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洞庭湖作为洞庭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拥有自然资源、人文环境、辽阔水域等风景资源优势,对绘画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影响。这篇文章先是简要叙述南洞庭湖风景资源,随后具体探究南洞庭湖景观变化多样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南洞庭湖优美风景与地理位置优势并存促进绘画艺术的创作等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绘画艺术
近些年来绘画写生创作在绘画领域掀起新潮流,因此如何将南洞庭湖的风景资源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就变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以多样性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的简要介绍为写作切入点,随后具体探究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简析
第一,多样性的植物资源。总体来讲,南洞庭湖处于热带与北温带的过渡地域,其不仅具备充足的光照还拥有丰富的水源,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生长与繁殖,且随着水陆的变迁南洞庭湖逐渐呈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根据数据资料的统计显示,南洞庭湖地区一共有900多种植物种类,其中可供给药用的植物有46种之多,是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风景资源之一。第二,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南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性湿地资源之一,其中主要有174种鸟类、120种鱼以及15种哺乳动物,其亚热带物种资源较为丰富。第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洞庭湖位于长江文明的中心地区,在10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性,可以为绘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1]。
二、探究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从南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洞庭湖主要位于洞庭湖的西南部地区,其不仅具有具有辽阔的水域资源还以其独有的生态环境特征形成了兼具水景与风景的景观资源,在无形之中推动了绘画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第一,南洞庭湖优美风景与地理位置优势并存促进绘画艺术的创作。总体来讲,南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地势最为平坦的区域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视野开阔,适合绘画写生;南洞庭湖的河流走向纵横交错包含众多的湖岛和湖州,其中湖泊与山脉之间交相辉映,每当秋季来临会有大量的海鸥白鹭在上飞翔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南洞庭湖地区将湖泊、丘陵、平原进行融合其不仅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宽阔的视野,还可以让绘画创作者从不同的层次感受南洞庭湖景观的优美[2]。
第二,南洞庭湖景观变化多样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南洞庭湖的水域起自白沙长河其融合了长江和其他湖泊的众多河流,不仅水域面积异常宽阔,还以其独有的淡水湖泊构成了壮观的风景资源。与此同时,南洞庭湖在不同的季节其水位变化较为明显,潮涨潮落形成了独有的风景资源。例如:夏季的南洞庭湖会使湖水的颜色与天空的颜色相互辉映;冬季的南洞庭湖会呈现沙滩、芦苇沼泽、苔草沼泽等景象,为绘画创作者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风景资源与创作灵感[3]。
第三, 南洞庭湖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基础资源。与绘画创作地区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给绘画创作者提供亲切的自然感知与认知,也会使作者惊讶于南洞庭湖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始建于乾隆时期的镇江塔矗立于南洞庭湖上,与整体南洞庭湖相互依偎十分壮观;处于南洞庭湖南面的大面积绿洲,其洲上长有大量的杨柳在春季涨潮时期,会形成春柳迎风拂面的壮美景观,将南洞庭湖的风景资源与民俗景观相融合可以充分激发画家的创作积极性[4]。
第四,南洞庭湖的写生基础有利于长期居住。近些年来随着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强,已经有一些群体开始自发的进行南洞庭湖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此促进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绘画创作的发展。例如:有关民间企业部门在南洞庭湖地区建立“美术馆”,其不仅在美术馆内部收藏众多的画家名作,还邀请知名作家来到南洞庭湖进行风景资源考察与绘画创作,逐步提升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的知名度[5]。
近些年来,喜爱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并将其与绘画创作相融合的作者越来越多,其由于自身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力会逐渐带动其他画家及其学生来到南洞庭湖进行绘画创作,也会逐步带动南洞庭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南洞庭湖风景资源来进行绘画创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绘画领域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南洞庭湖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达到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袁文芳.《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湖湘系列水彩画创作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彭蕾,陈黎明.桂北区域文化建设中油画本土化艺术研究[J].美术界,2017(9):73.
[3]陆丽娟,陆俞志.乡土情怀——泛漓江流域艺术创作群落研究[J].美術观察,2016(1):105-110.
[4]刘新宇.当代油画风景中的人文情怀与地域差异[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陈丹萍.色调在水彩风景画中的表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基金课题:
南洞庭风景绘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以沅江为例 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部分成果 课题编号:2015YS03
作者简介:
刘高瞻 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 副教授 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关键词: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绘画艺术
近些年来绘画写生创作在绘画领域掀起新潮流,因此如何将南洞庭湖的风景资源与绘画艺术相融合就变得尤为重要。这篇文章以多样性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等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的简要介绍为写作切入点,随后具体探究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简析
第一,多样性的植物资源。总体来讲,南洞庭湖处于热带与北温带的过渡地域,其不仅具备充足的光照还拥有丰富的水源,有利于植物资源的生长与繁殖,且随着水陆的变迁南洞庭湖逐渐呈现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根据数据资料的统计显示,南洞庭湖地区一共有900多种植物种类,其中可供给药用的植物有46种之多,是最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风景资源之一。第二,动物资源的丰富性。南洞庭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性湿地资源之一,其中主要有174种鸟类、120种鱼以及15种哺乳动物,其亚热带物种资源较为丰富。第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洞庭湖位于长江文明的中心地区,在10几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居住,其具有丰富的历史性,可以为绘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1]。
二、探究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从南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上来看,南洞庭湖主要位于洞庭湖的西南部地区,其不仅具有具有辽阔的水域资源还以其独有的生态环境特征形成了兼具水景与风景的景观资源,在无形之中推动了绘画艺术的进步与发展。
第一,南洞庭湖优美风景与地理位置优势并存促进绘画艺术的创作。总体来讲,南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地势最为平坦的区域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视野开阔,适合绘画写生;南洞庭湖的河流走向纵横交错包含众多的湖岛和湖州,其中湖泊与山脉之间交相辉映,每当秋季来临会有大量的海鸥白鹭在上飞翔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南洞庭湖地区将湖泊、丘陵、平原进行融合其不仅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宽阔的视野,还可以让绘画创作者从不同的层次感受南洞庭湖景观的优美[2]。
第二,南洞庭湖景观变化多样为绘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灵感。南洞庭湖的水域起自白沙长河其融合了长江和其他湖泊的众多河流,不仅水域面积异常宽阔,还以其独有的淡水湖泊构成了壮观的风景资源。与此同时,南洞庭湖在不同的季节其水位变化较为明显,潮涨潮落形成了独有的风景资源。例如:夏季的南洞庭湖会使湖水的颜色与天空的颜色相互辉映;冬季的南洞庭湖会呈现沙滩、芦苇沼泽、苔草沼泽等景象,为绘画创作者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风景资源与创作灵感[3]。
第三, 南洞庭湖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民俗风情为绘画艺术创作提供基础资源。与绘画创作地区相关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会给绘画创作者提供亲切的自然感知与认知,也会使作者惊讶于南洞庭湖悠久的历史文化。例如:始建于乾隆时期的镇江塔矗立于南洞庭湖上,与整体南洞庭湖相互依偎十分壮观;处于南洞庭湖南面的大面积绿洲,其洲上长有大量的杨柳在春季涨潮时期,会形成春柳迎风拂面的壮美景观,将南洞庭湖的风景资源与民俗景观相融合可以充分激发画家的创作积极性[4]。
第四,南洞庭湖的写生基础有利于长期居住。近些年来随着自然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强,已经有一些群体开始自发的进行南洞庭湖资源的保护工作,以此促进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绘画创作的发展。例如:有关民间企业部门在南洞庭湖地区建立“美术馆”,其不仅在美术馆内部收藏众多的画家名作,还邀请知名作家来到南洞庭湖进行风景资源考察与绘画创作,逐步提升南洞庭湖风景资源的知名度[5]。
近些年来,喜爱南洞庭湖风景资源并将其与绘画创作相融合的作者越来越多,其由于自身在绘画领域的影响力会逐渐带动其他画家及其学生来到南洞庭湖进行绘画创作,也会逐步带动南洞庭湖地区经济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
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南洞庭湖风景资源来进行绘画创作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绘画领域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南洞庭湖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达到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的协调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袁文芳.《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湖湘系列水彩画创作报告[D].湖南师范大学,2017.
[2]彭蕾,陈黎明.桂北区域文化建设中油画本土化艺术研究[J].美术界,2017(9):73.
[3]陆丽娟,陆俞志.乡土情怀——泛漓江流域艺术创作群落研究[J].美術观察,2016(1):105-110.
[4]刘新宇.当代油画风景中的人文情怀与地域差异[D].华中师范大学,2016.
[5]陈丹萍.色调在水彩风景画中的表现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基金课题:
南洞庭风景绘画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研究——以沅江为例 益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 部分成果 课题编号:2015YS03
作者简介:
刘高瞻 湖南城市学院艺术学院 副教授 长期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