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骄傲,你仰望的就是自己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填报志愿时才意识到高考是件大事。
  那天晚上,父亲戴着眼镜,拿过填报志愿的指南,坐在沙发上默默地看了很久。我们父子俩已经很久没有这么长时间的相对了。那时候父亲40多岁,这是我第一次长时间注视他戴着老花镜的样子。因为戴着花镜,强壮的父亲露出了一丝老态。他一页一页地翻着院校指南,专注阅读的神情,似乎在决定一件性命攸关的事情。我觉得这对父亲不公平,因为我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非常了解,我知道我绝对考不中其中的任何一所学校。
  此时父亲却这样慎重地考虑,似乎在调动他全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为他的儿子图谋未来。
  我的未来在哪里?我真的没有想过。高中整整三年,我是在写诗、踢足球、跳霹雳舞中度过。一个雨后的下午,我无所事事,跟一群同学爬上县教育局的楼顶,在那里发现了一本被雨打湿的朦胧诗选。它跟我之前在《读者文摘》上读到的席慕蓉、汪国真的诗有些不同,我被北岛《我不相信》、舒婷《致橡树》、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这样的诗深深震撼。这些诗引领我超越青春的甜蜜,苦涩的叛逆让微积分显得繁琐,肆意的想象让立体几何显得扁平。
  父亲摘下眼镜,望着我说:学新闻还是国际贸易?我说:班主任说了,学国际贸易将来就是去外贸局卖兔子。父亲犹豫一下,低头拿出一张稿纸,开始预填志愿:南开大学。接下来,一般院校直到中专,每一所学校前面都有“天津”两个字。
  我問父亲:为什么要把我打发到天津去?父亲说:你爷爷过去在天津行医,之前我们在天津有医院、有住宅,希望你能考回去。
  我父亲在中学教语文。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骑自行车载着我在县城里游荡。我闭着眼睛,坐在前面的横梁上仰头冲着阳光。五彩的光影在眼睛里闪现,我却没注意到父亲心情的低落。他带我爬上秋天的城墙,穿越荒草的脚步犹如引领我进入新大陆,也像带着我走向他尘封的私密世界。
  这一天,父亲的心情为我开放:他曾经急躁,但从未哀伤。他曾经轻声叹息,但从未显得软弱。在我们的眼前,城墙外一条丝带般的公路延绵子夏山中,通往黄河。一辆红色的长途汽车从东向西驶过,然后消失在群山之中。我发现父亲落泪了。那时候太小,不懂得问他为什么,更不懂得安慰他,只是紧紧拉着父亲的手。



  那时候我也不知道,到了高考的年龄,却再也不曾与父亲牵手。我们亲密,在彼此的对抗中。我们相爱,在无休止的争吵中。我们牵挂,在我摔门离去的瞬间。困着我们的围墙成为日后我的电影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无论是《站台》,还是《天注定》。进城、出城,离开这里、去到远方,是我们很多欲望中的一个。它来自于本能,更来自于我们对现实的不满与不安。
  高考一过,校园里就人迹稀少。无论多少分,还是要去看一看的,好给家里一个交代。分数出来的那一天,我硬着头皮去了学校,看到自己的总成绩是307分,似乎离中专还有一点距离。虽然之前对高考毫不介意,但这的确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失败。它用一个数字,断绝了你的希望,也用一个数字,把你留在了原来的生活之中。原来的生活不好吗?我不知道。
  当然对外面的世界,我抱有充沛的想象,那些我从未涉足过的地方,那是生产电视机的地方,那是举办画展的地方,那是印刷诗的地方,那是有可能让我遇到爱情的地方。
  高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动物园的大门。我们这些从7岁就被困在学校里的孩子,第一次没有了上课下课的固定作息。整条街道将属于我们,24小时饱满的时间也将属于我们。和同学们结伴回了宿舍,搬走行李和书。同行的一些同学估分都在500之上,他们恰同学少年,我们却灰头土脸。他们即将远走高飞,我们注定脚踏原地。
  我们一起走到当时县城的最高点———西门口,停下来看远处如织的人流和交错的街道,一个同学突然感慨道:“像我们这样的都市青年……”我这个乡下人被他的话吓得把书扔了出去,脚下的土地远称不上都市,我的同学已经把自己归到另一个人群。高考给人带来上升通道,也毫不掩饰地把人的命运分化。像我这样的小镇青年,该怎么办?我竟然开始思考这样宏大的问题,那一夜我久久难眠。
  一觉醒来,正好是上早自习的时间,我知道,我再也不必上早自习了。我走投无路,能投奔的只有县城的街道。至此,街道成为我的归宿。
  我找到一个初中就辍学的同学。虽然同在县城,但很久没有见面。他在教堂里扫地,同时兼做电影院的清洁工。看到我来,他问我:考得怎么样?我没有说话。他大概知道了我的情况。他突然好奇地问我:现在可以考香港的大学吗?他是一个录像迷,除了扫地之外,就是泡在录像厅看香港电影和电视剧。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香港。我从来不知道在他的精神世界中,香港占有那样大的一个比重。
  说到兴奋处,他把我拉进一个房间,拿起纸笔,现场画起了香港的地图:这是九龙,这里是旺角,这里是油麻地,这里是尖沙咀,看,这就是尖东……
  多年之后,我第一次去香港,几乎是按着他给我灌输的香港概念在行走,我发现,他的每一个标注都准确无误。那年落榜的夏天,我却重新认识了一个人,他手握着扫帚,心里却装着香港。那是他的远方。或许在他的信仰中,神在的地方才称得上远方。
  那年夏天,我第一次发现我是一个没有信仰的人,这是我的收获。一个人犹如一本课本,我却从未打开过这些书。
  那些日子,我流连在小摊,陪刻图章的朋友一起做生意。这会让我知道谁上班了,要刻一个图章去领工资;也知道谁开了一家新的公司,要刻公章准备开业;甚至我会碰到骗子,刻了图章去冒领别人的汇款。
  临近9月,县电视台的点歌节目开始活跃起来。每天,我都能在点歌节目里知道同学们的下落。有的考上了北大,就有亲朋好友为他点播《前门风味大碗茶》,有同学考到了体育学院,就有人为他点播汉城奥运会的主题歌《手拉手》。我每天守着点播节目看,其实在看命运的分岔口。而我自己呢?如果有可能,我想让朋友为我点一首《再向虎山行》:平生勇猛怎会轻就范,如今再上虎山。人皆惊呼,人皆赞叹,人谓满身是胆。
  我想:世界就在那里,为什么不自己走过去呢?仰仗着中学时做小生意赚的一点钱,我告别父母,在城外的公路边等候。一辆由太原而来的长途汽车在我身边停下,我上了车,透过车窗望着汾阳城残留的一小段城墙,想象我的父亲站在城墙上,看他的孩子出门远行。这趟从太原开往陕北的长途车,会从柳林的军渡大桥过河。路过每一个村落、每一个集镇,它都会停下来,安排我与不同的面孔相遇。
  车向西而行,集中展现给我生活的故事。人世间的欢乐与哀愁,远远比高考307分的数字更重要,也比那几本教科书里呈现出来的世界更丰富,这是我们的日常,是我们必将经历的生活。如同老虎奔走在山林,它没读过书,但它有它的世界: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石头,都是它的世界。就如燕子高飞天空,它没有高考成绩,但它可以从南到北,自由俯瞰这个世界。这趟西行的汽车让我心驰神往,让我感觉这个世界的宽大,人的宽厚。这是比高考更重要的事情,此刻,我在逐渐成为我。
  在黄河边漫步,我看到一户人家在黄色的厚土上晒着红枣。我饥肠辘辘,装傻充愣地跟大爷说:这是什么?大爷吃惊地望着我:孩子,这是红枣啊!我也假装吃惊地说:啊,这就是红枣!大爷抓了满满两把红枣塞进我的衣兜:凄惶的孩子,没吃过枣,你尝一尝。我揣着这两兜红枣,继续沿黄河行走,我第一次发现枣的甜蜜其实是咸的,因为我品尝到了自己的泪水。自此以后,我不在悲伤的时候流泪,只有快乐跟创作能让我眼圈湿润。
  生活改变了我的泪腺。
  高考落榜,其实是给了我一把钥匙。我不把高考落榜视为一次失败,而把它视为一次放虎归山。对,没有人为我唱歌。那我就唱给自己:平生勇猛怎会轻就范,如今再上虎山。
  (杨乐摘自《哲思》2016年第12期)
其他文献
在只能用黑白电视机收看几个频道的年代,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是许多中国“70后”和“80后”人生启蒙阶段一抹温暖的记忆。正如豆瓣网上的一则影评所言,“这部作品关乎童年记忆,却不只因此得高分。想象力无所不在,老少皆宜,形式简单直接,效果引人入胜。”  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部诞生于冷战年代的经典之作源于一项“政治任务”。然而,在原作者兹德涅克·米勒的妙笔下,小鼹鼠柯尔特克不断超越现实世界中的分歧。
期刊
“我虽然不擅长做菜,但是,我做菜的时候最开心、最幸福。”这是我的优势,还是强项呢?这是强项。  擅长做菜是“优势”,享受做菜这件事才是“强项”。优势也好,强项也好,都要跟“才能”交朋友,但是,培養强项更有胜算。因为,没有比能使自己愉悦的事和自己喜欢做的事更有“竞争力”的了。  觉得做菜是种享受,当然就更想去学习。那么,自己一向想要去学的做菜,现在开始学也不晚,下定决心去学就行了。  也许想学习撑杆
期刊
我们看西方电影,警察一抓住坏人,首先要嘟囔一通:“你有权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说的一切将作为呈堂证供。你有权聘请律师。如果你没钱的话……”哪怕坏人破口大骂,甚至是个聋子,警察都要不管不顾地说下去。很多人看到这一情节,第一反应是:警察怎么这么啰嗦?  啰嗦不仅体现在说话上,穿衣裳也一样。警察办案要穿制服,带证件,出现场还要配全警用装备,尤其是执法记录仪。英国的法官更是不得了,出庭审判要
期刊
一个女人对精神病医生说:“医生,每天晚上我都有种可怕的感觉,好像是有东西或者有人在床底下,就等着要抓我。”  “你这种情况听起来非常严重,”医生回答,“可能需要治疗几个月。而且,应该会很贵。”  “有多贵?”病人问。  “每次要150美元,”医生答。  “让我考虑一下。”她说。  一周之后,女人打电话给医生,说她不需要他的诊治了。  “我告诉我丈夫,治疗费要多少钱,他对我说,他能够治好我的病。他真
期刊
城市的苏醒,有雾或无雾,总是比在乡村看到的光芒四射的日出更动人。  城市的日出更多的是一种新生,饱含着更多的期待。与此相比,乡村的太阳将一切镀成金色,那儿先是暗光,再是潮湿的光芒,然后,变成亮闪闪的金色光芒,将草地、灌木丛的轮廓和郁郁蔥葱的树林镀成金色。阳光照射在窗户上、墙上和屋顶上,将它的影响力放大到无数倍。乡村的日出令我喜欢,而城市的日出好坏掺杂,更令我喜欢。是的,因为和一切希望一样,一种更大
期刊
凌晨三点,男人和他的妻子被巨大的敲门声惊醒。  男人起身走到门口,看到一个喝醉酒的陌生人站在傾盆大雨里。这个人请求道:“能帮我推一下吗?”  “不可能。”丈夫说,“现在是凌晨三点。”他“砰”的一声关上门,回到床上。  “是谁?”他的妻子问。  “只是个喝醉了的家伙,可能是要咱们帮忙推车。”他回答。  “你不帮他吗?你怎么这么快就忘了?”他的妻子说,“你不记得三个月前,我们的车抛锚了,有两个人帮助过
期刊
在南京理工大学,提起“火炸药王”王泽山,几乎无人不晓。他的眼神有些犀利,性格却格外温和,走起路来健步如飞,事实上却是个标准的“80后”———他今年已有83岁高龄,仍喜欢追赶潮流,能熟练操作各种数码产品,会做Flash、PPT,用手机APP買车票、叫出租车;他思维敏锐,曾3次斩获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5次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皆为第一完成人),如今又将象征科技最高荣誉的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期刊
我大部分的少年时光是在明尼苏达州小偷河瀑布市度过的,那时候的我非常孤独。家庭矛盾导致我性格孤僻,不善交往,过着一种离群的生活。打猎不但能让我有机会看到世界的神奇,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救赎。在我12岁时,打猎和釣鱼成了我魂牵梦萦的事情。星期五那天,我常常自己钻进树林,在那里度过整个周末。不过我并不喜欢孤独,现在也是。  打野鸭的季节到了,一天凌晨三点,我从家里出来,走过四个街区、一座火车站,然后跨过一座
期刊
期刊
①  生不逢时,应是李商隐最适宜的写照。大唐盛世已在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中耗尽了元气,此时的李唐王朝已无法扭转日薄西山的命运。李家不过是这洪流中的一粒泥沙,被裹挟着,江河日下。  虽然生不逢时,李商隐也算得上是没落贵族的余脉。他的祖籍是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论谱系,他与大唐开国皇帝李渊同宗,都是汉名将李广、晋凉武昭王之后。只是,这一脉皇室血缘并没有给他的人生带来快乐,反倒徒增了许多孤寂没落的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