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分析

来源 :中华肿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123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经病理确诊的18例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18例患者中,男11例,女7例;确诊肾透明细胞癌的平均年龄为51.4岁。其中左肾8例(44.4%),右肾10例(55.6%);同时性转移3例,异时性转移15例,从确诊肾透明细胞癌到发现胰腺转移的中位发生转移的时间为156个月,主要临床表现有腹痛、黄疸、消化道出血、恶心、乏力、体重下降等。其中胰腺单病灶患者7例(38.9%),多病灶患者11例(66.1%),9例患者(50.0%)除胰腺外还同时存在其他部位转移。5例患者行胰腺转移灶切除,15例患者服用靶向药物治疗。随访时间1~361.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71.7个月,死亡5例,生存13例,中位生存时间为122个月,5年生存率为81.4%。是否为同时性转移、是否为10年后复发、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模型预后评分以及国际转移性肾细胞癌联合数据库评分是影响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

结论

胰腺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罕见,但预后较好,尤其是10年后复发转移至胰腺的患者,行手术切除胰腺转移灶未发现明显的生存获益。

其他文献
本文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疾病特征和治疗现状,提出选择合适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首选抗肿瘤坏死因子生物制剂的降阶梯治疗策略。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肠上皮细胞免疫反应的核心细胞因子,在炎症性肠病(IBD)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抗TNF-α单克隆抗体已进入全人源时代,该类生物制剂能阻断TNF-α发挥抗炎治疗IBD的作用。已有大量临床试验和真实世界数据表明,抗TNF-α生物制剂在治疗IBD时能实现诱导缓解、维持缓解、黏膜愈合的目标,尤其对瘘管型克罗恩病和并发肠外表现的IBD患者效果更好。抗TNF-α生物制剂总体安全性
目的探讨住院的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72例活动期UC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根据NRS2002评分结果,把研究对象分为有和无营养风险两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营养风险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244例(65.
本文报道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例克罗恩病(CD)合并获得性血友病A(AHA)的病例。经内镜止血联合冷沉淀及重组人凝血Ⅷ因子生成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炎症性肠病合并血友病的病例国内外罕见。
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如何及时准确地进行药物或手术的转换治疗是临床难题。本文分别从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的角度,总结不同转换治疗方案的优缺点,以期为重度UC的诊治提供帮助。
白介素(IL)-12和IL-23是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拥有共同的亚基p40,在固有免疫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和增殖方面均发挥重要的免疫学功能。大量研究显示IL-12/23在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抗IL-12/23单抗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最新进展进行总结和阐述。
炎症性肠病(IBD)是由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系统等多因素参与的慢性肠道炎性疾病,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改变可导致IBD的发生发展。在基因易感性患者中,失调的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可引起肠道微免疫环境失调,破坏肠道的免疫耐受,最终诱发肠道炎症。本文总结和探讨肠道菌群在IBD中的作用机制,为IBD的预防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探讨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复发并肠梗阻高危体质患者肠梗阻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0例宫颈癌根治性放疗后肿瘤复发、伴高危虚弱体质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放疗剂量、体质、梗阻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患者消化道通畅效果和饮食情况。10例宫颈癌患者均为根治性放疗后肿瘤复发合并肠梗阻,自立行走活动障碍。结果10例患者的中位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全小肠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总结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3例UC相关全小肠炎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并以"ulcerative colitis"、"pan-enteritis"、"enteritis"、"溃疡性结肠炎"、"小肠炎"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
目的探讨黏液性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M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8月间就诊于浙江省人民医院的3例MAFH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患者的预后。结果3例患者中,男1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37岁、46岁和57岁。临床上均表现为缓慢增大的无痛性肿物,病史分别为2周、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