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精神塑造的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设计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ao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内在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而培育城市精神,必须从市民入手,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载体,努力实践城市精神。文章以郑州市为例,基于其“博大、开放、创新、和谐”的城市精神,以城市步道无障碍设计作为切入点,在分析其无障碍化步道设计现状的基础上,与国内外部分城市的无障碍设计进行对比,探索了郑州市无障碍步道设计的优化路径,以期从无障碍化水平提升的角度提出弘扬城市精神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城市精神;无障碍化;步道设计;郑州市
  “无障碍化设计”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面对战争遗留下来的伤残者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生存问题,西方国家提出“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于是西方建筑学界在住宅的新建和改造层面开始探索实施无障碍化。但直到1974年,“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才得以真正确立,并明确指出无障碍建设的目标是使残疾人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并享有平等地位。[1]
  本文所指“无障碍化步道设计”,主要是强调在交通与城市建设尺度下,残障人士及老龄人口使用较多的步道部分,包括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出入口、低位服务设施、无障碍标识系统、信息提示这六种要素。
  一、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建设现状
  郑州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日趋完善,但在安全性、连续性、可达性、便捷性四个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经调研和对相关机构的走访后,笔者总结目前郑州市在无障碍步道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步道被占用现象较为突出
  通过调查了解,无障碍人士及老龄人口的出行范围有限,在城市道路红线内,步道是残障人士和老年人使用最多的部分。其希望能够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获取日常生活需求的各类服务。但目前步道被共享单车、电动车、机动车、物流快递车停放占用的现象较为突出(图1)。
  (二)无障碍化步道设计缺乏连续性设计
  无障碍化步道设计应充分考虑残障人士及老龄人口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视觉残障人士以及需借助轮椅出行的人来说,步道设计的连续性极为重要。但从目前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建设来看,一方面盲道设计存在无故间断,并且未设置相应提示的现象;另一方面,路口的缘石坡道出现未设置(图2)或设置坡度不合理、坡口与车行道之间高差较大、坡面设有格挡桩等问题。
  (三)无障碍化步道设计缺乏系统化考虑
  无障碍步道设计虽然强调的是道路红线范围内的人行道部分,但无障碍化设计本身应以人的出行线路为基本出发点,并通过设计便利其出行,因此,在步道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强化步道与其他设施间的连接性。调查发现,残障人士和老年人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菜市场、社区医院、超市、公交站、周边公园等设施。但这些区域的建设属个人行为,现行规范与标准均未对其提出具体的建设要求,故此类设施周边往往缺少相应设施。
  (四)部分无障碍化步道设计不符合规范指标要求
  根据走访了解到,目前郑州市的无障碍化环境设计主要依据全国《无障碍设计规范》要求实施,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无障碍化步道建设仍存在着提示盲道与行进盲道铺设不符合规范要求,以及设置无障碍坡道但坡度过大不利于通行等问题。
  二、国内外无障碍化步道建设经验
  (一)新加坡无障碍步道设计
  新加坡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城市在规划的过程中倡导人流引入建筑内部,故新加坡盲道仅在主要道路交叉口、道路沿线车行出入口设置提示(图3)。同时在道口行人过街处,设置盲道防撞柱。考虑到残障人士行动速度较慢,特在人行横道口装有过街延时按钮(图4),保障其能顺利通过人行横道。公共交通遵循连续性原则:一是公交站台采用无高差缘石坡道,结合无障碍公交车保障残障人士的出行。二是交通枢纽出入口及进出闸机、换乘通道等均设有连续的盲道通向无障碍专用车厢。[2]
  (二)德国无障碍步道设计
  德国的无障碍化建设水平国际领先,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真正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德国无障碍建设除了立法完善外,DIN 标准[3]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从无障碍设计初期的规范指导到后期的考察检验,严格规定其流程与规范。DIN即德国标准化协会,是德国最为重要的国家标准组织。
  以埃斯林根人行桥[4]为例,该人行天桥充分考虑了不同人群的过街需求,桥头设有坡道和电梯,方便行人、骑车人和残障人士通过。无障碍电梯独立于桥梁本身,入口前有醒目的无障碍标识,电梯配置有语音提示,轿厢内设置低位选层按钮,四面壁同坡道栏杆设置安全扶手,供乘轮椅者使用。
  (三)北京市无障碍步道设计
  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较日本和新加坡略有不足,但是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均颁布有关于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法规条例,相关无障碍设施相对完善。特别是北京,我国首都城市是多条政策的试点地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完善程度居于全国首列[5]。
  北京市盲道在各级城市道路上均有设置,且盲道旁有醒目的无障碍标识(图5),方便残障人士使用的同时避免被非机动车等占用。人行过街语音提示为视觉障碍者提供出行信息。人行天桥等立体交通配置无障碍坡道,供残障人士、老年人、提重物者等使用(图6)。投入使用无障碍公交及公共建筑出入口设置无障碍坡道,保障无障碍体系的连续性。
  三、郑州市无障碍化步道设计优化对策
  现行的《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城市道路的缘石坡道、盲道、人行天桥等无障碍设施均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城市不同位置有其特定功能,故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这些问题既有共性又有差别,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位置的特点,提出以下改善策略:
  (一)构建连续的无障碍化步道系统
  郑州市步道无障碍设计的现状,最主要的问题是步道缺乏连续性,无法从实际的需求入手,保障残障人士及部分老龄人群的“一次完整的”出行需求。因此,在宏观层面上,我们需要在设计的角度上强调其连续性、系统化的要求,关注各环节的衔接点,强化公交站点、道路交叉口、临界界面等细节的无障碍设计,同时将立体交通纳入步道系统设计内,强化以地铁出入口为主要切入点的地下通道无障碍化设计,以满足无障碍人群连续性的出行需求。
  (二)强化社区层面的无障碍化建设
  对城市进行无障碍化设计应该从使用人群的需求入手,考虑到其出行范围有限的原因,我们在开展建设的时候应该强化社区的作用,在宏观层面把握连续性,在中观层面强化社区范围无障碍设计。结合当前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强化社区范围内从居住单元到社区服务中心的路径设计,修补当前无障碍化设计只落实在道路总体规划层面的问题,提出支路等级的无障碍化设计需求。
  (三)優化无障碍步道设计细节
  在微观层面,应做到精细化设计。适当增加语音过街提示及盲文站牌,增加及改善无障碍标识。要明确无障碍标识是为所有人群而非仅仅是出行障碍人群使用的这一内涵。这一细节的优化,就是对城市精神反馈的重要一点。可以说以通用性为城市无障碍设计标准已经成为共识,适当地增加功能多样、构思巧妙、体贴入微的城市家具能够更好地使人们获得生活便利,体会城市精神。
  参考文献:
  [1]杜长梅.城市公园无障碍系统规划设计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2]白亮盛,张晓,李朝阳,等.无障碍出行新加坡[J].中国公路,2016(20):58-61.
  [3]韩颖.博物馆建筑室内环境的无障碍流线研究[D].东南大学,2016.
  [4]于沁然.德国公共建筑无障碍体系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2.
  [5]邹双招,谭炜,陈建斌,等.国内外城市人行过街无障碍设施建设状况与发展趋势[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5):47-51,59,8.
  作者单位: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不断提高。为此,各医院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护理服务,以求提高服务质量,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市场。我院
企业行政办公人员应积极提升思想修养,为提高行政办公工作质量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企业要做好行政办公人员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做到"五个强化",即强化学习意识,提升业务能力
旅游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相应地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为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旅游业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需要限定在门槛水平之内,在此约束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各大企业的发展都迈向了新的台阶,但是现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在如今严峻的环境中站稳脚跟,必须要做好每一项工作,尤其是要重视工商管理的发展。
毛泽东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且善于使用合适的方法及技巧获取最佳的效果。在长期革命工作中,毛泽东积累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其中,叙事即讲故事的方式,是其
为使"三权分置"政策得到充分落实,准确把握三权之一的农地经营权权利属性至关重要。在分析土地经营权的内涵、功能的基础上,对农地经营权的权利属性进行界定,在利益衡量的基础
长篇小说《牛天赐传》在老舍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其创作风格日趋成熟的标志。小说以敏锐的洞察力对旧中国市民阶层苟且、软弱、敷衍、调和的市民性格和独特的市民文
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厌氧菌分布及药敏分析,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2013年7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术后感染患者370例,
乡村振兴战略带来学界对于乡村政治、经济、环境和人文各方面的关注,总体上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乡村的特征定位进行分析的研究尚且不足。文章从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中选取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