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太极拳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icazr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搏击》杂志今年第4期“人物志”栏目,对杨式府内派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李正先生专门做过报道,本期又有机会,听李先生再讲讲他和“府内派太极拳”的事儿:
  李正为府内派太极拳第六代传人,是当前国内外著名太极拳家。他较全面地继承了府内派太极拳体系,专门从事府内派太极拳传播推广十余年,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目前,李正定居珠海市,在国内外教拳。他的香港、澳门弟子分别于2003年和2012年成立了香港、澳门府内派李式太极拳学会;马来西亚弟子于2007年成立了马来西亚沙巴亚庇府内派李式太极拳学会;澳大利亚弟子于2008年成立了澳大利亚府内派李式太极拳学院。2013年5月在杭州举办了“府内派太极拳国际发展论坛暨李正老师弟子、学生联谊会”,成功地扩大了府内派太极拳的影响并推广到国外。
  听李正先生讲,府内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清朝后期把太极拳从民间带进京城的太极拳家杨露禅。第二代传人是当年在端王府供职的富周,当时王府中与富周一起拜在杨露禅门下的还有王兰亭。第三代传人是富周之子富英。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用丰富多彩的形体动作和内涵深遂的阴阳哲学理念,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太极哲学思维。太极哲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早在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就阐述了太极阴阳哲理在自然界和人体医学、养生方面的深奥道理。太极阴阳哲学的理念更是贯穿于中国的道教、书法、绘画、堪舆、数理等领域。太极拳通过形体动作、口传身授代代相传,是太极文化传承的特殊载体。早在汉唐时期,就出现了太极拳的早期套路“五禽戏”和“小九天”等,宋元时期的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则成为太极拳发展过程中的集大成者。杨露禅把太极拳带进了王府,与皇家文化结合,登峰造极,使太极拳成为中华武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在杨露禅之前,太极拳并没有登上大雅之堂形成完整的体系,杨露禅在王府内所传授的太极拳即“府内派太极拳”,才是原汁原味的太极拳。清朝的皇帝多为马上皇帝,满族也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所以,在王府内教拳是不敢弄假和懈怠的。富周和王兰亭是杨露禅初入王府所教的两位高足,富周、玉兰亭二人学得杨露禅所传太极拳的整个体系。后来,王兰亭将所学与其它拳术揉在一起传给李瑞东,经李瑞东及其传人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体系,而富周遵其师兄杨班侯所嘱,只传其了富英未收其它弟子,所以,只有富英将原汁原味的杨露禅在于府内所传太极拳,完整地继承了下来。第四代传人一萧功卓(1886-1979年)自幼习武,民国初期在东北军任高级将领,官至少将师长,颇有财力。清王朝被推翻后,富英闲居,萧功卓得知富英家传杨露禅所授全部太极,百计寻求,托人引荐,虔诚拜谒,终得富英亲传。所学因是从王府内得来,又为与杨澄甫所传有所区别,所以称“府内派太极拳”。
  萧功卓抗日战争后脱离军界,解放后定居保定。在保定传授弟予多人,但由于各种历史原因,没有一人能全而、完整地掌握“府内派太极拳”的整个体系,而是由多人共同掌握。第五代传人——翟英波,1959年随萧功卓学拳,擅长太极推手和府内派太极拳老架108式,主要在保定市教拳。第六代传人——李正,1981年拜崔英波为师学习府内派太极拳,又向其它几位师伯,师叔学习了他们各自掌握的套路、功法,目前是较全而继承、掌握府内派太极拳体系的主要传承人。李正于1999年定居珠海,专门从事府内派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十余年来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杭州、昆明、深圳、石家庄、济南等省会城市和许多中小城市教授,推广了府内派太极拳。目前,这一濒临失传的太极拳流派,已经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关注和认可。李正首先在《武魂》、《武当》等杂志发表文章介绍“府内派太极拳”,带领弟子参加国内外各种太极拳活动,并向国内外正式出版发行了“府内派太极拳”系列教学光盘二十余套。今年还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李正的第一部专着《循道太极——府内派太极拳述诠》,建立了府内派太极拳完整的技术体系和理论体系,使“府内派太极拳”这个原来只在小范围内传承,比较保守的太极拳流派,走向全球。目前,已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太极拳爱好者,到珠海向李正学习“府内派太极拳”。这一濒临失传的太极拳流派,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太极拳爱好者的关注和认可。在今年九月于武汉举行的武当演武大会上,李正被确立为“府内派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
  府内派太极拳体系的特点是:雍容华贵、舒展大方、气势磅礴、潇洒流畅、体系完备、传统时尚。
  府内派太极拳体系的内容有徒手套路十套,即1、智捶;2、大架108式;3、老架108式;4、小架108式;5、小九天;6、后天法;7、太极散手三十式;8、太极长拳;9、十三内丹功法;10、点穴法以及太极剑、太极球、太极推手、太极功法等。
其他文献
内家拳自古讲究师承,学拳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找到一位好老师。弟子仰赖师父,依靠师父修行证果的经验方法,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向上提升,师承的重要性就在于此。想学拳的人比比皆是,但要找到一位名师已非易事,若要拜得一位名副其实的明师更是难上加难。从这点上讲,我拜师的机缘堪称殊胜——自打学拳的第一天起,我就十分幸运地得到了内家拳大师肖力行先生的指点。承蒙肖师厚爱,亲自传授我“凌氏水浪拳”,从此与内家拳结缘。在师父
期刊
“纪念北京武协螳螂拳研究会成立20周年暨前任会长马雷逝世五周年”活动于7月19日上午10点在北京西御园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著名武术教练、北京市武协螳螂拳研究会名誉会长吴彬,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武协有关领导以及北京市吴式太极拳、八卦掌、通臂拳、形意拳等拳种门派代表和北京文化文艺界人士共约130余人参加了纪念活动。会议由北京武协螳螂拳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士勇先生主持。  名誉会长吴彬先生在发言中指出:
期刊
子午门功夫又称“梁山功夫”,是根植于齐鲁大地梁山一带的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一大流派。史载北宋宣和年问,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在梁山一带揭竿而起,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好汉武松、鲁智深、燕青、林冲等在除暴安良、抗击辽人之余,经常到梁山北部的六工山建福寺与主持圆通禅师切磋武功,经反复研习形成了子午门功夫的雏形。在南宋绍兴元年正式命名为子午门功夫,武松为第一代掌门人。子午门功夫创立至今已经八百多年。  梁山功
期刊
临敌之际,进步先进前步,而退步先退后步。是八卦掌功夫独特之功法,与其他拳种进步先进后步,退步先退前步恰好相反。然,这种鲜为人知,只有八卦掌功夫独有的步法因为独到,所以施展出来奥妙无穷。  《周易·系辞传上》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八卦掌讲究、注重、应用变化于搏击中。“变化”是什么?“变化”是技击时刚变柔或柔变刚的过程,也就是进攻与防守的转换过程。进攻为刚,防守为柔。“进退”是什么?“进退”是刚
期刊
综合格斗(MMA)作为史上发展最快的一种运动,像暴风席卷一般风靡西方世界,近年也在中国悄然兴起。其技法和中国武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据说它的鼻祖就是中国武术为之骄傲的功夫之王——李小龙,这种搏击运动和中国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截然不同的区别,有许多现代武术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  2013年2月的锐武百万争霸决赛,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综合格斗的最高水平,汇聚了国内这个项目的顶尖高手,如:赵子龙、袁
期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他凭借四部半的电影,奠定了国际功夫巨星的地位;他凭一身真功夫,尤其是那出神入化的腿法,开创了功夫电影的新纪元;他将“kung fu(功夫)一词写入了英文词典,将中国的武术文化传播到西方;他改变了中国人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形象,增进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他,就是李小龙。  1940年,李小龙生于美国三藩市(旧金山),据说他父亲李海泉希望他长大後能够名震三藩市,就给他起名叫“震
期刊
我和张全亮先生都是吴式太极拳大家王培生先生的弟子,我比全亮先生大十岁,但他是我的师兄。今年7月13日有幸聆听张师兄谈太极文化之道,感悟颇多,略记如下:  全亮师兄谈到练拳时往哪一站,要求“头融天,脚融地,胸融空”。这句话我从他编写的《王培生传吴式太极十三刀》这本书里也看到过,觉得他对身体上中下三盘选用了“融为一体”的那个“融”字,实在称得上是“精到,妙绝”!  “拳术之道,尤宜先立基础,故初学,以
期刊
(接上期)  向外缠绕训练是指双方双缠推手时,防守方根据进攻方的动作,初次接手时由内接向外开始,继而以螺旋缠绕的运行轨迹,以双手为主同时加上腿、脚、腰、胯、肩等全身内外各部位的协调配合,化解对手进攻、再反攻而反复练习。练习缠绕的接触部位主要是腕部前臂、肘部上臂或部位之间的位移互换,也可以称为缠腕或缠肘。接手时按部位分内接腕与内接肘,在运行过程中双方悉心体会粘黏连随、顺化避害、不丢不顶、随曲就伸等操
期刊
本系程氏八卦掌法,由程廷华→刘斌→王文魁→白玉才→张铁生一脉相传。现住在北京长辛店的白玉才先生为王文魁先生的亲传大弟子,现为北京市八卦掌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当年与恩师王文魁先生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拜师得艺后,几十年如一日刻苦练功,现虽已年近八旬仍每天练功三四个小时。除白先生外,王公的传人还有其次子王正亭、婿夏云标,徐州张树华、马兴元、涿州寇景瑞、内蒙古康启龙等。  本文所述程氏八卦掌八形二十四小
期刊
站桩是摆成几个特定的姿势,在这几个特定的姿势基础上,对肌肉施加牵拉刺激与肌紧张反射相结合最后使肌肉建立一种弹力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在特定的姿势用力牵拉肌肉可被引出,被引出条件反射的肌肉的反射反应表现为肌肉内募集大量不同运动单位的肌纤维进行交替性收缩而强烈牵拉到肌肉内的弹性成分,产生、贮存弹性势能,人体再利用此弹性势能发力出拳、出腿,可增加出拳、出腿的速度和力量。这就是传统武术所说的“劲”,训练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