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自然地理环境、竹类分布特征以及植被中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的比较,分析了现今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分布区域与原有大熊猫分布的峨眉山以及大熊猫早已绝迹的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的差异.结果表明:峨眉山属于大熊猫分布区域,而神农架的地理经度超出了大熊猫分布区域,其它环境因子与野生大熊猫分布地区无显著性差异(p>0.05);竹子种类也分布有大熊猫喜食的中小径竹;同时植物区系的属分布区类型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格局极为相似.因此,造成大熊猫现在在峨眉山和神农架地
其他文献
本文对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邓生保护站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通过计算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经典指数对拐棍竹(Fargesia robusta)无性系种群在不同取样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聚集强度进行了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计算了不同龄级分株与其他
青藏高原东缘拥有大量的湿地,是我国重要河流的发源地.这一地区湿地的变化会影响我国内陆地区的生态环境.研究地点选取青藏高原东缘的3处典型湿地:若尔盖高原湿地,九寨沟温地
本文通过记录长角豆育苗试验过程,总结出长角豆育苗采用沸水浸种——湿沙催芽的种子处理方法发芽效果较好;育苗容器宜采用深度大于25 cm的;长角豆幼苗具有比本地树种较优良的
通过对遂宁地区香椿(Toona sinensis Roem)人工林标准地的调查,分析各标准地优势木平均树高与立地条件(土壤质地、地下水位、排水状况、夹层、pH值、土壤母质、紧实度等因子)之间
采用定点定株连续观测的方法,对引种栽培的竹叶花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观测,初步掌握其生长发育规律,为生产技术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退耕还林工程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种趋势性需要。已有的效益评价体系主要反映在生态效益、费用成本和产出收益等方面。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尚缺乏规范的评价体系。通过对
自2011年至2013年间,普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思茅松嫁接方面的试验,共嫁接思茅松20 000株,积累了一定经验.本文从思茅松嫁接技术及嫁接苗培育管理两个方面对其
以引入嘉陵江流域8个杨树无性系品种为研究对象,在四川南充市林科所苗圃进行苗期试验,测定1a生苗期苗高、地径等两个生长性状和叶片长、宽等4个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对引进的5个品种的岩垂草和本地品种过江藤从物候期、覆盖面积及生物量进行了生长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5个品种岩垂草的覆盖面积与生物量均极显著大于本地品种过江藤。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