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了很多素材,为什么还写不好作文

来源 :意林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71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学生阅读量很大,素材积累了好几本,却写不出好文章,他们一脸委屈,说素材用不上、用不好,怎么办?我问:“你们脑子里或本子上的那些素材,是一个一个的还是一串一串的?”答曰:一个一个的。
  这就是了。我说我不是这样的,我的素材从来都是一串一串的,像糖葫芦。你们必须懂得“素材的个性占有与拓展”。
  什么意思呢?光收藏素材远远不够,那只是物理性的采集,你必须识别素材,你要与素材之间发生深刻的反应,才算完成个性化的“占有”;但光占有还不行,你最好再进一步,让素材与素材之间发生某种聚合反应,这就叫“拓展”。
  举个例子,我曾读到一个故事:多年前,学者张中行路过天津杨村,听说当地一家糕点很有名,兴冲冲赶去,答无卖。为什么?因为老板没收上来好大米。先生纳闷,普通米不也成吗?伙计很干脆,不成,祖上有规矩。
  还有一段我的童年记忆:20世纪70年代,山东乡村,逢开春,山谷间就荡起“赊小鸡哎赊小鸡哎”的吆喝声,悠长、拖曳,像歌谣。所谓赊小鸡,即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新孵的鸡崽,卖家是游贩,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时,你用鸡蛋还。
  这两段素材有何联系吗?当然有。那就是他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市场约定、他们对信誉的器重和买卖双方的互信……而这种契约文化和规矩意识,在中国民间已经默默运行了几千年。他们身上有一种纯真的气质,这种气质让事情变简单了,变清爽了,也节约了成本,减少了消耗。而在现代商业社会,这种气质业已稀缺,甚至绝迹。



  基于这些感受,我写了一篇《“乡下人”哪儿去了》。
  这就是“联系”的方法,这就是靠素材碰撞衍生出的话题,这就是写作的由来。没有联系,即无发现,即难有写作冲动和缘起。而借助“联系”,你对单个材料的理解也会变得丰富、独特、深刻。
  大家都爱古诗词,但读多了就有点凌乱,面临一个梳理和系统化问题。同做家务类似,对于“泛滥”的杂物怎么办?聪明的主妇会买一些带格子、屉盒的收纳箱,把功能相近、有关联的东西集中收纳,方便取用。同理,人的脑仓也需要一个个屉盒、格子,也需要一个个目录、索引和谱系。
  对于古诗词,大家通常会按作者、时代和群像来分类,比如“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云云。其实,这只是打了一个原始隔断,这种冷冰冰的结构状态,没有激活。那么,按照情感类型、命运主题来组合,比如“情爱”“相思”“乡愁”“离别”“羁旅”“边塞”“谪居”等,行不行呢?行,但轮廓仍显粗糙。我们需要找出一些更活跃的“梗”来。
  大家读诗词有个印象:很多章句是相仿的、酷似的,是气质暗合、彼此滋养的,仿佛它们之间有着某种共同的血缘和密码。比如,“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你不觉得它们都在传递同一种元素——“寂静”吗?或许还有“孤独”和“寂寥”?再比如,古人贡献了许多与“登高”有关的章句,有登山、登楼、登塔,有王之涣的登高、陈子昂的登高、王維的登高、李白的登高、杜甫的登高……相似的视野带来了相似的心境,或者说,相似的心境驱使人走向相似的视野。人站立的地点变了,精神格局和胸怀就陡然一振,时空感受就变了,人生气象即变了。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新一季《国家宝藏》节目中,西安碑林博物馆选出的国宝之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六骏,六匹马忠心护主的故事荡气回肠,而六骏石刻的命运也让人感慨万千。 1  隋末豪杰并起,李世民跟随父亲李渊起兵,伴随他征战四方的有六匹好马,分别叫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勤骠、青骓、飒露紫。  李世民对曾陪伴其走过戎马生涯、劳苦功高的六匹战马念念不忘。贞观十年,长孙皇后病逝,李世民将她葬于九嵕山新凿之石窟,即昭陵,并决定
期刊
期刊
今天用来形容言语、动作令人发笑的“滑稽”一词,在古代可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一种盛酒器。  战国时期,屈原所作(也有学者说是怀念屈原的楚人所作)的《楚辞·卜居》中就已经使用了“滑稽”一词,屈原如此控诉这个黑暗的世道:“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突梯”是形容圆滑的样子;“滑稽”是形容圆滑随俗的样子;“脂”指动植物的油脂,“韦”指动物的软皮,油脂和软皮可想而知也都非常圆滑;“楹”是厅堂前部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