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视野下郭沫若研究的返本开新

来源 :郭沫若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到会的海内外专家、学者们的积极参与和会议各主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在郭老诞辰115周年之际,我们能欢聚在风景如画的沫若故乡,切磋学术,加深友谊,是乐山市领导和乐山师范学院发起这次盛会并热情相邀而结下的缘分。因此,我建议大家用热烈的掌声向会议的东道主——中共乐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和乐山师范学院表示由衷的感谢!
其他文献
从与国共两党的关系来看郭沫若在大革命时期的政治经历,可以概括为这样一条发展脉络:从赴广东大学任教到参加北伐,国民党人看中并选择了郭沫若,他也选择了国民党,并以该党左派人士
本文首次提出了郭沫若的服饰文化研究命题。郭沫若对于服饰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有着时代命题求解的特殊氛围。也有着诗人与学者写作与研究的视野与兴趣。他虽未集中精力在服饰文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中“扬李抑杜”的观点遭到了许多人的诟病。本文从郭沫若对诗歌的艺术取向出发,分析他为什么会“扬李抑杜”。郭沫若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气质的学者,他受司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与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对策。方法:调查80例食管癌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情况,并与正常人群进行比较;分析食管癌患者的社会支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IL)-6在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中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无糖尿病并发症的T2DM患者215例为试验组(T2DM组),健康献血者112例为对照组。两
本文以曹葆华三十年代为郭沫若所写悼诗为例,从当时新进青年对郭沫若其人其诗接受的角度,来说明革命家的郭沫若比文学家的郭沫若更有感召力,以至于人们对郭沫若诗歌表达的时代精
笔者自2005年运用自拟崩漏方治疗崩漏47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47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最小16岁,最大54岁。其中16-24岁6例,25~45岁34例,46~54岁7例;出血时间:9-30d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