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要达到由教到不教的目的,就必须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善于学习。可以这样说,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但是学生成功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而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问与思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3-01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千百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记忆、理解的史实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历史很难学。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这里我想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家庭、社会、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历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初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皇上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
二 注重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加强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产生很多知识的轮廓,如果在学习中遇上了,相信学生一定有兴趣再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四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正确的评语或赞扬的言辞,都会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因而教师在上课前对哪个问题应提给哪一类学生应该相当明确,学习较差的学生答对较容易的问题,学习较好的学生答对较难的题都要给予相等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在这一课堂上都有成功的快乐感。
关键词:历史学科;学习方法;提问与思考;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6-0073-01
历史是一门古老而又有生命力的学科。“读史使人明智”。千百年来,人们都很重视历史对人的培养和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中学历史课本内容极其丰富,需要记忆、理解的史实太多,因此,学生往往感觉历史很难学。其实历史学习也有自身的规律,要学好初中历史就应该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在这里我想说,“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一种体会,那就是:求学时所学的书本知识有很多一辈子也用不上。所以,作为学生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门学科,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作为教育者家庭、社会、学校应该有正确的树人观念,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让学生真正的全面发展。只有在思想上想通了,我们再来谈如何学好历史,才有其意义。
一 努力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2.要正确理解和运用各种历史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借助诗歌,借助一些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故事能引人入胜,所以穿插故事就显得很有必要。当讲到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时,我提到了清朝有个官员叫曾国藩,当他初与太平天国的军队作战时屡战屡败,但如果这样上报朝廷,皇上会降罪的。于是,他的部下建议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更能表现出自己虽败,但斗志尚存的决心,结果得到了朝廷的嘉奖。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气氛。当讲到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时,我就提到《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这样,学生便轻松地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方针。还有象澳门回归可以唱《七子之歌》,发展大生产运动可以唱《南泥湾》等。
二 注重提问与思考
授课中,我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作答,使他们时时参与课堂活动,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及时予以肯定,一方面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有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回答或进行讨论,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一方面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 加强讲授与巩固
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课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预习任务,即“启下”。巩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对知识的积累,课堂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我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积累,既可巩固已学的知识还可以产生很多知识的轮廓,如果在学习中遇上了,相信学生一定有兴趣再深入的了解,这对他们的学习是有帮助的。
四 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正确的评语或赞扬的言辞,都会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因而教师在上课前对哪个问题应提给哪一类学生应该相当明确,学习较差的学生答对较容易的问题,学习较好的学生答对较难的题都要给予相等的表扬,让所有的学生在这一课堂上都有成功的快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