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理论知识欠缺、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出现这种l隋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习兴趣没有激发出来。学校没能提供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对教学质量缺乏合理的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关键词: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学环境
一、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课教学现状
当前,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学四年的课程一般都是这样安排的,头两年是基础课,像数学、英语、普通物理等,第三年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像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第四年虽然也开点专业课,但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心思学习了,大多在准备考研或找工作,并且还要准备毕业论文。因此大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在前三年。而真正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只有一年。
虽说课程开了不少,但学得怎么样只有学生自己清楚。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可否认,每届毕业生里面都有学习非常认真,考试成绩也很好的学生,但就笔者所知,大部分学生学得很肤浅,有些学生连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即使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也很欠缺,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学生方面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地方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高考所填第一志愿专业,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过来的甚至是补录的。就算是第一志愿专业,但有些学生由于填报专业时对本专业将开设哪些课程以及这些课程涉及哪些内容、本人是否适合学习本专业都不是很清楚。所有这些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因而学习过程就成了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应付考试,因此学习效果较差。
所学课程难懂枯燥,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跟数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逻辑推导过程,如果数学基础不太好,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各门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一门课没学好,会影响到另一门课的学习,如数电与硬件描述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现在有不少学校学习风气并不好,学习气氛不浓,学校周围不良环境对学生诱惑很大,学生无心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少之又少,课后作业及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极为严重。学习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考评方法不合理,学生没有太大的考试压力,因而在学生中滋生懒惰和厌学情绪。
2.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压力要小很多,高校教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科研方面,教学只要按大纲要求进行就可以了但教材选择方面大多由教师自己选择,随意性很大。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教材,教材内容差别较大;另一方面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现在高质量经典教材越来越难找了。选择一本经典的高质量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自学。
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欠缺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很多高校新进的年轻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在企业或公司的工作经历,相当一部分是从这所高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另一所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加强年轻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要下点工夫。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授的课程才能生动深刻,否则,只能是照本宣科。
3.学校方面
管得过细过严。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想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己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学校的一些做法并不总是合理的。很多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都很严,但教学效果并不好,太严了就会缺乏活力,就会死水一潭。你不允许学生旷课,那么他就天天来上,但上课他不听你总管不着吧。那他就不怕考试不及格吗?当然怕,但考前突击--T一般都不会有问题。因为很多学生都这样。你总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不及格吧,否则要算教学事故了c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考前划复习范围也就很正常,否则,一大片不及格教师可就麻烦了。你能想象这样的教学效果能好到哪去。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应侧重在宏观上而非具体细节上。只有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有活力,教师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教,大胆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高校过于看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而忽视了那些能力很强但学历和职称都不高的老师,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不合理。目前来看,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用考试成绩来评价,这是不合理的。考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怎么设计考试。大学考试笔者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采用闭卷考试了、大学考试应侧重考查学生如何利用手头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虽然记忆力在某些情况下很重要。另外,实践环节的考核内容也不局限于几个验证性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作为加分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学校的主要任务2--。
课程开设不合理。有些学校开设了很多跟专业关系不大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无疑会占用学生不少时间,再加上英语考级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真正用来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减少了不少。专业课设置也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很小。
三、对策
1.学校应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为师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一点很重要。不要以为管得松了,教师就懒惰了,学生都不学了。有的学校搞了一套非常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动不动就是教学事故,搞得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手册》上写得很详细也很严厉,但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旷课对学生来说是最严重的事件,一般来说无故旷课几十节有可能受到退学处理,但事实上三四年级的有些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一门课几乎都没上过,最后考试也过了,也没人处理。看来用严肃处理的方法没有多大的效果,反倒不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引导其朝正确方向发展,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所学的课程总是提不起兴趣呢?其实,笔者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有些学生本来对所学专业挺有兴趣的,但由于古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兴趣大减。有些学-生原来可能对所学内容不怎么感兴趣,但只要正确引导和激励,完全可以让他们兴趣大增。总之,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兴趣,教学就变得容易多了。
5.改进学习质量评价机及考核方法
大学生一门课程成绩的评定一般是这样的:期末70%(理论70%+实验30%)+平时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实验主要依据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这种考核方式不太合理,笔者认为期末考试应该采用开卷的形式。难道以后搞研发还会有人规定你不准查资料?实践考核不妨这么来做:一个班分成几个组,每组5个人左右,教师出几个大题目(设计性题目),这些题目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求每组抽取两三个题目,从中选取一爪c每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2~4天之内做完,然后根据学生所做的情况对每组打出一个基准分。每组学生互相对本组其他成员打分,按一定比例折算后可得到每个学生的实践成绩。最后总成绩=50%理论+50%实践。这种评价机制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更加公平合理。这种考核方式可有效防止考前突击复习的行为。
4.引进激励机制
可以在一个学期组织一两次实践类竞赛,对参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都给予适当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单科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学校也应该给予适当奖励。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其实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是没有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吧。
四、结语
目前,我国地方大学教育模式不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电子类专业课尤其如此。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和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类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才能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学校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学环境
一、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课教学现状
当前,地方高校电子类专业教学质量令人担忧。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学四年的课程一般都是这样安排的,头两年是基础课,像数学、英语、普通物理等,第三年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像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等,第四年虽然也开点专业课,但大部分学生已经没有心思学习了,大多在准备考研或找工作,并且还要准备毕业论文。因此大学生学习的黄金时间在前三年。而真正学习专业课的时间也只有一年。
虽说课程开了不少,但学得怎么样只有学生自己清楚。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基本上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不可否认,每届毕业生里面都有学习非常认真,考试成绩也很好的学生,但就笔者所知,大部分学生学得很肤浅,有些学生连一些常识性的问题都答不上来。即使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动手能力也很欠缺,不能很好地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原因分析
出现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三方面。
1.学生方面
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地方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高考所填第一志愿专业,有一部分学生是调剂过来的甚至是补录的。就算是第一志愿专业,但有些学生由于填报专业时对本专业将开设哪些课程以及这些课程涉及哪些内容、本人是否适合学习本专业都不是很清楚。所有这些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因而学习过程就成了一个被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变成了应付考试,因此学习效果较差。
所学课程难懂枯燥,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电子类专业课程的内容跟数学的关系非常密切,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逻辑推导过程,如果数学基础不太好,学习起来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各门课程之间联系紧密,一门课没学好,会影响到另一门课的学习,如数电与硬件描述语言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学生自制能力较差,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现在有不少学校学习风气并不好,学习气氛不浓,学校周围不良环境对学生诱惑很大,学生无心学习。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情况少之又少,课后作业及实验报告抄袭现象极为严重。学习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考评方法不合理,学生没有太大的考试压力,因而在学生中滋生懒惰和厌学情绪。
2.教师方面
高校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压力要小很多,高校教师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科研方面,教学只要按大纲要求进行就可以了但教材选择方面大多由教师自己选择,随意性很大。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同一门课不同的教师可选择不同的教材,教材内容差别较大;另一方面教材质量参差不齐,现在高质量经典教材越来越难找了。选择一本经典的高质量的教材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还有利于学生自学。
教师自身实践经验欠缺也是制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现在很多高校新进的年轻教师大部分都没有在企业或公司的工作经历,相当一部分是从这所高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另一所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因此,学校在加强年轻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方面要下点工夫。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授的课程才能生动深刻,否则,只能是照本宣科。
3.学校方面
管得过细过严。事实上,每个学校都想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自己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进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但是学校的一些做法并不总是合理的。很多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都很严,但教学效果并不好,太严了就会缺乏活力,就会死水一潭。你不允许学生旷课,那么他就天天来上,但上课他不听你总管不着吧。那他就不怕考试不及格吗?当然怕,但考前突击--T一般都不会有问题。因为很多学生都这样。你总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不及格吧,否则要算教学事故了c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考前划复习范围也就很正常,否则,一大片不及格教师可就麻烦了。你能想象这样的教学效果能好到哪去。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应侧重在宏观上而非具体细节上。只有在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有活力,教师才能放开手脚大胆地教,大胆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现在,高校过于看重教师的学历和职称,而忽视了那些能力很强但学历和职称都不高的老师,这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不合理。目前来看,考查一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是用考试成绩来评价,这是不合理的。考试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关键是怎么设计考试。大学考试笔者觉得已经没有必要再采用闭卷考试了、大学考试应侧重考查学生如何利用手头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该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虽然记忆力在某些情况下很重要。另外,实践环节的考核内容也不局限于几个验证性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作为加分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是学校的主要任务2--。
课程开设不合理。有些学校开设了很多跟专业关系不大的必修课程,这些课程无疑会占用学生不少时间,再加上英语考级占用了大量时间,学生真正用来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减少了不少。专业课设置也有很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学生自由选课的余地很小。
三、对策
1.学校应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
学校应该为师生提供相对宽松的教学环境,这一点很重要。不要以为管得松了,教师就懒惰了,学生都不学了。有的学校搞了一套非常细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的管理非常严,动不动就是教学事故,搞得教师无所适从,疲于应付。对学生的管理《学生手册》上写得很详细也很严厉,但执行起来却大打折扣。旷课对学生来说是最严重的事件,一般来说无故旷课几十节有可能受到退学处理,但事实上三四年级的有些学生一个学期下来一门课几乎都没上过,最后考试也过了,也没人处理。看来用严肃处理的方法没有多大的效果,反倒不如给学生和教师提供相对自由的空间,引导其朝正确方向发展,效果可能会好得多。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和所学的课程总是提不起兴趣呢?其实,笔者觉得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有些学生本来对所学专业挺有兴趣的,但由于古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兴趣大减。有些学-生原来可能对所学内容不怎么感兴趣,但只要正确引导和激励,完全可以让他们兴趣大增。总之,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有了兴趣,教学就变得容易多了。
5.改进学习质量评价机及考核方法
大学生一门课程成绩的评定一般是这样的:期末70%(理论70%+实验30%)+平时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实验主要依据实验报告及平时表现。这种考核方式不太合理,笔者认为期末考试应该采用开卷的形式。难道以后搞研发还会有人规定你不准查资料?实践考核不妨这么来做:一个班分成几个组,每组5个人左右,教师出几个大题目(设计性题目),这些题目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求每组抽取两三个题目,从中选取一爪c每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在2~4天之内做完,然后根据学生所做的情况对每组打出一个基准分。每组学生互相对本组其他成员打分,按一定比例折算后可得到每个学生的实践成绩。最后总成绩=50%理论+50%实践。这种评价机制能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价更加公平合理。这种考核方式可有效防止考前突击复习的行为。
4.引进激励机制
可以在一个学期组织一两次实践类竞赛,对参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都给予适当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单科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学校也应该给予适当奖励。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其实每个人都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只是没有机会,那么就让我们给学生提供这种机会吧。
四、结语
目前,我国地方大学教育模式不太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电子类专业课尤其如此。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校内和班级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类竞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考核方式,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只有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才能把教学质量搞上去,学校才能得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