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窑刻、划花彩绘大盆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陶瓷史上,唐宋时期的四川邛窑将胎装饰(刻、划、剔、堆、贴、雕、塑、模印等)和釉装饰、高温彩绘和低温彩绘、釉下彩绘和釉上彩绘集瓷器于一身,表现是很突出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刻、划花彩绘大盆。
  邛窑制坯工先用四川盆地普遍存在的颗粒极细、粘结度很高的陶泥做成直径大小不一的陶坯,并施以米黄色或灰白色化妆土,在晾干到合适程度后刻划出图案,再运用黄、绿、白、赭、蓝各种色釉,分别点、染、涂、抹和彩绘,最后以摄氏13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烧成后的大盆成品硬度高,胎呈砖红色,胎体厚重,盆底部厚度一般都超过1厘米,以手指击盆沿,声音犹如钢声,十分悦耳。
  据陈丽琼先生说,“彩绘与刻划纹组合三彩装饰,是成都琉璃厂窑的新发明”。
  资料显示,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只刻花、划花、彩绘双鱼大盆。这只大盆以黄釉作底,在刻、划纹饰的基础上,再以各色釉加以彩绘,但见:在盆的底部两条鳞甲丰厚的游鱼,睁着圆圆的眼睛,张着大嘴,摇动尾巴,好不生动有趣;鱼的四周三枝忍冬环绕,彩绘出的变形卷草则环绕在圆盆周壁上沿。整幅画面颜色鲜艳,形象生动,气氛热闹,的确是难得的精品!这只大盆就是成都琉璃厂窑的产品。
  
  
  唐代的四川,河流纵横,水道四通八达,交通快捷便利。分布在长江上游支流的岷江、沱江、涪江沿岸的各个烧瓷窑场,相隔不远,人员来往密切。一旦有一个窑场创烧了一种新产品,必然很快就会有其他窑场仿而效之。
  根据考古发掘出来的大盆实物资料,不仅唐代地处四川盆地中心的成都的琉璃厂窑多有生产,同时,地处盆地边缘的邛崃十方堂窑、尖山子窑也有生产。邛窑十方堂窑址考古发掘报告资料显示,该窑址出土的瓷盆有三种形制。不同形制的盆子大小不一,最大者口径达40厘米,小者为20~30厘米。盆身有鼓腹、折腹之分,盆口有敞口、敛口、侈口之别,有平底、饼形足和玉璧底的差异。总体特点是:形制硕大,腹内深而容量大。
  最初,邛窑工匠是在素器的基础上进行单纯的彩绘,到了唐、五代时期,邛窑工匠将刻、划工艺与彩绘工艺有机结合,创造了不少艺术精品。无论是单纯彩绘大盆还是将刻、划、彩绘有机结合制作的大盆,其美学价值都是可圈可点的。
  邛窑大盆的刻、划,刀法娴熟,线条流畅,粗细有别,疏密有致,彩绘色彩鲜艳,浓淡相宜,刻花、划花与彩绘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各式大盆图案丰富,据笔者所收集的实物资料,计有莲花纹、莲蓬纹、牡丹花纹、忍冬纹、卷草纹、桫椤树叶纹、双鱼纹、水波纹、群鱼水草纹、龙纹、凤纹、龙头凤尾纹等,基本上是富贵吉祥一类的图案。
  这种器形硕大、做工复杂、图案精美的大盆,想来应该是唐代时期富足殷实人家才能享用得到的生活用器。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