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策略;教
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45—01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推进素质教育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那么,面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转换教师角色,让师生关系“和谐”起来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生动的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老师。”因此,教师在指出学生思维缺陷的同时,要积极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对于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然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另外,理解是架设在师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理解和尊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二、培养兴趣,让学生“活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讨论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活动的开展在很大成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多种感官全部“动”起来,促使学生多思、多想。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多讲,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自身的体会。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多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练习,使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改革教学方法,让教法“新颖”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是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要讲究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猜想,培养他们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革新还可以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形模拟、投影演示、多媒体穿插等方式进行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实施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新观点、新思路,力求教出自己的风格。
四、联系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生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整个课堂丰富生动起来,这样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将一些数字或公式编成歌曲、或者运用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让课堂变“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旧格局,给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注意学生主体参与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编辑:谢颖丽
学方法;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9—0045—01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推进素质教育要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那么,面对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如何才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呢?
一、转换教师角色,让师生关系“和谐”起来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正是由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构成了生动的教学过程。现代教学理论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助于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也有助于师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既是学生的师长,又是学生的朋友。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学生来说,最好的老师是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老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志同道合者的那种老师。”因此,教师在指出学生思维缺陷的同时,要积极地评价学生,特别是对于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自己的良师益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然会以主人翁的姿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另外,理解是架设在师生之间的桥梁。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理解和尊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二、培养兴趣,让学生“活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数学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如果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的。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讨论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讨论活动的开展在很大成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教学时,教师首先要选择有探讨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还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眼、耳、口、脑、手多种感官全部“动”起来,促使学生多思、多想。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多讲,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思考后,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自身的体会。再次,教师要让学生多练,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练习,使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三、改革教学方法,让教法“新颖”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的知识传播活动,是对学科教材知识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要讲究教学策略,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猜想,培养他们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革新还可以体现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图形模拟、投影演示、多媒体穿插等方式进行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在实施教学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挖掘教材、吃透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展示新观点、新思路,力求教出自己的风格。
四、联系现实生活,让教学内容“生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因此,教师必须注意课堂导入的艺术性和趣味性,让整个课堂丰富生动起来,这样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游戏活动、将一些数字或公式编成歌曲、或者运用讲故事猜谜语等形式让课堂变“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要打破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的旧格局,给学生阅读、思考和练习的时间,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还要注意学生主体参与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