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身边人”

来源 :人民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4381858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论坛:您一直从事着反腐败的重大课题研究,对领导干部“身边人”有着什么样的看法?
  王明高:领导干部“身边人”毕竟长期跟领导在一起,中国人历来就比较重感情,人相处久了自然就会产生感情。秘书或者司机等“身边人”在一年之内出事的比较少,呆了很长时间的才容易出事。即使是比较正派的领导,对于跟了那么多年的人,要求可能就不如原来那么严格了,这时下面的人如果不自爱的话,就可能将领导的关爱变成自身牟利的挡箭牌。
  另一方面,有的领导干部本身自己就要求不严格,比如背地里做了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甚至犯罪的事情。“身边人”觉得领导做了,自己干嘛不做,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他就觉得因为有领导的把柄掌握在自己手里面,那你做大的我做小的,你做我也做,胆子大的人更要做。所以每一个犯罪秘书背后的领导干部一般都有问题就是这个原因。个别领导干部和秘书相互依靠,相互掩盖。为什么个别领导要千方百计提拔“身边人”呢,有时候就是由于自己不够廉政,自己做得不好,如果领导不把“身边人”安排好就会“后院起火”。
  现在有一种情况,值得警惕,就是很多人都认为领导干部“身边人”素质很差,拉领导“下水”。这其实是个很大的误解。就我个人而言,我在县、市、省里都工作过,不同级别层次的机关也都工作过。我见过的领导秘书、领导干部“身边人”素质都很高,至少都是大学毕业,而且有思想、有开拓能力。外貌、办事能力等也非常出色。领导干部在选择“身边人”的时候,如果这个人不优秀就不可能选择他,这是千真万确的。所有的领导干部,哪怕是“不好”的领导干部在选人的时候也会选择有能力、有水平的人,对外貌也会有要求。因为领导干部身边的人一般都是大众眼中的“红人”,关注度必然高。如果100个里面有3、4个人出事,一粒老鼠屎就坏了一锅汤,大家就以为领导干部身边的人,都是特别差的人。其实就我接触到的领导干部身边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很优秀的,既有能力又有本事,不好的绝对是极少数。
  人民论坛:那您认为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这个误解?
  王明高:领导干部“身边人”的正面典型太多了,但是一般媒体都会不报道,一旦有负面新闻就去做,这样就造成了社会上容易有误解,认为领导干部总是遇到不好的人。比如毛主席、周总理身边就有很多优秀的秘书,他们长期做无名英雄,为国家作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我们很少去报道他们,没有树立起一些正面的典型,自然就给公众造成了“身边人”的恶劣形象。所以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领导干部身边的人,一定要看到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思想行为很优秀的。
  我认识的一位领导,他就是从县级机关一步步走上来的,当了省级领导后,对自己秘书要求极高,哪怕是送给他一盒茶叶都会得到严厉批评。朋友私下里要送什么东西,总是送不进去。这些曾经的领导干部身边的人,从原来的领导那里学到了对待“身边人”的经验,而且看到了干部犯错误、不严格要求自己的不少教训,其实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的“身边人”。
  以秘书为例,现在社会上有的人一提秘书就说其是腐败的,这绝对是误解。我在大机关工作的时候,发现真正能引起大家反感的秘书极少。首先领导选人的时候就很严格,而且秘书都是受过正规教育又在机关工作过的,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像李真那样的秘书还真是比较少见。一些犯错误或者是犯罪的领导一方面是没有什么政治前途了,做不了几年官了,就想着去腐败。政治上没有作为,就经济上捞一把。自己寻求补偿,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有的秘书看领导没有前途了,就跟着吃啊、拿啊这样去做。一般将来有前途的、政治立场坚定的领导干部,肯定会管好身边的人。毕竟中国的这种仕途机制,基本上是金字塔状,越往上走人越少,竞争会愈发的激烈,所以肯定会淘汰一些精神上的落伍者。
  人民论坛:“身边人”到底对领导的影响有多大?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身边人”将一些领导干部拉下水。
  王明高:在我国,很多的制度都是在领导的旨意下制定的,对于身边人员的管理,现在的规定只是一些口头上的不准、严禁,根本无法约束身边的人员。管好领导干部身边人,领导是关键。领导本身具有一个很好的形象,下面的人即使有什么不好,出于对他的尊重,也会有所敬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
  领导干部腐败,主要是自身腐败,“身边人”比如说秘书是绝对次要的。现实中,秘书腐败,领导不一定腐败,而是领导腐败,把秘书带进去。说秘书带坏领导是把主次矛盾搞错了。十个共同腐败案里有八个主要是领导的问题,如果不注意领导,而是关注秘书,就是本末倒置了。即使是给领导送钱,找到秘书、儿子、妻子,最终还是要到领导这一环节,还是要看领导同不同意。
  我认为,领导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是比较优秀的,媒体报道得较少,而犯罪的,抓一个报道一个,所以给社会造成一个误解。了解领导干部周边的群体,应该参考陈云的一句话:“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要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有些网民说领导干部身边的人比较坏,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在机关工作过,不了解真实的情况,只是想当然,只看到一些现象,没有看到本质。
其他文献
【摘要】三江源生态移民为三江源环境保护和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保证移民“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需要帮助移民解决后顾之忧,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就业,促进其产业发展,走特色、科技、绿色、生态、环保、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三江源 生态移民 社会保障 产业发展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称“三江源”。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
期刊
【摘要】贵州是西部较为落后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严重缺位。通过对贵州农村养老现状及养老方式的定量分析,总结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及扩大覆盖面的重要性及新农保扩面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必须采取灵活的政府补贴方式及提高管理信息化的建议,确保新农保的扩面。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老年抚养比 新农保扩面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人口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
期刊
借调一般是指编制在原单位,被借调到上级或主管单位短期工作的行为。作为游离于《公务员法》之外的一种干部使用方式,借调干部相对随意、不确定,少数人成功将借调变成了向上的捷径,大部分在借调之后又不得不回到原单位。  借调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尴尬。有人用悬在机关的“漂移族”来描述借调干部的处境,职位不稳定,心态、去向等处于“漂移”状态。这不禁让人提出种种追问:为何出现如此之多的借调现象?借
期刊
【摘要】“德治”是执政党为确保其权力正义性而必须承担的执政责任,“法治”是执政党实现执政合法性的现实途径,“德治”为“法治”之体,“法治”为“德治”之用。加强民主监督,尤其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扩大民主监督范围,是以“法治”形式落实“德治”内容的最重要的现实途径,是现代国家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德治 法治 法哲学 法权 礼法社会  法哲学与法权内涵  法哲学是关于
期刊
“借调”干部,顾名思义,就是被从各个单位临时“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干部,借调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身份尴尬的借调干部最大的忧虑是什么?借调干部借调期满后将何去何从?为此,人民论坛杂志联合人民论坛网、人民网做了“您如何看待借调干部”的问卷调查,共有2643人参与投票,人民论坛记者调查采访了45名借调干部,有效参与人数总计2688人。   
期刊
编者的话:中国网民数量已达到3.6亿,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的民主参与、便捷性、公开性等特性不仅使信息获取更加容易,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大大提高了公众的信息需求。虽然我国当前政务公开水平已明显改善,但往往赶不上公众胃口的迅速扩大,因此有人戏称公众患上了“信息饥渴症”。而另一方面,面对这种挑战,个别部门或官员却害怕信息公开,处处遮遮掩掩,患上了“信息公开恐惧症”,因而广受诟病。信息时代,该如何应对公
期刊
国庆60周年大典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密集考察地方,重点关注民生“民生问题大于天”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思路、机制和方法,将改善民生的要求落到实处,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艰巨的课题。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建立“以民主促民生”工作机制,努力使民主成为改善民生的保障和动力,极大促进了民生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一从2004年开始,杭州市连续5年名
期刊
杭州市在城市建设中以民主促民生,取得了明显成效。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创新实践,而且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对于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杭州市在城市建设中大力开展“破七难”惠民工程,在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就医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行路停车难、办事难、清洁卫生难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工作中切实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和谐、建设和谐文化,“破七难”这样
期刊
生产过剩危机将会是我们今后要不时面对的一个问题。改革开放30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转型期的非常规发展过程。但在30年后的今天,这种非常规发展过程将会逐步转变为一种常规的发展过程。在常规性发展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加以正视的:第一,正如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中国将告别两位数高增长时代,我们也许要习惯一位数的增长。第二,生产过剩危机将可能周期性发作。西方发达国家差不多30年的时间才真正完成
期刊
伴随城市的飞速发展,在实施住房拆迁、道路改造、环境保护等一些对重大工程中,层出不窮的民生难题长期困扰着城市管理者。解决这些民生难题,政府的作用很重要,但从近几年各地实践来看,仅靠政府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政府不可能包揽民生。改善民生,最终还需要发挥民众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在实施西湖综合保护、背街小巷和危旧房改善、停车新政、“免费单车”系统建设等一系列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