用户信息、权限信息以及数据访问安全控制策略进行集中管理,便于集成分级控制。
2.4 门户平台
提供给最终用户的统一接入界面,便于用户与各应用系统的的交互。设计原则上,以SOA进行构建。
2.5 参考规范进行后续补正和开发
制定的各种规范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做及时的修订,随之相应各种应用程序也要做相应调整,以延长应用程序的应用期和业务提供能力。后续开发的应用程序要严格按照制定的规范进行开发,从而形成完整的数据化应用环境,形成良好的承继性,杜绝后续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