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决问题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就像游泳一样,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到水中,亲历游泳的实践.要想学会解决问题,就得置身于问题的环境中或情景中,亲历解决问题的实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进行提问,可以创设一种解决问题的环境,促使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尝试.
一、提出问题应注意现实性和趣味性
数学问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把具体情景数学化,进而再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问题的距离,真正引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如对于三年级“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春天到了,组织同学们去春游,应该准备哪些物品呢?结合小组的人数和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确定购买物品的数量.要按照大家的方法去购买,需要多少钱呢?这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从自己和本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投入到问题的情景中去.在设计购买物品的数量,计算购买物品的钱数时,他们认识了“单价、数量、总价”,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问题.
有效的数学问题可以感染和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如对于“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由于课本上的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对课本上的应用题进行了改编,并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如下的情景:某厂甲车间在二月份超额完成零件1200个,乙车间超额完成800个,厂长决定给两个车间发奖金,如果你是厂长,发奖金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这样的情景使学生感到要学的数学就在身边,面临的问题就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提出问题应注意挑战性和思考性
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得到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例如在三年级“数量关系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乐凯胶卷进行促销活动,“买二赠一,买三赠二”,怎样购买胶卷更合算呢?面对刚刚学习的“商品中的数量关系”,学生有一种愿望,他们想试一试:我学的知识能用吗?我能成为“购物小行家”吗?到底怎样买才真的“占便宜”呢?从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份恰当的问题素材.
三、提出问题应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明确培养目标和训练方向的问题.例如我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练习课”上设计的问题是:(1)用100米的篱笆,围一个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的羊圈.可以怎样围?你发现了什么?(2)用20米的护栏,“借墙”围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种植园,你想怎样围?(3)前后两次发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问题(1)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周长与面积的关系.问题(2)的目的在于诱导学生沿用刚刚研究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解决新问题,从中制造出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提升.
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1. 情境式提问.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相关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和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和材料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面列举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争相提出了如下的问题:①如果我是厂长,我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给两个车间分配奖金数额?②我认为不能只根据零件的个数发奖金,还要看看零件的质量.③我想到了如果给甲车间发的奖金多,那么该如何去说服乙车间的工人?④如果我是厂长,我还要考虑应该拿出多少钱来给两个车间发奖金?⑤我想到了每个车间各应发多少奖金?⑥这些奖金应该怎样发给车间里的每一个人?由此激发了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揭题式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用途?”等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想及早知道“商不变的规律”的强烈欲望.
责任编辑罗峰
一、提出问题应注意现实性和趣味性
数学问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取,把具体情景数学化,进而再把数学知识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拉进学生与问题的距离,真正引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如对于三年级“基本数量关系”的教学,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问题:春天到了,组织同学们去春游,应该准备哪些物品呢?结合小组的人数和每个成员的实际情况,确定购买物品的数量.要按照大家的方法去购买,需要多少钱呢?这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活动,他们从自己和本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出发,投入到问题的情景中去.在设计购买物品的数量,计算购买物品的钱数时,他们认识了“单价、数量、总价”,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应用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了问题.
有效的数学问题可以感染和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如对于“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由于课本上的例题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对课本上的应用题进行了改编,并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如下的情景:某厂甲车间在二月份超额完成零件1200个,乙车间超额完成800个,厂长决定给两个车间发奖金,如果你是厂长,发奖金前你会考虑哪些问题呢?这样的情景使学生感到要学的数学就在身边,面临的问题就是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动力.
二、提出问题应注意挑战性和思考性
学生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应该具有挑战性.教师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提供出接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智能水平,但又必须“跳一跳”才有可能得到的问题,使学生有调动自己“技能”储备的愿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锻炼自己“意志”的体验.例如在三年级“数量关系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乐凯胶卷进行促销活动,“买二赠一,买三赠二”,怎样购买胶卷更合算呢?面对刚刚学习的“商品中的数量关系”,学生有一种愿望,他们想试一试:我学的知识能用吗?我能成为“购物小行家”吗?到底怎样买才真的“占便宜”呢?从学生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份恰当的问题素材.
三、提出问题应注意目的性和针对性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供具有明确培养目标和训练方向的问题.例如我在六年级“平面图形练习课”上设计的问题是:(1)用100米的篱笆,围一个面积不小于600平方米的羊圈.可以怎样围?你发现了什么?(2)用20米的护栏,“借墙”围一个面积尽可能大的种植园,你想怎样围?(3)前后两次发现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得到的结论是什么?问题(1)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的平面图形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周长与面积的关系.问题(2)的目的在于诱导学生沿用刚刚研究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解决新问题,从中制造出认识上的矛盾,激发学生进一步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达到认识上、知识上、技能上、思维上、情感上的提升.
四、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1. 情境式提问.即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相关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为学生创设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和氛围.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和材料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面列举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教学,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争相提出了如下的问题:①如果我是厂长,我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给两个车间分配奖金数额?②我认为不能只根据零件的个数发奖金,还要看看零件的质量.③我想到了如果给甲车间发的奖金多,那么该如何去说服乙车间的工人?④如果我是厂长,我还要考虑应该拿出多少钱来给两个车间发奖金?⑤我想到了每个车间各应发多少奖金?⑥这些奖金应该怎样发给车间里的每一个人?由此激发了学生主动地参与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 揭题式提问.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这样的提问,一能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二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商不变的规律?”“在什么情况下商不变?”“学习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用途?”等有价值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想及早知道“商不变的规律”的强烈欲望.
责任编辑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