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制造基地泉州的智能转身

来源 :领导之友·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泉州市是传统制造业的重要聚集地。改革开放以来,泉州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在鞋服、食品、建材、家居等产业闯出了一片天地。该市2015年经济总量超6000亿元,连续17年位居福建省首位。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国内市场需求持续升级,国际市场竞争风起云涌,崛起于“草根”的泉州民营制造业开始感受到转型压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凭借闽南人“爱拼才会赢”的闯劲,泉州开始了一场面向未来的华丽转身。
  “草根”企业探寻升级之路
  走进嘉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厂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屏幕,它实时连接着厂区内外超过800个数控加工中心,全天候更新着各处设备和生产线的运行效率、产出情况和品质检测结果。
  一墙之隔,上百台装着无人控制系统的数控设备正在高速运转。在不同的生产线上,华为、OPPO和苹果等知名品牌的手机配件源源不断地从传送带传出。
  “我们在数据系统、伺服电机和机器人制造等方面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每条生产线用工人数从10人减到2人,生产效率提高15%。”嘉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敏之介绍,该公司是由泉州本土40余名企业家于2015年3月联合投资成立的。
  嘉华智能整合了来自不同加工企业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正加速实现本土企业的“数字化”升级。在本地许多企业家看来,嘉华智能的崛起,标志着泉州传统小、灵、快的“草根”制造企业开始转型。
  数据显示,2015年,泉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合计达40.3%,其中纺织服装业为39.8%、鞋业为46.7%、建筑建材业为48.8%。庫存积压、成本高企,市场需求的快速升级让不少泉州民营企业压力很大,以转型、创新应对挑战成为必由之路。
  前身为泉州鲤东汽配厂的微柏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是先行者。总经理蔡伟强认为,“机器换人”与智能化生产车间改造是当前工业发展的趋势,随着人工成本的提升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工业机器人将在2018年左右迎来发展高潮。
  现在,微柏每年的研发经费达到销售额的40%。如此大规模地投入研发,在不少人看来是一场赌博,但蔡伟强坚信不疑。“去年公司整体营收大概1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5亿元,实现30%的利润率。”对于发展前景,蔡伟强信心满满。
  产业龙头谋求智能“突围”
  “企业不改革、不升级,只有死路一条。”恒安集团CEO许连捷说。
  作为泉州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恒安集团在自己具备传统优势的纸制品行业感受到了转型的压力。面对宝洁、强生等国际巨头的挑战,恒安集团愈加重视来自车间和市场的改革建议,许连捷说:“要让听得见市场‘号角声’的人作决策。”
  通过加快实施全员提案精益管理制度、启动研发团队合伙人制、联手IBM打造大数据产业模式,恒安集团近年来大跨步升级。在行业整体销售增长仅有6%之际,恒安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
  转型、升级、创新……在市场的挑战下,越来越多的泉州龙头企业“坐不住”了。从数字自动化生产,到网络化管理,再到智能化制造,和恒安集团一样,泉州制造业各领域的龙头们都开始摸索适合自身产业升级的技术路线。
  在福建海天轻纺集团“时尚梦工厂”示范车间内,记者看到该公司正在进行网络化管理系统改造。依靠德国SEDO公司、美国甲骨文公司、中科院软件所等国内外顶尖技术平台的支持,海天轻纺可以通过物联网实时连接上千家客户门店数据,并自动指挥厂区生产。
  “一套系统的投入可能要数千万元,但带来的是完全不同的高效生产管理体系。”海天轻纺集团董事长助理张树升说,作为行业的龙头企业,海天轻纺已开始探索新的技术合作模式,引导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联合生产管理,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智能化改造。
  “我国过去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更多是基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红利,在新的阶段,本土企业必须转向依靠科技的内涵式增长。”华中科技大学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院长李世其说,泉州新一轮产业革新正在到来。
  从“数控一代”到智能制造
  早在2013年11月,泉州便在福建省率先启动实施国家“数控一代”示范工程。所谓“数控一代”,是指将数控技术及产品与各行各业的机械设备有机融合,实现机械设备的数字化控制。这是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对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作用巨大。
  借助“数控一代”和“中国制造2025”等重点工程,泉州在过去两年内研发投入年均增30%。仅“数控一代”创新应用工程便带动13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改造,成为助推本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和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抓手。
  同时,泉州作为试点地区的资源集聚效应也开始凸显,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北京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纷纷在泉州设立研究平台。截至2015年底,泉州全市已有1200多家企业加入了科技型企业的队列,建立了10个国家级、65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1个国家级、7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泉州作为试点地区的典型意义,在于它聚集了大量关系民生的消费品产业。”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消费品在任何时候都有需求,只要不断往产业高端迈进,通过技术革新提供优质产品,就能实现突破发展。
  “在30多年跌宕起伏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泉州民营经济勇立潮头、从无到有。”泉州市委书记郑新聪表示,面对传统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这一“阿喀琉斯之踵”,只有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智能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制造业在产品、工艺、装备、管理和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的长久发展。
  (摘自《半月谈》 作者:康 淼 黄鹏飞)
  点 评:
  泉州是我国著名品牌之都,是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也是装备制造业发达的重要城市,拥有庞大的制造业体系,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其中,纺织服装、鞋业和石化3个产业实现超千亿元产值,建筑建材、机械装备、食品饮料3个产业实现500亿元产值,成为福建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泉州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福建首位,拥有上市企业86家,中国驰名商标124件,中国名牌产品46项。在我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努力实现制造强国目标的大背景下,泉州作为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城市,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泉州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在当前大规模转型的关键时期,泉州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两化融合为主体,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有组织的创新驱动,集聚大量创新人才,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一、布局中领航向,定力中显敏锐
  作为著名的民营经济聚集区,泉州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从来就没有缺少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有人把泉州的各级政府和众多民营企业比作一架飞机上的两个引擎,共同托举起泉州经济发展。作为“智能制造”的先行者,泉州主要有“三个第一”:全国第一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第一个出台地方版的《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城市;福建省第一个出台扶持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政策的城市,并设立了100亿元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只有早抓、早干,才能争取早主动,政府要“顶层设计”,发挥“有形之手”的重大作用。出手要快、准、早,充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推动转型的“引路人”,牢牢树立“智能制造”航向标,规划布局好智能制造技术路线图,全方位促进智能制造发展。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泉州抢抓全国试点机遇,引入了中科院、中国航天二院、哈工大等一批国内顶级工业机器人科研机构,建设了全国首个“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吸引了600多位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系统集成的相关高层次人才;专门设立泉州“数控一代”科技创新中心、“泉州制造2025”展示中心。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泉州政府积极营造有利于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为企业服务,为制造业转型提供智能支持、质量保障和服务配套。
  二、创新中谋发展,智能化促转型
  由于库存积压、成本高企,市场需求的快速升级使泉州民营企业生存举步维艰,因此以转型、创新应对挑战成为必由之路。泉州微柏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蔡伟强认为,实施“数控一代”工程,是以机器换人,旨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的现代企业转型。“机器换人”与智能化生产车间改造是当前工业发展的趋势,随着人工成本的提升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工业机器人将在2018年左右迎来发展高潮。只有接受新技术、新理念,落实技术改造,才能助力改革步伐。正如恒安集团,在具备传统优势的纸制品行业感受转型压力时,愈加重视来自车间和市场的改革建议。通过加快实施全员提案精益管理制度、启动研发团队合伙人制、联手IBM打造大数据产业模式,恒安集团实现大跨步升级,在行业整体销售增长率仅有6%之际,恒安保持了20%的增长速度。从数字化生产到网络化管理再到智能化制造,谋求创新发展需要适合自身产业升级的技术路线。海天轻纺积极探索新的技术合作模式,引导更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入联合生产管理,从而实现了“四两拨千斤”的智能化改造。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集成式的工业智能创新,未来的工业技术将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不断深入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等尖端科技的突破,工业领域将迎来重大发展机会。只有以智能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制造业综合创新,才能实现地方经济的长久发展。
  三、变革中见真效,转型中重坚持
  泉州人有“爱拼敢赢”“先行先试”的性格特点,能充分意识到智能制造对企业改进工艺、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们以高昂的激情推进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实现了“四个多”:一是参与企业多,有1000多家参与智能制造示范工程;二是申请专利多,达到3000多项;三是研发投入多,超过10个亿;四是示范应用多,采用的国家数控技术和智能系统超过1400套。泉州立足产业实际,建成纺织、服装、制鞋、石材、水暖卫浴、汽车配件等数十条智能化、数控化生产线,帮助企业减少用工20%~30%,降低设备成本30%~5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方向决定未来,我们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要因企制宜促进企业升级改造,以现有制造业结构和布局为基础,引导纺织、林产、矿产等传統优势产业融入产业园区转型升级,重点开展“机器换工”,推动“数控一代”技术规模应用发展,真正实现三个转变:从机械化自动化制造向数字化、智能化制造转变,从注重增长速度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生产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变革中注重成效,在转型中坚持路径,展示泉州智能制造的特色与实力。(点评人:刘景芝)
  (责编 / 吴耀明)
其他文献
“能人腐败”主要是指一些在领导干部和党员群众眼中有担当、有魄力、有能力的官员暴露出的腐败问题。北京市门头沟区原区长王洪钟就是这样一个“能人腐败”的典型。王洪钟曾担任过房山区良乡镇党委(地区工委)书记、房山区副区长、良乡工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等职。2000年,35岁的王洪钟调任密云县(今密云区)县长,之后升任县委书记。2003年,王洪钟任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副主任。2010年3月,王洪钟调任门头沟区委
彭德怀是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帅,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他:“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尽管身居高位,但彭德怀一生严于律己、不搞特殊、克勤克俭,即便是对吃喝这样的小事,他也一贯坚持“吃喝小事不小”,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务实、清廉的风范。现撷取抗战时期彭德怀立马太行的峥嵘岁月里在吃喝方面严禁搞特殊的几则事例。  “干革命是万万搞不得一点点儿特殊的
秘书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广、政策性强、要求极高的工作。秘书工作的内容包罗万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秘书工作者干好工作、实现价值、成就自我,应努力做到以下十点。  一要把忠诚作为第一品质。天下至德,莫大乎忠。作为秘书工作者,要把绝对忠诚作为第一政治品格。常念“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牢记“忠诚是人生的本色”,始终忠诚于党,把牢政治方向、严守政治纪律,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忠诚于事业,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
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曾被毛泽东誉为“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最近,有幸拜读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习仲勋(西北岁月)》一书,习老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我、教育着我。习老的事迹中,蕴含着宝贵的人生财富,让我悟到了许多人生真谛。  天道酬公。能否公而忘私、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群众衡量一名党员干部是不是好干部的根本标准。贯穿习老一生的一条鲜明主线就是,心中始终
<正>1928年6月,中共六大在莫斯科召开,这是中共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异国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六大为何远赴莫斯科召开?偌大的中国,为何在当时竟然找不到一个妥当的开会场所?
近年来,河北省康保县大力实施“文化亮县”战略,将文化建设纳入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坐标,内聚合力、外树形象,深度融汇、创意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发展被动的局面,探索出一条以文化产业推动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一、背景  康保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坝上高原,平均海拔1450米,东北西三面环邻内蒙古,南距首都北京、北距边城二连浩特均为350公里,是沟通京津冀蒙的桥头堡,全县总面积3365平方公里,总人口28.
“内耗”一词,在物理学上是指机器或其他装置本身所消耗的没有对外做功的能量;在管理学上是指事物或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作用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抑制,从而使各种有用能量产生相互削弱和相互抵消的现象:领导班子“内耗”是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心理不相容、思想不合拍、行动不协调,从而降低集体领导效能的现象。2017年4月28日,陜西旬阳县国土局领导班子被集体免职,其原因是:长期不团结,内耗大,拉帮结派,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谋划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军队建设、祖国统一事业、國际外交、党的建设做出了全面部署,是一次意义深远的大会。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十九大报告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专门部署,而且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将生
政治经济学的新高峰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其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到习近平,中国共产党人对于政治经济学的重视是一脉
本以为自己就要加官晋职的田涛,结果不但没能如愿以偿,而且还在昨天被一撸到底。要知原委,还得从松嫩平原上的一个小镇说起。这个小镇虽然归某县管辖,但却比县城的名声还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