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言语含意的理解机制研究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u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援用关联原则作为理论框架,认为间接言语含意的理解机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包括三个步骤:识别间接度(明说意义),建构语境假设(隐含前提)以及获得言语含意(隐含结论)。
  关键词:关联理论 间接言语 话语理解
  
  认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提出者Sperber & Wilson认为,话语的理解过程不仅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明示推理(Ostensive inference)的过程,他们提出的推理模式便称为“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1]。
  基于关联理论,本文认为间接言语含意的理解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寻找关联的“明示-推理”过程,包括三个步骤:识别间接度(明说意义),建构语境假设(隐含前提)以及获得言语含意(隐含结论)。
  一、理解步骤一:识别间接度
  (一)间接度
  “间接度”(indirect degree)指话语的明说意义与会话意图的距离。话语的明说意义与会话意图越近,理解话语所需要依赖的语境范围就越小,理解的难度也越小,间接度就越低;话语的明说意义与话题越远,理解话语所需要依赖的语境范围就越大,理解的难度也越大,间接度就越高。“间接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它相对于语境,依赖于语境,依赖于交际主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环境,所以它有程度的强弱之分。间接的强弱程度只能用一些粗略的判断加以比较和描述,而不能对之作绝对的、量化的分析。
  (二)识别间接度的前提
  话语明说意义的把握是识别间接度的前提。听话人根据说话人话语的语义表征和普遍的语法规则建立起假设图式,然后经过语境信息(包括词语信息、逻辑信息和百科知识)的丰富和补充,建构出话语的命题内容和命题态度[2],从而把握说话人话语的明说意义。例如:
  (1)母亲:你弟是下周一动身来吗?
   儿子:他明天就来。
  母亲依据其语言知识了解“他明天就来”的抽象句子意义,即任何一个“他”的任何一个“第二天”来,然后通过语境确定“他”与“明天”的指称信息,丰富补充“来”的方式和地点,就可以得出这句话的显义——小儿子2008年10月21日乘火车来深圳。
  (三)识别间接度的依据
  在关联理论中,任何话语都是与语境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扩大语境,直至使话语具有语境效果。[3]因此,语境是识别间接度的依据。
  认知语境包括三大类型,即语言语境、常规关系语境与社交语境。常规关系指词语所指称的事物按其自然属性、价值属性和社会属性等惯常地、规约性地同另一事物或另一观念可能结成的关系[4]。常规关系语境与社交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这三大语境具有高低关系,构成一个金字塔系统,底层是语言语境,共享范围大;中间是常规语境,共享范围比较大;最高层是社交语境,共享范围相对较小。常规语境和社交语境都以语言语境为基础,由语言语境到社交语境是一个由低到高的扩充过程。三者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四)识别间接度的标准
  根据前面所说的前提和依据,可提出识别间接度的标准:为达到答语的明说意义与发语的明说意义的最佳关联而需要考虑的语境范围的大小。发语的明说意义是理解答语的初始语境。根据语境金字塔系统,在把握答语的明说意义的基础上,如果答语的明说意义只需要结合最底层的语言语境就能同发语的明说意义取得最佳关联,说明答语的间接度很低;如果答语的明说意义需要结合语言语境上层的常规语境才能与发语的明说意义取得最佳关联,说明答语的间接程度较高;如果答语的明说意义需要结合语境的最高层社交语境才能与发语的明说意义取得最佳关联,说明答语的间接程度高。例如:
  (2)周瑾:我下午还得上班呢。
   赵蕾:我帮你请假。(王朔《橡皮人》)
  答语的明说意义只需要结合最底层的语言语境“请假与上班是冲突的两件事情”就能同发语的明说意义取得最佳关联,说明答语的间接度很低。
  (3)来客问:进不进城看船?
   老渡船夫就说:应当看守渡船。(沈从文《边城》)
  答语的明说意义需要结合常规语境“守渡船跟看城里的大机器船不是一样的性质”才能与发语的明说意义取得最佳关联,说明答语的间接程度较高。
  (4)何眉:跃民……
   钟跃民:叫钟经理。(都梁《血色浪漫》)
  何眉原本是钟跃民的情人,又是他的下属。由于钟跃民发现了她私下拿回扣以及其他见不得人的勾当,因此,钟跃民对她非常恶心。只有结合这一社交情景背景,何眉才能理解钟跃民答语中对她的反感态度。
  二、理解步骤二:建构语境假设
  (一)语境假设及其层级关系
  语境假设就是说话人发出话语后,听话人在说话人明示信息的刺激下,在明示信息和相关语境中寻找最佳关联时产生的设想[1]。语境假设是推理话语含意(隐含结论)的隐含前提,而新信息的明示意义是推理话语含意的明示前提。
  由于语境设想来自于语境,与语境密切相关,语境的类型包括语言语境、常规语境和社交语境,据此,我们也可以相应地将语境假设分成三类:语言语境假设、常规语境假设和社交语境假设。Collins & Qullian(1969:134)提出了一个心理模式:在我们的记忆中,概念是按等级编排的,这些概念的特征被储存在一个等级体系中。对交际和理解的思维作业来说,一个概念和一个特征之间的联想,如果是直接的,加工就比较顺利;如果这一联系是间接的,那么就必须要通过中间概念才能使人容易理解[5]。从规约性或者共享性来看,以概念表征的形式贮存在听话人的大脑中的语境假设也构成一个等级体系:语言语境假设的规约性和共享性最强,构成第一层级;然后是比较接近它的常规关系语境假设;接着是社交语境假设,规约性和共享性弱。
  (二)语境假设的建构过程
  语境假设的建构是一个以关联为原则,寻找话语的明示内容与语境的最佳关联的过程。对于间接言语而言,为了对话语做出关联性的解释,在听到说话人的新信息后,听话人首先会对该话语的间接度进行识别,然后再根据间接度的高低使初始语境朝着相关的方向去选择和扩充,从而建构最佳语境假设。例如:
  (5)儿子:妈,我们今天去爬山吧?
   老太太:你们几个去吧。
  在这段对话中,老太太答语的间接度低,只要在她所提供的明示信息刺激下构建初始的语言语境假设即隐含的上文旧信息“儿子建议一家人一起去爬山”,就可获得最佳关联。
  (6)儿子:爸,您好久没和我们一起搞活动了,我们今天下午一起去爬山吧?
   老爷子:我的膝关节疼。
  在这段对话中,老爷子答语的间接度比较高,凭初始的语境不能找到最佳关联,因此发语人在把握老爷子话语的明示意义外,还必须从语言语境扩展到常规语境,建立常规语境假设:如果一个人的膝关节疼,就不适宜爬山,这样才能获得语境效果。
  (7)丈夫:你整天都呆在屋子里,会把身体搞坏的。不如,我们今天去爬山?
   妻子:哈哈,我办了一张卡,今天开始练瑜伽。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的答语与丈夫的发语表面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间接度很高,发语人无法从语言语境和常规语境中获得最佳关联,因此,他必须将语境扩展到社交语境中的文化背景知识,建立文化语境假设“瑜伽是一项在平地上进行的健身活动”这一隐含前提,才能取得语境效果。
  (8)幼儿园学期节目表演,家长们都坐在台下参观。
   老师:洋洋,前边那个穿衬衣的是你爸爸吗?
   洋洋:我爸爸是中间那个穿黄色T恤的。
  在这段对话里,发语人老师要获得答语人话语的最佳关联,就必须从当前的交际情景中调用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语境假设。
  三、理解步骤三:获得言语含意
  在言语交际中,话语理解涉及两类信息的结合和运算,即话语的明示内容所建立的明示信息和在明示信息的刺激下产生的语境设想隐含信息[3]。明示信息是交际中理解话语的明示前提,语境设想隐含信息是交际中理解话语的隐含前提,间接言语的含意就在两者相结合的演绎推理下得以理解。
  (一)推出语境蕴含获得言语含意
  新信息在旧信息构成的语境中的语境化有可能产生不能单独从新信息或旧信息中推出的新结论,这种新结论称作新信息在旧信息中的语境蕴含[3]。语境蕴含是新旧信息的综合,是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属于语境效果。例如:
  (9)A:喝杯茶吧?
   B:喝了茶头脑会清醒。
  对话中B只说出了“喝了茶头脑会清醒”的信息,无助于了解其交际意图,就算以“喝了茶头脑会清醒”作为假设,也不能确定B是否想喝茶。只有将B说的信息与语境假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a.如果B很想睡觉了,那么B喝了茶就会头脑清醒,睡不着。b.如果B在加班,那么B喝了茶就会头脑清醒,有助于工作。)相结合,A才能推断出B这句话可能的语境蕴含:根据a,A得知B不想喝茶;而根据b,A认定B是想喝茶。
  (二)从语境中删除某些假设获得言语含意
  新出现的信息与现时的语境假设产生矛盾,或者新出现的信息足以否定现时的语境假设[3]。例如:
  (10)A:张总不会说粤语。
   B:他是广州人。
  如果“张总不会说粤语”是作为当时的语境假设,则B的话语“张总是广州人”就与这个假设相矛盾,甚至是否定了这个假设。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根据各自的语境假设会产生各种不同的语境效果,如推断出那是说话人开的一句玩笑,因为张总确实是广州本地人,或者推断出张总根本不可能是广州人,因为他不会说粤语,等等。
  (三)调整语境中某些假设的力度获得言语含意[3]
  新出现的信息加强了现时的语境假设,例如:
  (11)A:姐姐今天很高兴。
   B:她今天接到了一个老朋友的电话。
  尽管“接到老朋友的电话”这样的信息不一定是令人高兴的,但例(11)却表明,新出现的信息“她今天接到了一个老朋友的电话”进一步解释了姐姐感到高兴的原因,这正好加强了当时的语境假设,从而产生了新的语境效果。
  四、推理途径
  听话人为什么能够迅速地理解间接言语的含意,关联理论未能做出回答。对此,Panther & Thornburg的言语行为脚本理论能够做出较好的解释,他们将认知语义学和语用学结合在一起,阐释了转喻在言语理解中的作用。这种转喻关系为间接言语行为的理解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推理途径。
  人的大脑中有各种言语行为脚本,脚本结构中的转喻关系构成了交际的自然推理图式,言语激活了一个因素,这个因素可转喻行为的其他部分或行为整体,这种转喻关系和人类共有的转喻认知方式促使交际者迅速获得对方的信息意图。[6]这就是言语行为脚本理论。由于言语行为脚本部分与整体之间存在转喻关系,因此人们在以言行事时,也利用转喻规律实施间接言语行为,用表示言语行为某个脚本部分的间接言语来转喻整个言语行为。例如:
  (12)电话铃响了。
   丈夫:接电话!
   妻子:我在洗澡。
  妻子通过陈述“她在洗澡”来间接地否定她丈夫“要她接电话”的命令。这是一个陈述言语行为脚本,妻子的话语表达了脚本的后部分“她在洗澡”,即关联理论中的明说内容,用修辞术语来说,就是喻体。人类共有的转喻认知方式促使听话者丈夫能迅速确认话语所转喻的言语脚本“洗澡时通常不能接电话”,即关联理论中的语境假设,从而理解发话人的信息意图“她现在不方便接电话”,用修辞术语来说就是本体。转喻思维和认知方式说明了交际者为何能迅速从发话人的间接言语中获得言外之意,脚本结构中的转喻关系构成了交际的自然推理图式(natural inference schemas),为交际者提供了具体的推理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言语行为脚本的部分转喻整个脚本的力度是有差异的。对于间接言语行为来说,话语字面意义距离话语意图近、间接度低的话,其转喻力度就大;话语字面意义距离话语意图远、间接度高的话,其转喻唤起整个脚本的能力就弱。因此,在处理间接度低的间接言语行为时,由于其转喻力度强,听话人就能迅速识别所转喻的脚本,领会话语的意图;在处理间接度高的间接言语行为时,由于其转喻唤起整个脚本的能力弱即喻体与本体的距离远,听话人需要付出较多的推理努力来确认它所指向的言语行为脚本即本体,获得话语的意图。例如:
  (13)爷爷:人老了才应当守船。
   翠翠:人老了应当歇息。(《边城》)
  翠翠话语的间接度低,字面意义“人老了应当歇息”唤起话语意图“爷爷老了,不应当守船了”的能力强,转喻力度大,因此爷爷只要掌握“人老了应当歇息”这句话的显义就能获得翠翠劝她不要再守船的意图。
  (14)陈维德:凌先生是很有名的企业家。
   安丽:我爸爸还在呢。(《婚后五年》)
  安丽话语的间接度非常高,字面意义“我爸爸还在呢”转喻话语意图“她爸爸还是公司的董事长,不能说凌云是很有名的企业家”的力度很弱,因此听话者陈维德需要付出较多的语用努力,在把握安丽话语的明说意义后,需要将语境扩展到社交语境“安丽是公司董事长的女儿,她丈夫凌云因为娶了她而成了公司的总经理”,来确认它所指向的言语行为脚本本体,从而获得她话语暗含的意图。
  五、结语
  关联原则作为一条总的原则指导交际者构建语境假设和进行推理,而言语行为脚本转喻则提供了具体的推理路径,因此,间接言语含意的理解是以言语行为脚本为基础,在关联原则和概念转喻推理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的,其过程为:识别间接度(明说意义),建构语境假设(隐含前提)以及获得会话含意(隐含结论)。
  
  参考文献:
  [1]Sperber,D.and 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In Asa Kasher(ed.)Pragmatics:Critical Concepts,Routledge,1998.
  [2]Sperber,D. and Wilson,D.关联:交际与认知[M].蒋严翻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徐盛桓.论“常规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系列研究之
  六[J].外国语,1993,(6).
  [5][德]约翰内斯·恩格尔坎普.心理语言学[M].陈国鹏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6]陈香兰.间接言语行为类型转换与转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1).
  
  (曾莉 广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518055)
其他文献
为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冬季桑园套种马铃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桑园套种马铃薯技术。其技术关键是合理安排播种时间、稻草(甘蔗叶)覆盖、免耕栽培
“回去后一定要向周围的群众和朋友介绍我们这种安全、快捷的举报职务犯罪的方式,以帮助我们增强打击职务犯罪的力度,”6月21日下午,在巴南区检察院第二次“检察开放日”活动中,
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要求,提出了开展继续教育的策略.
桑树是阳性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正常生长。一般阳光充足,桑叶叶色较深,叶肉厚,干物质积累多,叶质优,产量高;反之,阳光不足,则叶色较淡,叶肉薄,桑叶不易成熟,含水分多,营养物质少,产量低
青年人的前途成就民族和国家的前途,青年党员的气象成就党和事业的气象。青年政法干警的觉悟成就政法队伍和政法事业的局面。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有关委、办、厅、局:为确保完成2011年减排工作任务,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为“十二五”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环境容量.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
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影视作品中暴力、色情内容随处可见的今天,未成年人由于价值观尚未成型,判断力容易受他人影响,而偏离正常的人生轨迹,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帮助他们走出心魔的
时间就像涓涓细流。不经意间,从检已经快三个年头了。“千里姻缘检察牵。”出于对检察事业的共同追求,我也在检察机关收获了我的爱情。回想起与检察院亲密接触、甜蜜相拥的岁月
题记:在很多人看来,检察官就是严厉打击职务犯罪和刑事犯罪的一个群体。鲜为人知的是,在数以万计的检察官集体中,还有着那样的一群检察官:他们甘居幕后、爱岗敬业、默默无闻、任劳
2008年以来,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突出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核心,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在全市开展的大下访和处理涉检信访工作中创造性地探索出“四心”工作法,以真心换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