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怪杰 浮沉跌宕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_joh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沃尔特·雷利生于1552年。父亲是英格兰西部德文郡的一个富裕乡绅,曾经结过三次婚。雷利于是有好几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他于17岁参加法国的宗教战争,在胡格诺派的军队中服役。20岁开始先后就学于牛津大学奥里尔学院和伦敦中殿律师学院。再以后,随哥哥参加当时社会上方兴未艾的航海探险,但因暴雨和沙暴而中止。他转而自行招募了100名步兵,去爱尔兰镇压芒斯特省一次反英叛乱。他好勇斗狠,在28岁那年由于决斗,两次入狱。
  雷利还有当海盗的经历。所不尽相同的是,雷利外貌俊朗,风度翩翩,衣着光鲜华丽,耳朵上戴着珍珠,两撇八字胡经过精心染整,活脱脱一个纨绔子弟的模样,可是,他又满腹经纶,谈吐不凡,有一股浓浓的书卷气,这种花花公子的派头、儒雅文人的浪漫气质与海盗式冒险家风格,如此不可思议地融汇于一身,这自然使雷利具有一种特殊的个人魅力。
  雷利与女王伊丽莎白首次见面,具有某种传奇的色彩,长期以来一直在英国民间为人津津乐道。据称他们在伦敦街头偶遇,恰巧身前有一块泥泞的湿地,雷利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猩红色斗篷铺在上面,让女王如踏在地毯上走过去。女王对眼前这位英俊不凡、举止优雅、衣饰讲究的年青人顿生好感。而当女王向侍者仔细打听了这个年轻人的情况后,更是怦然心动。当然,也有另一种版本:雷利与女王见面,是因为雷利坦率批评英国对爱尔兰的政策,引起女王的注意,因此召见他。当时女王48岁,雷利29岁。不久,雷利就应召入宫,被封为爵士,授予种种特权,又成为女王侍卫长,可谓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也许应该说,女王赏识雷利,更大程度上是因为雷利有关治国理念和冒险犯难的精神,适应了女王的政治需要。伊丽莎白一世怀有远大抱负,决心与西班牙一决雌雄,夺取海上霸权,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借此振兴英国。而雷利明确提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的财富,最终也就控制了世界本身。”这种精辟独到的战略思想正与女王的治国理念一拍即合。
  为了在海外建立英国殖民地以及寻找金矿,雷利于1584年至1617年, 曾不少于七次漂洋过海,远赴美洲。极富冒险犯难精神的雷利,乘恶风,踏险浪,吃尽千辛万苦,曾抵达今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为了纪念这个探险家,该州首府便叫Raleigh;还到了今弗吉尼亚州,而“弗吉尼亚”名字正是雷利当年确定的,它含有“处女”virgin之意, 象征“童贞女王”,以博取女王的欢心。雷利还曾到达中南美洲的特立尼达、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等地。可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未能建立任何永久性“基地”,也没有找到金矿。不过,雷利第一次赴北美洲探险,即带回英国和欧洲人都从未见过的很有价值的烟草、马铃薯。更重要的是,雷利的探险,包括当时其他人的探险,为英国以后走向海洋,进行海外扩张积累了经验。就在雷利去世后第二年,即1620年,英国的“五月花号”移民船到达美国,为英国推行海外殖民政策,揭开了新的篇章。
  
  雷利作为一个探险家和冒险家,还善于舞文弄墨,特别是写诗。应该说,他是个很不错的宫廷抒情诗人。他留下的遗著中有560行诗。他的诗作主要以人生和爱情为主题,而其中有些爱情诗是写给女王伊丽莎白的。
  雷利比较有名的诗作《人生是什么》: “人生是什么?是激情的戏剧/欢乐是穿插其间的乐曲”,“上天是观众,眼光犀利又严格/总是能看出谁的表演出差错”,“我们就这样边演戏边走向安息/只是死得很认真,这决非儿戏。”此诗以幽默笔法表达对生命本真和时光短暂的慨叹。
  雷利有关爱情的佳作之一是《爱情是什么》: “告诉我,爱情是什么/是清泉,是小溪/那儿有幸福的泪花/也有悔恨的泪水/是那悠扬的钟声/有一天,它终会把你我/送上天堂,或送进地狱/朋友,这,就是爱情/告诉我,爱情究竟是什么/是阳光混杂着雨水/是牙疼拌和着美味/是游戏彼此胜负难分/是少女外在的娇羞,内心的愿意/朋友,这,就是爱情。”此诗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生动的比喻、晓畅的语言描写爱情,给人印象深刻。《沉默的恋人》是另一佳作,作者以此题目写了两首,第一首据说是给女王的: “激情好比滔滔水流/ 浅处潺潺,深处无声/如果将爱恋张口吐露/便知心底并无深情……”雷利还写过直接赞美伊丽莎白的诗: “她的面庞/如此白皙/瞬间攫住/我的目光//她的言语/如此甜蜜/久久留驻/我的耳际//她的智慧/如此敏锐/一再撞击/我的胸膛”,“我的目光/端详着/她的面庞/魅力超常//我的耳际/知之甚详/她的言语/教诲有方//我的胸膛/担心害怕/她的智慧/信之永昌。”这些诗明显表达雷利对女王的爱慕与赞美,写得情真意切而简洁明快。据英美研究伊丽莎白一世的专家认为,女王“喜欢被赞美”,甚至于已到老年,她仍旧“要求”以至“鼓励”那些宠臣,“对她投注以调情式的注意力,并以献殷勤的话语或行为来加以表现。”雷利的好朋友埃德蒙·斯宾塞,作为英国16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长诗《仙后》闻名于世,有意思的是,此作也是献给伊丽莎白女王的。伊丽莎白时代,整个英国普遍崇尚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女王本人也写诗,她的《当年我也年轻美丽》等,流传至今。
  
  无疑,风采冠群、才华洋溢的雷利让女王深深迷恋。雷利又非常善于表现自己,得心应手地博取女王的欢心。他从美洲带回来两个土著人和许多精彩的见闻,让女王无比着迷。他在女王面前演示吸烟,喷云吐雾,甚至借助天平显示香烟烟雾的重量,让女王目瞪口呆。他不仅会吟诗作文,还具有当时王室任何成功的朝臣必须具备的惊人才华:能唱歌、跳舞、弹奏乐器、打网球、打猎、骑马比枪,能讲一些外语,等等,而且“要能举重若轻,毫不做作地表现出所有的才艺才行”。这些,雷利都在行。正如美国一位对英国历史颇有研究的作家凯瑟琳·布什所说:伊丽莎白“敬重雷利广博的历练和对各种事物的好奇心”,“他分享了女王对知识的渴求”,女王“透过雷利满足了冒险犯难的心理需求”。
  这样,雷利大受重用以及从女王那里得到种种特权和优厚待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雷利被封为爵士,成为女王的侍卫长,还被任命为海军中将、锡矿局局长、康沃尔郡郡长等。女王把爱尔兰的4万英亩土地赐给雷利,让他用来种植马铃薯。在英格兰和爱尔兰,雷利还获得多处房产。当时,女王将一些日用品专卖权赏赐给王公大臣,雷利在伦敦便获得酒业执照和各色绒面呢出口的垄断权,甚至还获得扑克牌的专卖权。
  雷利和女王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人经常一同骑马游乐,他们在一起有时亲昵得相互打情骂俏;雷利带到英国的烟草让女王着迷,女王当着雷利也喷云吐雾起来 ;女王有时一边咬着马铃薯,一边对雷利做出鬼脸;雷列每次远行探险出发之前,女王都要饯行,女王甚至流露出舍不得雷利远行的样子,表示“这里需要你” …… 难怪人们带有几分嘲讽地说雷利成为当时“最完美的贵族”。
  可是,好景不长,正如雷利的诗中所说“人生如戏”。雷利作为伊丽莎白的宠臣大约十年时间,即从他30岁至40岁的这一阶段。女王奉行的是独身主义,她私下曾表示过“厌恶”结婚,她冠冕堂皇地说自己嫁给了英格兰,其实自有其苦衷:她担心稍不小心就陷入一场政治婚姻,这将影响其权力掌控,而且无从获得个人幸福;再就是其父亲亨利八世杀害其母,给她留下永远的伤痛。当然也有人说她出于生理原因,这就无从查考了。更有一种说法:她之所以保持单身,是因为她“可以纵情享受在那些神秘恋情中”。这恐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事实也是这样,伊丽莎白一生中有许多宠臣或者说情人,各个时期各有不同,最有影响的是莱斯特、罗伯特·达德利、“跳舞大臣”克里斯托福·哈顿,再就是雷利,之后便是取雷利而代之的埃塞克斯伯爵了。埃塞克斯比雷利小14岁,正当年少,充满青春活力,也是一表人材,风流倜傥,他又是女王老情人莱斯特的养子,女王很快就迷恋上这个潇洒精明的美少年了。雷利不得不心灰意冷地靠边站了。
  事情还不仅如此。那年,雷利瞒着女王,与她身边的一位美貌的侍女结了婚,而且侍女很快怀了孕,这在女王看来,显然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当时所有侍女的婚事一律要经女王批准。女王在大庭广众之下,照着这位少妇的脸恶狠狠地抽了一巴掌,然后把这对夫妇送进伦敦塔幽禁起来。雷利悄悄地写诗说女王绝情。其实,女王并非完全如此,她还念其旧情,没几个月便放了他们。雷利炙手可热的岁月如水东逝了。在1596年6月英国对西班牙的征战中,雷利的情敌——埃塞克斯伯爵,竟然与海军大臣霍华德一起作为英军统帅,而雷利仅在他们手下担任一名指挥官而己。不过,后来令雷利或许有几分快慰的是,埃塞克斯侍宠而骄,如脱缰的野马,个人野心膨胀,最后发动叛乱,随即被捕,并定为叛国罪被斩首,年仅34岁。
  那么,雷利最后的下场如何呢?同样很不妙。就在埃塞克斯死后第二年,即1603年,女王撒手尘寰,詹姆斯一世继位,此人即被伊丽莎白处死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之子。英国内外政策马上出现大的反复,比如与西班牙和好,在全国禁烟。雷利被政敌指控欲推翻国王而判处极刑,后缓刑,被监禁在伦敦塔长达十三年,他是关押在这里时间最长的囚犯。
  当年,获罪关押在伦敦塔的人,其中有的身份极为特殊,社会影响大,王室给予“照顾”,所居之处十分讲究,条件颇佳,雷利便是这样。笔者多次参观伦敦塔,参观过雷利在“血腥塔”里的住处:共有两层,上层是舒适的卧室,下层是雅致的书斋与会客室,地铺精美花砖,各种陈设古色古香。雷利与家人同住。他可以在塔前的花园种植烟草,还把一个鸡舍改为化学实验室。不仅如此,他还潜心著述,完成《世界史》,此书从创世纪写到公元前2世纪,也算一部奇书吧!1616年,雷利以再次去圭亚那寻找金矿为条件,获得假释。可是,他含辛茹苦到那里却一无所获,而且他的下属竟触犯西班牙人的利益——烧毁了一处居民点。国王勃然大怒,决定根据原判,将雷利处死。这是1618年的事。幽默的雷利面对刽子手的斧钺,开了最后一个玩笑:“这副药的药力太猛,不过倒是包治百病。”雷利时年66岁。他的遗体被保存三十九年后,安葬在伦敦的圣·玛格丽特教堂的墓地。!
  
其他文献
美剧《情妇》(Mistresses)于2013年6月由美国ABC公司推出。作为一部新剧,它所引起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在短时间内迅速飙升。单单是剧名就能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男人们对这个称谓有着一种潜意识的“期待视野”,更多的是期待一种活色生香的视觉体验;而女人们或许对其背后所隐藏的故事更感兴趣。在优酷网的剧情介绍中对这部剧是这样描述的:该剧讲述了四个女人的秘密恋情及“自我发现之旅”。她们随时都要面对丑闻
(一)    2005年万圣节前的一天早上,在美国西部一处偏远农庄内,51岁的布莱恩探长正带着数名警员勘查案发现场。就在一个小时前,这里刚刚发生了一桩命案。  据报案人斯帕克斯夫妇讲,农庄主是一位老人。老人一辈子没有结婚,晚年独自生活。三个月前,年近古稀的老人决定将农庄出售,重置一个适宜养老的安乐窝。于是,斯帕克斯夫妇花费巨资将整座农庄买了下来。  案发那天早上,斯帕克斯夫妇和13岁的独生女莎莉,
“我很欣慰能将自己的骨髓和肾脏捐献给一个陌生人。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朗达与我已成了莫逆之交,而我那时给予她的帮助则令我自己也难以想象。”本文作者,美国的一位平凡女性,埃丽·伯特兰迪首次向媒体袒露了自己当年的心境。    成为骨髓捐献者    我在厨房中将1994年的新日历展开,感到自己的生活终于重新走上了正轨。在此之前,我经历了一场艰难而颇长的离婚过程。现在,我和三个儿子都适应了我作为单身母亲的家
格蕾丝·狄凡,去世前是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但这并不是传记作者要强调的传主的主要身份。作者无意于将传主突显为英雄或者行业名人,而重在讲述格蕾丝·狄凡因为对中国丈夫温婉绵长的爱而留居中国40年的故事。这位中国丈夫就是我国著名的给水排水工程师刘茀祺(1902-1955)先生。刘茀祺192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尔后深造于美国康奈尔大学。1928-1932年,刘茀祺在美国纽约的著名洪水控制及水过滤专家
亚历山德拉(1844-1925)是英王爱德华七世的王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九世的长女,1863年3月10日在温莎的圣乔治教堂与当时还是威尔士亲王的爱德华结婚。由于她非常美丽而且仪态万方,所以立即赢得了英国公众的热爱。她生有六个子女:艾伯特·维克托、乔治(后为英王乔治五世)、路易斯、莫德(后为挪威女王)、多利亚和约翰。她于1867年患重病后,成了跛足,又患有遗传性耳聋。作为王后,她把大部分收入和时间
少年时代的一个轻率的行为导致了对一段师生关系的伤害。一个简单的“我很抱歉”的表达,能够获得谅解吗?  启发  当他还只有12岁时,这个大男孩做了一件多年后才意识到可能伤害了自己七年级任课老师的事情。那件事算不上很严重——而他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男孩儿长大了,变得明智了,他期望找到当年的任课老师,向老师道个歉。可是这位教师似乎在人间消失了。在过去了数十年后,这位当年的少年,现在
巴西教育部近日公布的“2008年度大学质量调查”结果显示,巴西全国2001所大学中有588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出现下滑,比上次调查时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的454所大学增长了约三成,受此影响的大学生多达74万。  巴西大学质量调查每年进行一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是学生的履修课目状况、教师的师资、授课内容、教学设备等,并以此进行综合性评价。评价指数以500分为满分,根据得分多少由高到低,评价分为“五”到“一”5个
如果一个普通的公民不能接近法律,那么一个高度发达的法律体系又有什么用呢?  ——【英】戴凯恩  1999年夏,英国议会大厦里所有议员都在聆听一份法案,法案的报告人是时任英国上议院(贵族院)议长、司法大臣尔文拉格大法官,该法案被称为《接近正义法》。乍听来,大家对这份法案的内容不会有清晰的了解,但是该法案的内容却是被英国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的一项司法制度——法律援助制度。  法律援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
编译\陆家齐 苏音    拉斐尔是公认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坛“三杰”之一(另外“两杰”是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虽然他去世时年仅37岁,从事绘画也只不过短短15年左右的时间,但他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画作,特别是他的圣母像,可以说是无人能出其右。他所塑造的圣母形象,圣洁、温柔,让人感到她既是天上的神,也是人间的慈母。然而他创作的圣母像,特别是西斯廷圣母的灵感,却来自他的情侣唐纳·韦拉塔。 
莎拉·伍德拉夫、苏菲、弗朗西斯卡——这是梅丽尔电影创作中最好的三个角色。即使她只出演了其中之一,也足以使她在电影史上留下光辉的姓名,并登上创作金字塔的巅峰。  ——[俄罗斯]г.克拉斯诺娃    莎拉    大西洋上空阴云密布、狂风肆虐,汹涌的巨浪撞击着堤岸,散化作无数晶莹的水花,如雨珠般洒落下来。防波堤的尽头,一名女子迎风而立。黑色的斗篷随风摇曳、舒展飞卷。她一动不动、默默地凝视远方,无视咆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