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的发现率逐渐增高,对其是否需要外科干预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仍有不同意见.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以及球囊、支架等血管再塑形材料的发展,为UIA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对60例UIA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机 构】
:
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08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外科,2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未破裂颅内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的发现率逐渐增高,对其是否需要外科干预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仍有不同意见.随着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的进步以及球囊、支架等血管再塑形材料的发展,为UIA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对60例UIA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患者女,16岁.以"身高发育迟缓4年"为主诉入院.身材矮小、肥胖、继发性闭经(12岁月经初潮,闭经1年).其家族成员身高均>155cm.查体:身高140 cm,体质量60kg,BMI指数30.61.内分泌检查示:FT3 0.37 pmol/L(1.50 ~4.10 pmol/L),FT41.65 pmol/L(8.30~29.60 pmol/L),TSH>150 mU/L (20~100 mU/L
基底动脉分叉部是神经外科挑战性很大的手术区域之一,其解剖位置深在,周围结构重要、复杂,手术难度大.特别是由于不同视角的变化,解剖结构显露千差万别.熟练的手术操作技巧,对手术区域解剖结构的熟悉,以及对手术入路显露范围的充分了解是手术成功的前提[1].我们利用尸头标本模拟临床手术入路对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周围结构进行观察,对各手术间隙的显露范围进行测量,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的依据。
目的 探讨ADAM10基因mRNA及蛋白在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 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7月共计43例脑胶质瘤患者标本,低级别胶质瘤22例,高级别胶质瘤21例,取脑膜瘤5例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RT-PCR、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方法检测ADAM10基因及蛋白的表达,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细胞形态学观察.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平均灰度值结果如下:阴性对照组为4.8,低级别组为22.1,高
目的 探讨晚期腰骶部巨大脊髓脊膜膨出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及其疗效.方法 2004年4月至2009年8月间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共治疗17例晚期腰骶部巨大脊髓脊膜膨出患者,平均病程21.5年,膨出囊平均大小20.6 cm×22.4 cm×19.3 cm.均在显微镜下切除囊肿、解剖与囊壁粘连的神经组织并还纳入椎管、强化修补硬膜囊、局部软组织及椎板缺损,并行皮肤成形术,7例患者同时行脊髓栓系松解、终丝切
目的 探讨超高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内外科连续性入院的原发性脑出血患者.收集人口学特征、血管危险因素、入院时血压、GCS、治疗和影像学资料.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超高龄组(≥80岁)和非超高龄组(对照组).随访患者脑出血后1、3、6个月的死亡和残疾.结果 共纳入909例,其中超高龄组60例.超高龄组患者入院舒张压明显低于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颗粒的内皮和纤维母细胞,其发生率约占颅内原发肿瘤14% ~ 20%[1],大多数脑膜瘤为良性(WHO Ⅰ级),约占90%,非典型性(WHOⅡ级)约占4.7% ~7.2%,而恶性脑膜瘤(WHOⅢ级)少见,仅占1%~3%[2].乳头状脑膜瘤(papillary meningioma,PM)属恶性脑膜瘤,极为少见,现将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手术治疗的3例PM并结合文献的16
目的 探讨颅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5年4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6例经病理证实的颅骨巨细胞瘤,并结合文献对本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蝶骨8例、颞骨7例、枕骨1例.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脑神经受累症状等.全切除6例,未全切除10例.共随访到14例,平均随访30.75个月,其中1例因肿瘤复发而死亡;3例肿瘤复发,10例无明显复发.结论 颅骨巨
目的 探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G蛋白信号调节因子5(RGS5)表达变化与迟发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IND)之间的关系.方法 Sprague-Dawley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SAH组(A组,42只)、生理盐水组(B组,42只)和健康对照组(C组,6).A组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SAH模型,B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A、B组分别在二次注血(或生理盐水)后1、3、5、7、9、11、
Wang等[1]于2003年运用PCR技术侦测鼠胚胎干细胞cDNA库,报道了一种包含自然杀伤基因家族同源结构域的基因(early embryo specific NK,ENK).指出这种基因在胚胎干细胞中特异表达,但功能不明.随后,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复制并重命名该基因为Nanog,并分析其作为转录因子,可独立于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factor,LIF),维持鼠胚胎
脑动静脉畸形(AVM)血管内栓塞术后继发颅内出血因其病死率、致残率高而被认为是脑AVM栓塞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8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继发颅内出血的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应的处理措施,为今后预防栓塞术后颅内出血的发生提供经验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