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馆阁书目辑考》补正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ntaa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兴馆阁书目》《中兴馆阁续书目》为南宋的两部官修目录,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但因亡佚时间较早,后世学者难窥其貌,幸赖民国赵士炜爬梳坟典,成《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一书,然其辑佚工作百密一疏,尚有遗漏、讹误等问题。论文试图通过对《中兴馆阁书目》 的重新辑佚与研究,对《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进行全面考察,增补该书所漏辑的《中兴馆阁书目》 六条、《中兴馆阁续书目》 十一条条目,并对其讹误进行订正。
  关键词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中兴馆阁书目》 《中兴馆阁续书目》 宋代目录学 辑佚
  分类号 G256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5.018
  Abstract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catalogued Zhong Xing Guan Ge Shu Mu and Zhong Xing Guan Ge Xu Shu Mu as the official book collections. However, the two catalogs disappeared at the turning of Yuan and Ming Dynasty. Fortunately, Mr Zhao Shiwei compiled this scattered ancient writing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ut Mr Zhao’s work had some errors.This paper tries to rectify it, and supplements 17 items which were omitted from Zhong Xing Guan Ge Shu Mu and Zhong Xing Guan Ge Xu Shu Mu.
  Keywords Zhong Xing Guan Ge Shu Mu Ji Kao. Zhong Xing Guan Ge Shu Mu. Zhong Xing Guan Ge Xu Shu Mu. Bibliography in Song Dynasty. Supplement and rectification.
  陈骙《中兴馆阁书目》 (以下简称《中兴书目》)、张攀《中兴馆阁续书目》 (以下简称《续书目》)为南宋的两部官修目录,《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即根据二者及搜访所得嘉定以前书编定[1]5210,而《中兴四朝国史艺文志》正是《宋史·艺文志》 的史源之一。由于《续书目》编次质量较《中兴书目》 差,存世条目较少,而《中兴书目》还对著名私家书目《直斋书录解题》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中兴书目》更为后世学者所重,将其与北宋官修书目《崇文总目》并称,在中国目录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 《中兴书目》及其《辑考》源流
  《中兴书目》,陈骙、吕祖谦等修纂,共七十卷、序例一,沿用四部分类法,四部下分五十二门(其中经部十一、史部十六、子部二十一、集部四),共著录存书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著录图书数量之浩博超过《崇文总目》。《中兴馆阁续书目》,张攀等修,嘉定十三年四月二十日上,主要收录淳熙后所得书,《续书目》共得书七百五十二家,八百四十五部,凡一万四千九百四十三卷。此两书当亡佚于元明之际[2]12-13,至民国时,先后有朱希祖《中兴馆阁书目辑释》、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以下简称《辑考》) 两部辑佚著作问世。朱希祖《中兴馆阁书目辑释》为手稿,近年方影印出版,相较而言,《辑考》 研究价值更高,在学界影响更大。赵士炜先生《辑考》 共辑出《中兴书目》 一千二百余条,一万九千零四十二卷,编成五卷,另有《续书目》 一卷,附有六百七十八条按语,陈垣先生为此书作序,称其“足与《崇文》 媲美,《崇文目》止于庆历,此目下及淳熙,有宋一代人文颇具于是,况又为《宋志》 之所由出,《宋志》 芜陋,订正史阙,惟兹是赖,不厪考存佚、验异同已也。”“其重要转在《崇文》 之上。《崇文》 辑本经部居多,此则详于史,更足互补所短。”[3]363陈垣序不仅充分肯定了《辑考》 的辑佚之功,而且对《中兴书目》 的价值不吝赞词。作为《中兴书目》 的第一个辑本,其面世以来仅见张金平《〈中兴馆阁书目〉 佚文一则》 一文补充了一条漏辑条目,李静硕士学位论文《〈中兴馆阁书目〉考略》 在附录中辑出《厚斋易学》 所引《中兴馆阁书目》 六十八条,补充了《辑考》 漏辑的部分易类条目。在《中兴书目》 研究方面,倪士毅《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乔衍著《宋代书目考》著作均对此书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辑考》 的辑佚成果。然而《辑考》 印行以来尚未发现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著作,近年来笔者通过重新辑佚《中兴书目》,发现其存在漏辑、误辑等问题,现对其遗漏条目增补,讹误订正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2 漏辑条目增补
  《辑考》 所漏辑《中兴书目》 有经部易类一条、书类两条、礼类一条,史部谱牒类一条,子部杂家类一条,相对其所辑出的一千二百余条,其辑佚不可不谓之细密。然《续书目》 赵先生共辑出三十四条,其中有两条系误辑(详见本文第三部分),漏辑经部礼类一条、春秋类四条,史部职官类两条,地理类两条、类书类一条,集部别集类一条,凡十一条,补辑价值颇著。
  《辑考》 所失辑条目,或因遗漏典籍中只言词组,如《直斋书录解题》 (以下简称《解题》) 所载“郭雍《传家易说》”条,只有“而《馆阁书目》 以为字颐正”十字,极易忽略;或因未完全按照古书引书通例辑佚,如《玉海》 對于“史浩《尚书讲义》”条目的著录,非直接置于“书目”二字后,与前条《元佑无逸讲义》有一空格之隔,而此两条均为王应麟引自《中兴书目》,此即《玉海》 引《中兴书目》 通例,为出处同前而省。《辑考》 未辑此条,而《四库全书总目》、《善本书室藏书志》[4]405《经义考》[5]18等亦认为此条乃王应麟引自《中兴书目》。兹将《中兴书目》 《续书目》漏辑条目增补如下。   2.1 《中兴馆阁书目》
  2.1.1 经部·易类·郭雍《传家易说》
  郭雍颐正撰。
  按:郭雍(1106-1187),字子和,号颐正,又号白云先生,河南人。父亲郭忠孝,受学于程颐,颇通象数。郭雍隠居陜州长阳山中,帅守屡荐,召之不至,赐号冲晦处士,后更封颐正先生。著有《传家易说》十一卷、《兼山易解》 二卷、《兼山遗学》 六卷、《冲晦郭氏兵学》 七卷,《宋史》 卷四五九有传。
  《解题》 卷一《传家易说十一卷》:“案:颐正,本朝廷所赐先生号,而《馆阁书目》 以为字颐正,恐误。”俞琰《读易举要》、马端临《文献通考》、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丁仁《八千卷楼书目》与《解题》书名、卷数同,焦竑《国史经籍志》、祁承爜《澹生堂藏书目》、朱睦?《万卷堂书目》 作八卷。唯《宋史》卷二〇二《艺文志》 一书名作 “传家易解”。《宋元学案》卷二八载有郭氏《传家易说自序》 《总论》。冯椅《厚斋易学》 云:“白云山人《易说》,绍兴辛亥岁序,不以彖为卦辞,而直循王弼之名,以为孔子自言,其彖泥于卦变,毛伯玉不以为然。(《经义考》 引此句作‘毛伯玉不以为不然’,‘不’字衍。)”杨士奇曰:“颐正先生于易发明精到。”
  2.1.2 书类·史浩《尚书讲义》
  淳熙十六年正月二十三日,太傅史浩进《讲义》二十二卷,藏秘府。(《玉海》 卷三七《元佑无逸讲义》引《书目》[6]154)。
  按:史浩(1106-1194),字直翁,号真隐。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高宗绍兴十五年(1144年) 进士,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授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淳熙十年,除太保致仕,封魏国公。宋光宗御极,进太师。绍熙五年,薨,年八十九,封会稽郡王,配享孝宗庙庭。事迹具《宋史》本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尚书讲义》 云:“此书《宋史·艺文志》 作二十二卷,《文渊阁书目》、《一斋书目》并载其名,而藏弆家巳久无传本,故朱彝尊《经义考》 亦注云‘未见’,惟《永乐大典》各韵中尚全录其文,谨依经文考次排订,厘为二十卷。案宋《馆阁书目》 云‘淳熙十六年正月,太传史浩进《尚书讲义》 二十二卷,诏藏秘府’,盖本当时经进之本。”所论甚详。
  2.1.3 曾旼《书讲义》
  《讲义》,博士曾肢等解。(《困学纪闻》 卷二十《杂识》引《馆阁书目》)。
  按:曾旼,字彦和,龙游人,历监润州仓曹,另有《润州类集》十卷。《困学纪闻》:“曾旼,字彦和,为《书解》。朱文公、吕成公皆取之。《馆阁书目》:‘《书讲义》,博士曾肢等解。’盖误以‘旼’为‘肢’。”[7]2135《朱子语类》云“曾彦和,熙、丰后人,解《禹贡》。林少颖、吴才老甚取之。”[8]1988《宋史·艺文志》有曾肇《书讲义》八卷[9]5043。曾肇,字子开,曾巩之弟,元佑中为中书舍人,元符末再入西掖,遂为翰林学士。故此《书讲义》非曾旼之《书讲义》。
  2.1.4 礼类·陈祥道《礼书》
  《礼书》一百五十卷,陈祥道撰。绘其物而辩论之,凡历代诸儒之说及近代聂氏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阙,于礼学为详。(《玉海》 卷三九《元佑礼书》引书目》)。
  按:陈祥道(1053-1093),字用之,福州人。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 进士[10]32。元佑中,为太常博士,终秘书省正字。所著《礼书》 一百五十卷,与其兄陈旸《乐书》 并行于世。《宋史》 卷四三二有传[9]12849。《四库提要》 评《礼书》 曰:“盖祥道与陆佃皆王安石客,安石说经既剏造新义,务异先儒,故祥道与佃亦皆排斥旧说,佃礼象今不传,惟神宗时详定郊庙礼文诸议,今尚载《陶山集》 中,大扺多生别解,与祥道驳郑畧同,葢一时风气所趋,无庸深诘。然宗其大致,则贯通经传,缕析条分,前图后说,考订详悉。陈振孙称其论辨精博,间以绘画,唐代诸儒之论,近世聂崇义之图,或正其失,或补其阙。晁公武、元佑党家李廌、苏门宾客皆与王氏之学异趣,公武亦称其书甚精博,廌亦称其礼学通博,一时少及,则其书固甚为当世所推重,不以安石之故废之矣。”[11]178-179今存元至正七年福州路儒学本、明本、清嘉庆九年郭氏校经堂本等诸多版本。
  2.1.5 史部·谱牒类·杜信《京兆杜氏家谱》
  《京兆杜氏家谱》 一卷。(《危学士全集》 卷二、《说学斋稿》 卷四《杜氏世谱考异序》 同引《中兴馆阁书目》)。
  按:危素(1295-1372,一说1303-1372),字太朴,号云林,金溪人[12]7314。元至正元年(1341年) 出任经筵检讨,参与编修宋、辽、金三部正史,明洪武二年(1369年),任翰林侍讲学士。
  危素《危学士全集》[13]32《说学斋稿》[14]46-47均载有《杜氏世谱考异序》 一文,《说学斋稿》 云:“唐大历七年,安平公颙六世孙、太子宾客信尝修谱,宋《中兴馆阁书目》 犹载此书,则尝刊行于世矣。”①据《明史》 危素本传所云,危素曾参与编修《宋史》,其言“宋《中兴馆阁书目》 犹载此书”,可知他当曾用过《中兴书目》。其中“信尝修谱”之“信”,《直斋书録解题》 卷八载:“《唐杜氏家谱》 一卷唐太子宾客杜信撰。”故而当为杜信。《(乾道) 临安志》 引《元和姓纂》 载:“杜信,刑部员外郎、杭州刺史,京兆人。”[15]《宋史·艺文志》:杜信《京兆杜氏家谱》 一卷[9]5150。因《中兴书目》为《宋史·艺文志》 的史源之一,故而《说学斋稿》 《危学士全集》 所言《中兴书目》 所载之书当同《宋史·艺文志》,为《京兆杜氏家谱》。
  2.1.6 杂家类·佚名《五色线集》
  二卷。不知作者。摭百家杂事记之为类门。(《天一閣书目》 卷三之二《五色线集》 引《中兴馆阁书目》)。
  按:《四库提要》 卷一四四《五色线》:“《五色线》 二卷。不著编辑者名氏,载毛晋《津逮秘书》 中,考《中兴馆阁书目》 有此书名,然是书杂引诸小说新诞之语,或不纪所出,割裂舛谬不可枚举,至谓楚襄王梦神女事岀史记,其庸妄可知。未知果宋时旧本否也?” [11]1228有《丛书集成初编》本等传世。   2.2 《中兴馆阁续书目》
  2.2.1 礼类·陈傅良等《周官制度精华》
  陈傅良、徐元德撰《周官制度精华》 二十卷。(《玉海》 卷三九《周礼微言》 引《续书目》)。
  按: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人称止斋先生,温州瑞安人,南宋永嘉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另著有《周礼说》 《春秋后传》 等。徐元德,字居厚,瑞安人。薛季宣弟子,精于考索。关于陈、徐《周官制度精华》 的撰写及撰写缘由,《朱子语类》 载曰:“于丘子服處见陈徐二先生《周礼制度菁华》。下半册,徐元德作;上半册,即陈君举所奏《周官说》。先生云:‘孝宗尝问君举:“闻卿博学,不知读书之法当如何?”陈奏云:‘臣生平于《周官》 粗尝用心推考。今《周官》 数篇已属藳,容臣退,缮写进呈。’遂写进御。大概推《周官》 制度亦稍详,然亦有杜撰错说处。” [8]2206
  2.2.2 吴元绪《左氏鼓吹》
  吴元绪《鼓吹》。(《玉海》卷四〇《隆兴左氏国纪》引《续目》)。
  按:吴元绪生平无考。《左氏鼓吹》,《直斋书録解题》 载:《左氏鼓吹》 一卷,彭门吴元绪撰[16]61。《宋史·艺文志》:吴元绪《左氏鼓吹》 一卷[9]5061。《国史经籍志》:《左氏鼓吹》 一卷,吴元绪[17]22。
  2.2.3 邓埏《春秋类对》
  邓埏《类对》。(《玉海》卷四〇《隆兴左氏国纪》引《续目》)。
  按:《(景定)建康志》 云:邓埏,通直郎。淳熈十一年十一月任溧阳县县令,十三年七月罢任[18]32。《春秋类对》《经义考》 云“佚”,具体不详。
  2.2.4 文济道《左氏纲领》
  文济道《纲领》 四卷。(《玉海》 卷四〇《隆兴左氏国纪》 引《续目》。)
  按:文济道生平无考。《郡斋读书志》 卷一四《左氏纲领》 四卷:右皇朝文济道撰。排比事实为俪句,《蒙求》 之类也。[19]674
  2.2.5 王舜俞序《左氏蒙求》
  《蒙求》三卷,王舜俞序。(《玉海》 卷四〇《隆兴左氏国纪》 引《续目》)。
  按:《郡斋读书志》 卷一四云:“《左氏蒙求》三卷:右皇朝王舜俞序。不知何人所作,较之《纲领》似为差胜焉。”[19]673称不知作者,《国史经籍志》记曰“《左氏蒙求》三卷。宋王舜俞”[17]71,显将序者王舜俞误认为此书作者。宋代以“左氏蒙求”为名者,还有杨彦龄撰(二卷)、张洽撰(卷数不详)二书。为《左氏蒙求》作序者王舜俞,据明安世凤《墨林快事·陈枢相书》载:“寔与二兄偕,则尧叟、尧佐也,遂留诗于草堂去,而第而宦。景佑中,其甥王舜俞刻之石,而眉衲惟悟书之字法清紧遒上,僧书之白眉也。”[20]可知,王舜俞在仁宗时代有活动,而杨彦龄在元佑八年三月时为奉议郎[21]7,其社会活动当主要在王舜俞后,且其所撰《左氏蒙求》为二卷,王舜俞序本为三卷,卷数不合。张洽“字符德,临江之清江人。父绂,第进士。洽少颖异,从朱熹学”[9]12785,生活在绍兴年间后,其书王舜俞亦不可能为之作序。故而杨彦龄、张洽均非王舜俞所序之《左氏蒙求》,其作者已不可考。
  2.2.6 春秋十八家,二十部,四百卷。(《玉海》 卷四〇《唐六十六家春秋》 引《续书目》)。
  按:《玉海》 卷四〇《唐六十六家春秋》 引《中兴目》:春秋类一百二十三家,一千四百八十卷。
  2.2.7 职官类·李焘《历代宰相年表》
  李焘著《历代宰相年表》 二十三卷。(《玉海》 卷一二〇《乾道左右丞相》 引《续目》。)
  按:李焘(1115-1184),字仁甫,眉州丹棱人。绍兴八年(1138年),登进士第,淳熙十一年(1184年),以敷文阁学士致仕,追赠光禄大夫,赐谥“文简”。累赠太师、温国公。有《文集》 五十卷、《四朝史稿》五十卷、《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事迹具 《宋史》 本传。[9]11920《宋史·艺文志》 载“李焘《历代宰相年表》三十三卷,又《唐宰相谱》 一卷。”[9]5100-5101周必大为李焘所作《神道碑》[22]33所载二书卷数与《玉海》 同。
  2.2.8 李焘《唐宰相谱》
  《唐宰相谱》 一卷。(《玉海》 卷一二〇《乾道左右丞相》 引《续目》)。
  按:《宋史·艺文志》:李焘《唐宰相谱》一卷[9]5100-5101。
  2.2.9 地理类·李宗谔等《祥符州县图经》
  《图经》 七十七卷,台州至筠州,其间亦有经后人增益者。《玉海》 卷一四《祥符州县图经》 引《续书目》。
  按:李宗谔(964-1012),字昌武,深州饶阳人,李昉之子,累拜右谏议大夫,有《文集》 六十卷,《内外制》 三十卷等,事迹具《宋史》 本传。《玉海》 云:“《续书目》 有《图经》 七十七卷,台州至筠州,其间亦有经后人增益者。”《祥符州县图经》,为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李宗谔等奉敕编纂的大型图志汇编,共一千五百六十六卷,涵盖北宋四百二十一个京、府、州、军、监及一千二百五十三县。由于此部巨著亡佚时间较早,今已无法窥其全貌,吴凡《<祥符州县图经>辑佚与研究》[23]一文论述了此书的修纂、影响,并对此书内容进行了辑佚。《续书目》 中载此书为七十七卷,可见至淳熙后,此书内容已有大量佚失。
  2.2.10 周淙《乾道临安志》
  《临安志》 十五卷。(《玉海》 卷一六《绍兴行都》引《续书目》)。
  按:周淙,生年不详,卒于淳熙二年(1175年),字彦广,湖州长兴人。曾为建康府通判,事迹具《宋史》本传。宋代《临安志》 传世者,有乾道、淳佑、咸淳三部,《续书目》 为张攀等于嘉定三年编次,故而其中所载《临安志》 当为《乾道临安志》。此志现存三卷,有影宋抄本、清抄本、《四库全书》 本等众多版本,列行在所、中央官署,记临安沿革、物产、风俗,历任牧守等。朱士嘉有《临安三志考》[24]193-211一文,对此志研究论述颇详。   2.2.11 类书类·赵彦逾《东宫规鉴》
  《东宫规鉴》二十卷,诏宫僚曾焕等九人采摭经传格言、帝王懿范,厘为十门,随事解释。(《玉海》卷一二九《嘉定东宫规鉴》引《续书目》)。
  按:赵彦逾(1130-1207),字德先,魏悼王后,绍兴三十年登第,累迁太府少卿。事迹具《宋史》本传。据《玉海》 所载,《东宫规鉴》 始撰于嘉定元年(1208年),八月二十二日,观文殿学士彦逾乞令东宫讲读官以古今歴代帝王治乱事迹编成一书,分十门,分别是畏天、爱民、法祖、宗圣孝、用贤能、远小人、勤俭、听言、明赏罚、谨边防,每事释其下,以《东宫规鉴》为名。
  2.2.12 集部·别集·刘一止《刘一止集》
  五十卷,本为《非有斋类稿》。(《宋史》 卷二〇八《艺文志》 七注引张攀《书目》)。
  按:刘一止,字行简,湖州归安人,宣和三年进士。绍兴初,召试除秘书省校书郎,历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事迹具《宋史》本传。
  《刘一止集》,《宋史·艺文志》 注曰:“《苕溪集》 多五卷,张攀《书目》 以此本为《非有斋类稿》。”(“张攀《书目》”即张攀等所著《中兴馆阁续书目》),即《续书目》认为刘一止著作集名为《非有斋类稿》,共五十卷,《宋史·艺文志》纂修者发现刘一止《苕溪集》多五卷,为五十五卷。《四库提要》云:“《行状》及《宋史》本传皆称《非有斋类稿》 五十卷,《书録觧题》 亦同,此本前有曝书亭印记,盖朱彛尊家旧钞,题曰《苕溪集》,不知何人所改。又诗、文共五十三卷,末附《行状》一卷、《诰词》 一卷,凡五十五卷,数亦非其旧,或后人掇拾遗篇増附其后,因而更名欤。”并未廓清《非有斋类稿》与《苕溪集》 之关系。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 一书中据《宋志》 此注认为“五十卷本名曰《非有斋类稿》,五十五卷本名曰《苕溪集》。” [25]729祝说是。
  3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补考
  赵氏《辑考》 之不足,前人已指出其书名著录错误、漏辑《厚斋易学》 引《中兴书目》 易类条目等问题,然并无系统性论述和全面的订正成果,现笔者经全面核检,针对赵氏此类缺憾,补充论述前人未发之处,并对其讹误进行订正。
  3.1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失辑《厚斋易学》 引《中兴书目》条目的文献价值
  《中兴书目》 经部易类一门,据《玉海》 卷三六《唐七十六家易》 引《中兴书目》 所载,共著录一百一十二家,七百六十卷。南宋冯椅《厚斋易学》所引《中兴书目》 易类七十八家,九十种,其中《玉海》、陈氏《书录》 等他书未引用者达五十八家,遗憾的是《辑考》 未注意到此书,均未辑入。李静《<中兴馆阁书目>考略》 一文附录中补辑《辑考》 所遗漏的《厚斋易学》 转引《中兴书目》 内容,然此附录仅六十七条,仍漏辑十一条。虽然此十一条《玉海》 《书录解题》 中已见,但《厚斋易学》 所引与前两者相较而言,内容更为丰富、全面,通过全面对比,笔者共发现九条属此类情况,限于篇幅,在此仅举两例以阐明《厚斋易学》 所收《中兴书目》 条目的价值。
  例一:《周易言象外传》 十卷
  原释:侍讲王洙撰,凡十二篇。序云:“论次旧义,传以新说,以王弼《传》 为内,擿其异者,表而正之,故云‘外’也。”《玉海》 三六。按:《通考》 作“外”,《集注》云“古易”[3]365。
  今按:《厚斋易学》 附录一《王洙言象外传》引《中兴书目》云:“《周易言象外传》 十二篇。本朝王洙撰。洙,字原叔,应天人,以通经侍讲天章阁,集诸儒《易》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自序云:‘论次旧义,傅以新说,以王弼《传》 为内,摘其异者,表而正之,故云《外传》’。”
  《辑考》 遗漏“洙,字原叔,应天人,以通经侍讲天章阁,集诸儒《易》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及《外传》 之“传”字。且《崇文总目》 解题曰:“十卷。皇朝王洙原叔撰。洙以通经侍讲天章阁,乃集前世诸儒《易》 说,折衷其理,依卦变为类,其论以王弼《传》 为内,故自名曰《外传》。”与《厚斋易学》所引文字极似,可推知《中兴书目》编纂时当曾参考《崇文总目》,同时可证《辑考》 之失。另,《厚斋易学》 言“《崇文总目》:《周易言象外传》十卷。《中兴书目》 云‘十二篇’”,可知冯椅特意指出二者著录卷数之差异,故而《中兴书目》 当时所著录《周易言象外传》卷数为“十二篇”。
  例二:干宝《易传》 十卷
  原釋:宝之易学,以卦爻配月,或配日,时传诸人事,以前世已然之迹证之,训义颇有据。《玉海》三六[3]365。
  今按:《厚斋易学》 附录二《干宝传》 引《中兴书目》 云:“《周易传》 十卷,晋干宝撰。其学以卦爻配月,或以配日,时传诸人事,而以前世已然之迹证之,训义颇有所据。要自是一种,非本指也。按《隋志》:‘梁有宝撰《周易宗涂》 四卷,已亡。’名义又与此异,《崇文总目》 皆无之,疑亦伪本。宝,字令升,新蔡人。房审权亦采录。”
  《厚斋易学》 所引内容比《玉海》 多出“要自是一种”至“房审权亦采录。”据已知其他条目来看,此多出部分内容当为《中兴书目》 内容。
  因《厚斋易学》 所引内容更为丰富,故而较《玉海》 《书录解题》 而言,具备了对比判定和文字校勘两方面的独特价值。
  其一,因《中兴书目》 原书亡佚,引用此书的作者,往往在转引时加入自己的一些按语,使得后世读者无从分辨二者之区别,而《厚斋易学》 引用《中兴书目》 易类条目相较《玉海》 《书录解题》 等书而言,内容更丰富,具有对比判定价值。即通过对比分析来删汰转引者之按语,从而尽可能还原《中兴书目》 本来面目。如《玉海》 卷三五、《厚斋易学》 附录一皆引《中兴书目》 中《子夏易传》 条。对比两书所引可知,《玉海》 较《厚斋易学》 多出“按隋志:‘周易二卷,魏文侯师子夏传,已残阙。梁:六卷。’,唐志:‘卜商传二卷’,今乃十卷。”“此文盖后人附益者多。自唐已无全文,诸儒请不帖正经。”两句,而此两句当是王应麟转引《中兴书目》 时自己加入的按语。   其二,《厚斋易学》 所引文字亦可订正《辑考》所引《玉海》 中文字之讹误。如阮逸《易筌》 条:
  阮逸《易筌》 六卷
  原释:凡三百八十四卷。《玉海》 卷三六[3]367。
  按:《辑考》 仍《玉海》之旧,亦做“凡三百八十四卷”,此条目前句既已明言《易筌》 六卷,后句“凡三百八十四卷”中“卷”字显然不通,《厚斋易学》 附录二《易筌》 引《中兴书目》:“本朝太常院丞阮逸撰,凡三百八十四筌。”据此可知,“筌”字当是,宜从《厚斋易学》。
  3.2 《中兴馆阁书目辑考》 讹误订正
  《辑考》卷三仪注类有《开元礼类释》 二十卷,并注曰引自《玉海》 卷六九,经检,仅在《崇文总目》《文献通考》等书中见引此书各书中均未提及引《中兴书目》,系《辑考》 误辑。
  另,赵氏将以下两条认定为《续目》 之书,误,当为《中兴书目》 之条目。
  《庆元重修敕令格式》,二百五十六卷。《玉海》 卷六六《庆元重修敕令格式》注引《书目》。
  《庆元条法事类》,八十卷,诏编是书。《玉海》 卷六六《庆元重修敕令格式》 引《书目》。
  《辑考》 中有部分词条名称有误,如:邢昺《尔雅音疏》。《辑考》 误作“《尔雅疏》 十卷”。
  其他亦存在阙文、错字、倒文等问题,如赵氏作“李光弼《统军灵辖秘》 一卷”,当为“李光弼《统军灵辖秘策》 一卷”,阙“秘”字。“《仁宗攻守图术》 三卷”,当为“《御制攻守卫图》三卷”,著录错误。《龙飞故事》误作“飞龙故事”,“飞龙”二字为倒文,当互乙。此类问题或因赵氏传抄错误,或因刻印而误,望今日学者引用时,注意此类问题,避免沿其讹误。
  参考文献: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74(经籍考总叙)[M].上海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11.
  李静.《中兴馆阁书目》 考略[D].长春:吉林大学,2006.
  赵士炜.中兴馆阁书目辑考[M]//宋元明清书目题跋丛刊(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2006.
  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1[M]//清人书目题跋丛刊2.北京:中华书局,1990.
  朱彝尊.经义考:卷80[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 本.
  武秀成,赵庶洋.玉海艺文校证[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
  王应麟.困学纪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黎靖德.朱子语类:卷78(纲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脱脱.宋史:卷202(艺文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5.
  李廌撰.孔凡礼点校.师友谈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2.
  永瑢.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张廷玉.明史:卷285(文苑)[M].北京:中华书局,1974.
  危素.危学士全集:卷1[M].1758(清乾隆二十三年).
  危素.说学齋稿:卷4[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周淙.乾道临安志:卷3[M].清钞本.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焦竑.国史经籍志:卷2(经类)[M].明徐象橒刻本.
  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7(官守志四)[M].刻本.金陵:孙忠愍祠,1801(清嘉庆六年).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卷14[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安世凤.墨林快事:卷7[M].清钞本.
  史能之.咸淳重修毗陵志:卷10(秩官)[M].明初刻本.
  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敷文阁学士李文简公焘神道碑[M].北京:中华书局,2004.
  吴凡.《祥符州县图经》辑佚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朱士嘉.临安三志考[C]//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南宋史研究论丛.杭州:杭州出版社,2008.
  祝尚书.宋人别集叙录(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9.
其他文献
6月19日,东阳市十四届政府第三十九次常务会议召开。会议讨论研究了《东阳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方案》。根据这个方案.东阳市公共自行车一期建设主要目标在主城区,布点45个,投放
在绍兴市区最繁华的解放北路,50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配以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及先进的交通、通讯设备,专业图书室、阅览室以及律师网站,这就是在全省律师界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浙
近日.锦州公交总公司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会议要求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把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与公交企业的实际有
我们的使命:致力于中国建筑、房地产领域法律风险控制和危机处理。为律师和员工提供有意义的工作和发展机会。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但在中国各地“扫黄”行动中,性交易者的人格尊严却被任意侵犯。西方完政国家普遍确立了人格尊严在宪法人权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从而
本文根据目前高校田径课余训练在业余性、时间少和选材等方面的制约因素,对其现状进行了全面剖析,提出了一些建议,为解决高校田径课余训练工作的问题提供了对策.
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运动员"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剖析了运动员"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探讨了矫正运动员"逆反心理"的优秀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本文主要介绍从哺乳类动物的血浆中制备肝脏DNA合成促进剂的方法。肝脏恢复能力很大,当其功能发生障碍时,可通过某些药物使其迅速恢复正常。有人以小白鼠为实验动物,将其腹腔
2月18日。济宁市公共交通严打整治“春雷”行动启动大会在济宁市公共汽车公司举行。为全力维护该市公共交通治安秩序,行动将在2、3、4三个月集中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