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明确伊犁河谷新稻46号的栽培密度,为提高其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小区试验研究6个插秧密度水平对新稻46号生育期、分蘖动态、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有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2 cm和25 cm×14 cm,其中25 cm×12 cm密度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密度处理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结论]机插条件下,伊犁河谷新稻46号适宜的栽培密度(行距×株距)为30 cm×10 cm、30 cm×12 cm和25 cm×14 cm。
关键词新稻46号;栽培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016-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ear cultivation density of Xindao 46 in Yili valle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its yield. [Method] We studied effects of six planting densities on growth period, tillering dynamics, economic characters, resistance and yield of Xindao 46 by plot experiment.[Result] Under the same spacing between rows, the larger spacing in the rows was helpful for the formation of tillering. Four planting densities like 30 cm×10 cm, 30 cm×12 cm, 25 cm×12 cm and 25 cm×14 cm had more than 10 500 kg/hm2 of yield, among them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25 cm×12 cm had smaller spacing between rows, worse aeration and worse resistance, while the planting densities like 30 cm×10 cm, 30 cm×12 cm and 25 cm×14 cm had good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s of rice and was benefit for high yield. [Conclusion] Under the machine conditions,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ies (spacing between rows×spacing in the rows) of Xindao 46 in Yili valley are 30 cm × 10 cm, 30 cm × 12 cm and 25 cm ×14 cm.
Key words Xindao 46;Cultivation density;Yield
伊犁河谷作为新疆水稻的三大主产区之一,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2万hm2(含建设兵团),平均单产达9 000 kg/hm2。目前,制约伊犁河谷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优质品种少、更新换代慢;二是良种良法不配套。为了适应新疆伊犁河谷水稻生产和市场对优质稻品种的需求,伊犁州农科所采用系谱法经过多年单植连续选择选育出新稻46号,为伊犁河谷优质稻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品种保证。
在水稻高产栽培水、肥、密3个主导因子中,密度成为最活跃的协调者,而且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其栽培形式即插秧规格的效应尤为显著[1]。为研究新稻46号更高的产量水平,使其良种能与良法配套,笔者于2015年研究了新稻46号的栽培种植密度。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供试材料为新疆品种审定委员会2014年审定的水稻新品种新稻46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伊犁州农科所水稻试验基地进行,前插水稻,肥力中等,统一机插,育秧方式为拱棚湿润育秧,人工撒播。
1.3试验设计
设置6个插秧密度水平(行距×株距),分别是A(30 cm×10 cm)、B(30 cm×12 cm)、C(30 cm×14 cm)、D(25 cm×10 cm)、E(25 cm×12 cm)、F(25 cm×14 cm),其中B处理为对照。3次重复,共1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00 m2。设计中为了联系生产实际,行距为机插通用30、25 cm。6个处理密度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D、A或E、F、B、C。
1.4栽培管理
播种期为4月10日,插秧期为5月13日。底肥磷酸二铵300 kg/hm2;追肥施用4次,合计施用尿素240 kg/hm2、钾肥60 kg/hm2、复合肥180 kg/hm2。管理期间化学除草1次,未进行病虫害防治,各处理管理均一致。
1.5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水稻生长期内调查各处理生育期和水稻分蘖动态;成熟期进行样点考种以及实收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变化
由表1可知,在各处理间在播种日期相同的情况下,始穗日期相差不大,相差1 d,而成熟期最大相差4 d。处理D成熟最早,生育天数为167 d,处理C成熟最晚,生育天数为171 d。 2.2分蘖动态变化
由图1可知,C处理其分蘖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C处理密度最小,有利于水稻分蘖的形成。B处理分蘖增长率低于C处理但高于其他几个处理。在7月27日分蘖盛期前,各处理分蘖增长率大小为C>B>A>F>E>D,最终分蘖数大小为C>B>A,F>E>D,表明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
2.3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各处理株高、穗长均未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趋势,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在同等行距下呈现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千粒重在同等行距下呈现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千粒重最轻的为D处理(23.9 g),最重的为C处理(25.1 g),B处理(CK)的千粒重为24.3 g。结实率在同等行距下呈现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结实率最高的为C处理,达到89.71%,最低的为D处理,达到84.92%。30 cm行距密度比25 cm行距密度在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为30 cm宽行配比的光照和通气条件比25 cm行距好,有利于高质量群体的培育[2]。
2.4抗性表现
由表3可知,D处理抗性最差,抗病性和抗倒伏程度不高,在遇到湿润天气或施肥量过大时,就会造成发病、倒伏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种品质;E处理具有轻微谷粒瘟,对品质有影响,对产量影响不大。其他处理均未发现病害或倒伏现象。
2.5产量结果分析
由图2可知,处理A产量最高,为10 960.00 kg/hm2;处理D产量最低,为9 564.90 kg/hm2;B处理的产量为10 849.99 kg/hm2,居第3位。处理A、F产量比B处理(CK)高,处理E、C、D产量比B处理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A、F、B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三者与处理C、D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A与处理E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可见,产量以A、F、B处理最佳。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相同的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6个处理中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共有4个,分别为A、F、B、E,但E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A、F、B密度处理下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因此,在伊犁河谷种植新稻46号新品种时,种植密度(行距×株距)建议采用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4 cm这3个机插常用密度。
参考文献
[1]
金学泳,蔡承一,金官植.水稻高产栽培密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3):9-11.
[2] 吴洪恺,纪凤,文正怀,等.水稻栽插不同株行距配比方式初探[J].耕作与栽培,2000(1):17-22.
关键词新稻46号;栽培密度;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02-016-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ear cultivation density of Xindao 46 in Yili valley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improving its yield. [Method] We studied effects of six planting densities on growth period, tillering dynamics, economic characters, resistance and yield of Xindao 46 by plot experiment.[Result] Under the same spacing between rows, the larger spacing in the rows was helpful for the formation of tillering. Four planting densities like 30 cm×10 cm, 30 cm×12 cm, 25 cm×12 cm and 25 cm×14 cm had more than 10 500 kg/hm2 of yield, among them the planting density of 25 cm×12 cm had smaller spacing between rows, worse aeration and worse resistance, while the planting densities like 30 cm×10 cm, 30 cm×12 cm and 25 cm×14 cm had good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s of rice and was benefit for high yield. [Conclusion] Under the machine conditions, the suitable planting densities (spacing between rows×spacing in the rows) of Xindao 46 in Yili valley are 30 cm × 10 cm, 30 cm × 12 cm and 25 cm ×14 cm.
Key words Xindao 46;Cultivation density;Yield
伊犁河谷作为新疆水稻的三大主产区之一,水稻常年种植面积约2万hm2(含建设兵团),平均单产达9 000 kg/hm2。目前,制约伊犁河谷水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一是优质品种少、更新换代慢;二是良种良法不配套。为了适应新疆伊犁河谷水稻生产和市场对优质稻品种的需求,伊犁州农科所采用系谱法经过多年单植连续选择选育出新稻46号,为伊犁河谷优质稻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品种保证。
在水稻高产栽培水、肥、密3个主导因子中,密度成为最活跃的协调者,而且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其栽培形式即插秧规格的效应尤为显著[1]。为研究新稻46号更高的产量水平,使其良种能与良法配套,笔者于2015年研究了新稻46号的栽培种植密度。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供试材料为新疆品种审定委员会2014年审定的水稻新品种新稻46号。
1.2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伊犁州农科所水稻试验基地进行,前插水稻,肥力中等,统一机插,育秧方式为拱棚湿润育秧,人工撒播。
1.3试验设计
设置6个插秧密度水平(行距×株距),分别是A(30 cm×10 cm)、B(30 cm×12 cm)、C(30 cm×14 cm)、D(25 cm×10 cm)、E(25 cm×12 cm)、F(25 cm×14 cm),其中B处理为对照。3次重复,共18个小区,每个小区面积为200 m2。设计中为了联系生产实际,行距为机插通用30、25 cm。6个处理密度水平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D、A或E、F、B、C。
1.4栽培管理
播种期为4月10日,插秧期为5月13日。底肥磷酸二铵300 kg/hm2;追肥施用4次,合计施用尿素240 kg/hm2、钾肥60 kg/hm2、复合肥180 kg/hm2。管理期间化学除草1次,未进行病虫害防治,各处理管理均一致。
1.5测定项目与方法
在水稻生长期内调查各处理生育期和水稻分蘖动态;成熟期进行样点考种以及实收产量。
2结果与分析
2.1生育期变化
由表1可知,在各处理间在播种日期相同的情况下,始穗日期相差不大,相差1 d,而成熟期最大相差4 d。处理D成熟最早,生育天数为167 d,处理C成熟最晚,生育天数为171 d。 2.2分蘖动态变化
由图1可知,C处理其分蘖增长率明显高于其他处理,C处理密度最小,有利于水稻分蘖的形成。B处理分蘖增长率低于C处理但高于其他几个处理。在7月27日分蘖盛期前,各处理分蘖增长率大小为C>B>A>F>E>D,最终分蘖数大小为C>B>A,F>E>D,表明行距相同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
2.3经济性状
由表2可知,各处理株高、穗长均未呈现有规律的变化趋势,穴穗数、每穗实粒数在同等行距下呈现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千粒重在同等行距下呈现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千粒重最轻的为D处理(23.9 g),最重的为C处理(25.1 g),B处理(CK)的千粒重为24.3 g。结实率在同等行距下呈现随着株距的增加而增加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的趋势,结实率最高的为C处理,达到89.71%,最低的为D处理,达到84.92%。30 cm行距密度比25 cm行距密度在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因为30 cm宽行配比的光照和通气条件比25 cm行距好,有利于高质量群体的培育[2]。
2.4抗性表现
由表3可知,D处理抗性最差,抗病性和抗倒伏程度不高,在遇到湿润天气或施肥量过大时,就会造成发病、倒伏严重,从而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品种品质;E处理具有轻微谷粒瘟,对品质有影响,对产量影响不大。其他处理均未发现病害或倒伏现象。
2.5产量结果分析
由图2可知,处理A产量最高,为10 960.00 kg/hm2;处理D产量最低,为9 564.90 kg/hm2;B处理的产量为10 849.99 kg/hm2,居第3位。处理A、F产量比B处理(CK)高,处理E、C、D产量比B处理低。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处理A、F、B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三者与处理C、D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A与处理E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可见,产量以A、F、B处理最佳。
3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行距相同的情况下,株距越大越有利于分蘖的形成。6个处理中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的密度处理共有4个,分别为A、F、B、E,但E处理行距相对较窄,通风相对较差,抗病性较差。A、F、B密度处理下水稻的群体结构与个体能得到很好的协调,有利于夺取高产。因此,在伊犁河谷种植新稻46号新品种时,种植密度(行距×株距)建议采用30 cm×10 cm、30 cm×12 cm、25 cm×14 cm这3个机插常用密度。
参考文献
[1]
金学泳,蔡承一,金官植.水稻高产栽培密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1997(3):9-11.
[2] 吴洪恺,纪凤,文正怀,等.水稻栽插不同株行距配比方式初探[J].耕作与栽培,2000(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