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来源 :当代经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c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部崛起战略是中央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整体腾飞和国家落实区域经济发展序列的重要战略步骤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新一轮转型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六省,国土面积为102.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7.7%,2001年人口35147万人,占全国的28.1%;国内生产总值2.15万亿元,占全国的22.4%,是我国人口、资源、经济较为密集的区域。该地区经济状况、政策效用等呈现明显聚类特征,在我国区域发展中形成了举足轻重的中部区域经济体系,是中国的粮仓和现代工业的摇篮,也是支撑中国版图的脊梁。
   湖北省恰好在其他中部五省的半包围之中,坐拥神州中央,“得中独厚”,辐射四周,可谓中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其区位之显要一览无余。湖北省的发展目标就是“逐步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努力使湖北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中西部前列,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一、经济总量增长加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2006年,湖北省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运行较稳、结构趋优的良好态势,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经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497.17亿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140.41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3363.76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增加值2993亿元,增长11.0%,这是继2004年以来湖北省GDP增速连续三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2004年和2005年GDP增速分别为11.2%和12.1%。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第二产业贡献率为56.5%,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6.6%。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2006年湖北省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20%,占全省GDP比重为38.7%,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达到49.4%,工业高速增长是湖北省近几年来GDP保持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与中部省份相比,2006年湖北生产总值仅低于河南,居第2位。
  2003年至200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年均增长18.6%,增速明显快于GDP增长,比全国工业增速快1.9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也由2002年的1170.48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2303.53亿元,年均增加283.26亿元。2006年湖北工业增加值低于河南,居中部地区第2位。
  2003年至2006年,全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647.41亿元,比前八年的投资总和还多551.14亿元,平均每年以20.5%的速度递增。2006年湖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3572.69亿元,低于河南,居中部第2位。
  自“十五”以来,湖北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投入,促进了投资需求健康较快增长。特别是一大批交通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的建成。这批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大大提升湖北经济发展的后劲。
  
  二、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集群得到快速发展
  
  湖北省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始终把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作为永恒的主题,特别在针对湖北工业发展不够的实际,大力实施“工业兴省”战略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使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高。全省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2年的16.8∶40.6∶42.6变为2006年的15.2∶44.9∶39.9,四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提高了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了2.7个百分点。在农业方面,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排涝灌溉等农田水利设施得已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优质率提高,种植业、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较快,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由2002年的1∶1提高到2006年的1∶1.2。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步伐加快,农民收入增幅较大,2006年人均纯收入达3419元,比上年增320元。工业方面,通过大力推进“三个三工程”和八大支柱产业的结构调整,着力培育规模过千亿的六大产业,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中小企业发展明显加快。工业结构的系列重组和结构的调整,对发挥我省优势企业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26.4%提高到2006年的29.6%。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产业的发展也有了突破性进展,发展加快,形成了一系列有竞争力的产业群。据统计,全省目前已形成各类产业集群206个,关联企业10667家。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但是,湖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相较于东部发达地区,仍然有较大差距。在服务业方面,新型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快速发展,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06年,湖北省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9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增幅虽比上年回落0.8个百分点,但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从服务业占GDP比重看,由于第二产业增速较高且明显快于服务业增速,从而使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40.3%,下降为39.9%,但占比仍比全国水平高0.42个百分点。从行业来看,形成了传统重点行业发展良好、新兴服务业成为新亮点的发展新格局。
  
  三、各项收入逐年增加,消费品市场潜力巨大,但效益指标仍然靠后
  
  从财政收入总量来看,2006年湖北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为46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6%,增幅上升5.1个百分点。但根据2007年9月的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湖北省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在中部六省的排名已经由2005年的第3位下降为现在的第4位。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看,湖北省还是维持近两年来的趋势,其比重为6.9%,仅高于河南,居于第5位。
  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3元,比2002年增长44.4%,年均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山西、河南、湖南,居中部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19.35元,比2002年增加975.25元,增长39.9%,平均每年增加243.81元,年均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江西,居中部第2位。湖北省城乡二元经济对比还较明显,主要表现在:其一,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其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2001年、2005年和2006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分别为2.49∶1、2.84∶1和2.87∶1。
  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湖北省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快速增长。1996年湖北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千亿元,达到1145.73亿元。2002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29亿元。2006年湖北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达14.9%,紧随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南等经济强省,总量突破3000亿。以往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00亿元,需要五到六年时间,而这次只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国内消费的快速增長,为促进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显示湖北省消费品市场的巨大潜力。
  
  四、对外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对外投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大
  
   2006年湖北对外贸易在上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呈快速增长态势,外贸进出口总额历史性地跨越100亿美元大关,达117.38亿美元,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外贸进出口总额只有35.78亿美元。2006年湖北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01年净增80多亿美元,外贸规模5年来扩大3倍多,自2002年以来,湖北每年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幅均在30%以上,如此稳定、强劲的增长速度,在湖北对外贸易发展史上前所未有。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获得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可预见的国际经贸环境,也极大地促进了湖北省外贸的快速发展。湖北省2006年进出口总额低于安徽,居中部第2位;出口总额低于安徽、河南,居第3位。
  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30.8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24.49亿美元,增长12.1%;外商其它投资6.35亿美元,下降7.3%。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2001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只有15.61亿美元。2006年湖北实际利用外资额比2001年净增15.21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规模5年来增长近1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湖北一直着力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外商投资领域,提高外商投资层次,扩大利用外资规模,自2002年以来,湖北实际利用外资额增幅已连续5年在两位数以上,如此稳定较快的增长速度,在湖北吸收外商投资的历史上前所未有。湖北省实际利用外资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位居中部首位。
  
  五、文化教育事业稳步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按照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湖北省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6年末全省普通高等学校86所,普通本专科招生34.39万人,比上年增加约3万人,在校生109.23万人,比上年增加约8万人,毕业生26.26万人,比上年增加7万多人;研究生招生2.80万人,在校研究生7.59万人,毕业生2.35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36.92万人,在校生79.95万人,毕业生16.86万人;普通高中招生45.55万人,在校生134.77万人,毕业生41.07万人;普通初中在校生301.08万人,小学在校生391.33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4.22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科技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普及,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得到强化,就业规模和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乡镇机构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国有企业改制、投资体制改革、文化等领域政事分开改革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得到改善。民营经济在规模、速度、结构和地位方面实现了历史性跨跃,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增加值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为3376.73亿元(不含第一产业),比上年增长18.0%,高于GDP增长5.9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上年42.6%提高到4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3%。
  
  六、资源禀赋突出,发展潜力巨大
  
  湖北省不仅是我国交通设施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我国商业联系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而且是我国产业能力最为完备、产业之间的配套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因此,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中部地区我国资源禀赋最为全面、充分、均衡的地区之一,具有进一步开放开发,形成我国新的增长极的充分条件。湖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使之成为我国区域关联度最强的地区之一,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无可替代的区位辐射力。更突出的是湖北省在产业梯度转移中的枢纽地位,其“镇守中央、辐射八方”的区位优势将独具吸引力,使得这一地区正在成为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热土。
  湖北省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且成本较低的比较优势。此外,长江中游还是我国水资源和能源最为富集,开发条件最好的地区,这些都为湖北省的快速而且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湖北省是我国科技资源的主要集聚区之一,特别是武汉东湖地区著名的光谷和生物医药谷,是全国仅次于中关村的第二大智力密集区。密集的科教资源已使湖北省成为我国推进高科技产业化和信息化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湖北省还是城市体系较为完备的地区之一。特大城市武汉作为整个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带动“8+1”城市圈的形成,其商务环境和周边丰富的资源、低成本竞争力相结合,已经成为长江中游的经济核心区,完全可能成长为内陆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极。
  总之,近年来湖北省虽然经济发展步伐较快,但在中部地区已经不具备绝对领先优势,而且在总体上也落后于沿海地区的发展步伐;与此同时,包括湖北省在内的中部地区也具有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从而造就了湖北省独特的比较优势。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弱点,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大力提高經济发展的效率上狠下功夫,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狠下功夫,走出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使湖北真正成为我国中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和现代物流中心区。
  (注:本文为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主持的省级重点课题《中部崛起背景下提升湖北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的阶段性子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JZDKT200706)
其他文献
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心、重视财政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推
随着海南特区经济的复苏,海南就业形势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同时,也暴露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劳动力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率之间存在非线性
极少数资产阶级精英鼓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论,其实质是否定社会主义。复辟资本主义。是极其荒谬的。改革开放以来俄国实行经济转轨。是由过去高度集权的计划
文章从分析我国财政收入与民生现状入手.指出减税改善民生的可行性。分析了减税改善民生的多重经济效果;从税收双轨制、累进制等方面对减税的策略也作了进一步研究。
潜艇军事院校在培育潜兵战斗精神过程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打牢思想政治基础,弘扬正气;努力提升潜艇专业教学科研水平,培养精兵强将,鼓足底气;坚持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向日常
审委会及其专业委员会的表决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决策行为。全面规范的表决机制的缺位制约了专业委员会制度的有序推进。以群体决策理论为切入点对诸多改革样本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在小学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讲究方法让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中真正地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这才是我们教师教学的关键,学生在学习时不只是追求成绩,更是得到了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要为人民做事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其中的第8条就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
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资源,其空间分布对城市科技文化服务能力具有重要影响。对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配置、空间分布现状进行研究,以期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以北京市主城区为例,采用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从供需角度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内基于自驾和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下的公共图书馆空间可达性。出行时间通过调用准确度更高的百度地图API得到。结果表明,北京市主城区公共图书馆的空间可达性整体较好,但资源布局不均衡,自
自2004年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且,本轮通货膨胀主要是由外贸顺差和国外资本流入及人民币不断升值导致人民币货币供给被动扩张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