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岁的樊锦诗深居大漠57年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__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香港嘉华集团主席吕志和捐出20亿港元,设立“吕志和奖”,一年一评,获奖者能获得2000万港元(约1800万元人民币),是诺贝尔奖的近2倍。袁隆平就是第一届“吕志和奖”得主。这些年得过奖的,还有美国前总统卡特、全球可再生能源鼻祖汉斯·约瑟夫·费尔和世界气象组织等名人及重要国际组织。不过,今年有一位81岁的女士,“爆冷”拿到了这个奖项和2000万港币的奖金。
  她就是樊锦诗。
  说“爆冷”,是因为她和她的故事在之前,社会大众很少有人知道。
  这位81岁的老人守了敦煌57年
  这位81岁的老人,深居大漠57年,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守护敦煌莫高窟。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的莫高窟,人称“沙漠中的大画廊”。它承载了中国15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艺术沉淀,也见证了最初的东西文化融合。
  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东晋时代),现在有735座洞窟、2000多尊造像、4.5万平方米的壁画……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
  著名的日本放送协会(NHK)专门拍了一部介绍敦煌莫高窟的纪录片,名字就叫“美的全貌”。就在这些炫灿的壁画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坚守和奉献,而樊锦诗就是其中之一。
  敦煌莫高窟与许多文化遗产一样,既有珍贵稀有的价值,又有脆弱易损的特点,漫漫戈壁滩,敦煌莫高窟长期经受着风沙的侵蚀,57年来,樊锦诗坚守大漠,敦煌是她奋斗一生的事业。她曾说:“我心归处是敦煌”,这种责任感、使命感让人动容。
  樊锦诗,是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在看似体面的工作背后,她又有着怎样的辛酸?和“敦煌的女婿”之间又有怎样的故事?
  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樊锦诗1938年7月出生在北平,后来全家搬迁到了上海,学习成绩优异的她顺利考入了北京大学,可能是从小受到父亲影响,偏爱历史的她,毅然选择了“冷门”考古系。
  1962年,樊锦诗成为去敦煌实习的一员,这是她第一次来到敦煌,她曾回忆当时情景“初见敦煌,惊艳无比。”但敦煌的苦同样令她心惊,洞外黄土漫天,简直像“住在土里”……她曾想赶紧“逃离”这里,但又放不下莫高窟的一切,她想着,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都能坚持,为什么我不行?


  在这种环境极其恶劣的情况下仍然坚持的樊锦诗,由于身体太过瘦弱、水土不服,最终提前结束了实习返回学校。
  她本以为今后再也无缘回到敦煌工作,但没想,她毕业的时候,敦煌研究所向学校提出,让她去敦煌工作。这一消息被樊锦诗父亲知道了,父亲担心她羸弱的身体,又舍不得女儿去那么远的地方受苦,希望学校可以重新分配工作,于是写了一封请求信希望女儿可以带给学校领导,然而这封信却被樊锦诗留了下来。她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她不仅“舍弃”了北京上海的安定,还“舍弃”了恋人彭金章。彭金章与樊锦诗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彭金章被分配到武汉大学,樊锦诗也服从分配去了敦煌。那一年9月,她去了敦煌研究院就再也没离开过。
  因为爱得深沉,就算相隔千里,距离和时间也并不能成为他们的阻碍,从敦煌到武汉,从武汉到敦煌,一份份滚烫的信件就是他们爱的见证。
  四年后,樊锦诗假期来到武汉,他们在彭金章武汉大学的宿舍,举行了婚礼。至此,两人开始了长达19年的分居生活。
  他们婚后育有两个儿子,由于樊锦诗工作太忙,根本没时间照顾孩子,后被彭金章接回武汉,他又当爹又当妈,但从未抱怨过妻子一句。
  1977年,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为了成全妻子的事业,为了改变这种不正常的家庭局面,1986年,已经快50岁的彭金章做出了最艰难的决定——放弃武汉大学的一切,奔赴敦煌。
  那时,他已经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考古教研室主任。来到敦煌,一切就得重头开始,这对一个男人来讲,是多么大的事业牺牲!
  终于,在时隔19年后,他们一家在敦煌相聚。
  在敦煌,彭金章开启了自己从未涉猎过的考古方向。后来在他的主持下,莫高窟有编号的洞窟数量从492个增加到735个,同时,还在莫高窟北区挖出了回鹘文木活字、景教十字架、波斯银币等等,所作贡献为世界瞩目。
  樊锦诗曾说过那么一句话:“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保护它。”
  为了让敦煌“永生”、莫高窟“容颜永驻”,60岁时的樊锦诗提出要为每一个洞窟、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建立数字档案,用高清数字化内容向全球展示敦煌之美。经过不懈努力,2016年5月1日“数字敦煌”正式上线,这时的樊锦诗已经78岁了。
  全球网友只要点击鼠标,便能免费观览莫高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就像在石窟中游览一样,甚至比石窟中看到的更加清晰。
  2017年7月29日,“敦煌的女婿”彭金章先生去世,享年81岁。
  对于相伴一生的爱人,樊锦诗说道:“我们家先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好人,遇到这样的好人,是我一生的幸运。”
  他们俩曾经的誓言是:“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他们用爱和生命践行了这样一个神圣的誓言。
  借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一句台词:死亡不是真的逝去,遗忘才是永恒的消亡。所以彭先生肯定会永远活在樊锦诗的记忆中。
  她仍然继续着“敦煌梦”
  虽然彭金章先生离开了,但樊锦诗总觉得丈夫还在身边,带着丈夫的那份爱与支持的力量,樊锦诗继续着她的敦煌梦。
  半生黄沙为伴,深情守护敦煌,她对促进敦煌文物的保护事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认可。学术大师季羡林在极力称赞樊锦诗时,用到了一个词:功德无量。
  面对网络上对她“不离不弃坚守敦煌”一系列铺天盖地的报道,她在10月12日,国家文物局举办的“莫高精神”宣讲报告会上,面对600多位听众,主动打破光环,说道:“我不像很多报道中写到的那样厉害,我是服从国家分配去的敦煌,几次想离开都没有离成。”樊锦诗说完,台下听众都笑了,嘴上总说着要离开,却从未离开半步。
  对于名利得失,樊锦诗也早已看淡。“要计较得失,我早就离开敦煌了。”在现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总是抱怨获得的太少,但樊锦诗却看得开,“生不带来,死不带走”。
  樊锦诗到了60多岁才在上海借钱买了自己的第一套房,但她一直忙于莫高窟的工作,很少回上海,最后把房子給了自己的孩子。
  说起“吕志和奖”的奖金,她说:“我对这个钱没有别的盘算。我在想,怎么用这笔钱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能为这个世界的和谐与发展作贡献。”
  在她写给北大新生的信中,她提到“我几乎天天围着敦煌石窟转,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值得。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无怨无悔。”
  其实,樊锦诗的背后站着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人。他们把保护莫高窟当成了自己的青春,是他们的坚守和奉献,才将一座重焕光彩的艺术宝库呈现在我们面前。
  而对于我们每个普通人而言,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是这些专家的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好这些艺术瑰宝,让它们能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延续。
  责编:王晓静
其他文献
1.写自己真知道的事,不写自己不十分知道的事  一个学生不写学生的生活,而在报纸上找些婚姻法宣传资料去写,一定写不出什么名堂来。写东西非有生活不可。不管文字多么好,技巧多么高,也写不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是工人,就写工人的生活。  这样,写作范围不就太小了么?只要写得深刻,范围小点没有什么关系。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确能够写出许多不同的人物,好多不同的事情,可是咱们现在的目的是先写好一件事,还不能希望
期刊
庚子中秋节前,收到新书《银字水浒传:英雄谱里的历史擦痕》,这是我在中华书局聚珍文化出的第四本书。第一本《食货金瓶梅:晚明市井生活》是2016年3月出版的,当年9月又出了第二本《物欲红楼梦:清朝贵族生活》。转过年6月出了第三本《金粟儒林篇:从清代说部看士人生活》。而这本新书的出版,与前一本隔了三年。  从书名可以看出,这几个小册子都是谈小说名著的。以往人们谈小说,总脱不开一个套路:创作背景,作家生平
期刊
“我喜欢书,别管日子过得有多苦,只要有书读,能够给别人带来知识,就是一种幸福”,这是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张湾镇75岁的老人张传党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只上过几天学,却有一个藏书两万多册的家庭图书馆,并且,这个家庭图书馆已经免费开放了48年。  近日,记者走进张传党的家庭图书馆,看到附近的孩子都在这里看书。闲暇时,馆长张传党还会和孩子们一起认字。  张湾镇和平小学学生申耀说:“我非常喜欢看课外书,但是
期刊
人们常常把不主动努力,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称作“守株待兔”。  兔子是一种十分机灵的动物,人们很难偷偷接近它而不把它吓跑。为什么会发生撞到围猎人的腿上这样的事情呢?这要从兔子两只眼睛的位置和它的视野来分析。  兔子双眼视野大  人是少数能够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件物体的生物之一。人的双眼长在前面,左眼的视野跟右眼的视野差不多能迭在一起。兔子的双眼长在头的两侧,一边一只,且每一只眼睛
期刊
2021年2月9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龙泉村村委会,76岁老人罗有金匆匆踏进农家书屋,前来归还《唐诗宋词元曲》,又借了一本养生书籍。“过年期间,每天都有人值班,您随时来。”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说道。  一间“农家书屋”对乡村居民来说意味着什么?生活在山里的孩子,从这里得知了海洋的辽阔;围着锅台转的留守老人、妇女,在这里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宜昌市夷陵区,173个行政村24个社区,“农家书屋”实
期刊
2016年10月,中国文字博物馆发布了一则公告:破译出还没有解读过的甲骨文的,单字奖励10万元。这仿佛打开了所有人的财富大门:目前还有2000多个甲骨文未被破解,这可是2个亿啊!  但残酷的现实是:三年多来,直到2020年,只有一个人拿走了一个字的破译奖金。  那么,这个“一字万金”的字是个什么字呢?它又是怎样一步步被解读破译的呢?  01这个字竟然是——蠢  要想揭秘这个字,先得说说破译一个甲骨
期刊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诗人因其才华与人格流传后世,许多人把他们奉为偶像,成为其铁杆粉丝。殊不知偶像也有自己的偶像,甚至环环相扣,形成了诗人圈中单向的崇拜链。  01人人都爱苏轼,苏轼崇拜谁  苏轼在诗词文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均臻于一流,可谓全能型选手。同时,他为官造福百姓,为人旷达乐观,对美食制作还颇有心得,因此,他一直是人们争相崇拜和喜爱的对象,上至皇帝太后,下到平民百姓,坐拥粉丝无数。  其中,最“出
期刊
阅读让我思考许多奇怪的问题。  命运  我不断地试着离开,试着抛弃肉身的沉重,在我面临欲望的破产时,我想到了无数次面对的黎明和落日,和我无法逃脱的普遍命运。困惑与矛盾紧密联系,循环的感受一遍又一遍的疼痛,我站在巨大的空洞前,等着山谷之间空荡的回音,等着昏暗的天包裹着我,等着河边火堆燃起。  乡情  越是失语的时刻,越明白看到实物的真,语言文字的缥缈,远山近景,绿山包围着你,此起彼伏的山脉,像少女的
期刊
2014年,江西省博物馆的一场普通的书画展居然在网上引发了很大争议,主要矛盾点就是清代书法家苏廷玉的行书四平幅中居然出现了近现代才有的简体字。  这幅原藏于厦门博物馆的书法作品上的“乱”字是简体,而它的繁体字写法应该是“亂”。据此,很多网友认为:“简体字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清代作品里竟然有简体字,肯定假的。”  这种情况并非是个例,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中的“东”“马”等字均与现代使用的简体字无异。 
期刊
杜预,字元凯,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西安)人,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学家、律学家。一生战功赫赫,著书甚丰,颇受后人尊崇。杜预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文武全才,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供奉的人。  卷一敬强篇  世之强弱,天之常焉。强者为尊,不敬则殃,生之大道,乃自知也。君子不惧死,而畏无礼。小人可欺天,而避实祸。非敬,爱己矣。智不代力,贤者不显其智。弱须待时,明者毋掩其弱。  人世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