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水平骨增量中的应用

来源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98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水平骨增量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33例下颌单颗后牙缺失后接受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患者的资料,将患者分为前磨牙组(n=16)和第一磨牙组(n=17).将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8个月的锥形束CT(CBCT)数据经三维重建后进行拟合,测量种植体平台根方0、3、6 mm处植骨区轮廓的变化,评估水平骨增量的效果.结果:前磨牙组和第一磨牙组在不同高度处的植骨量、吸收量、成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组内,在种植体平台根方0、3 mm处的植骨量与吸收量均高于6 mm处(P0.05).结论:使用可吸收胶原膜与颗粒状异种骨在下颌后牙区行GBR时,植骨区冠方的轮廓在愈合期间发生明显的收缩;对于二壁或三壁型骨缺损,下颌后牙区GBR能够获得约2.0~2.5 mm的水平骨增量.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临床血糖检验结果产生的直接影响。方法回顾性方式展开此次研究,时段限制在2020年7月-2021年2月,研究对象为我院该时段内接受血液化验的150例患者,采集其血液后平分为3份(每份各50例),将其分别在放置1h、3h、6h后进行血液化验,对比分析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临床血糖检验结果产生的直接影响。结果血液标本放置6h后进行检验结果:(1)嗜酸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计数、单核以及淋巴细胞四项指标数值明显升高,且各指标数值明显比1h、3h高;各指标数值对比,P<0.05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MDT)管理模式在改善重型血友病(SH)A患者出血及关节功能的优势。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南交通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28例SHA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为男性患者,年龄为(20.7±10.7)岁,均于2016年11月至2017年6月接受按需治疗,2017年7月至2018年12月接受MDT管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MDT管理和按需治疗期间的总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