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带锚线钉与髌骨下极切除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shilo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带锚线钉与髌骨下极切除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例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6例患者采用髌骨下极切除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6例患者采用带锚线钉固定方法进行治疗。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治疗组中1例出现了锚钉松动,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患者没有按照医嘱进行锻炼造成,因此对其进行二次固定后,患者骨折恢复。对照组中其中1例患者出现髌骨关节炎,1例患者发现屈膝困难。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治疗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带锚线钉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好,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带锚线钉;髌骨下极切除法;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86-02
  下面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收治的12例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对照组6例患者采用髌骨下极切除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6例患者采用带锚线钉固定方法进行治疗。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用的患者均为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2例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例患者,其中患者年龄6到12岁之间,平均年龄10.46±5.66岁;对照组6例患者,其中患者年龄6到11岁之间,平均年龄10.48±5.32岁。两组患者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运动损伤、摔伤等原因导致[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6例患者采用髌骨下极切除法进行治疗,清除患者游离的骨碎块,修复关节囊和肌腱边缘,切除粉碎的骨折块,之后将近端骨肖平处理,在骨折面上采用克氏针进行近端平行钻孔,之后利用引导器经过患者的髌骨进行缝线固定[2]。
  治疗组的6例患者采用带锚线钉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先对患者骨折处进行清理,之后在骨折近端横截面的长径处进行三等分,在中间的两个等分点上置入带锚线钉,将裸露在外面的骨折近端处进行缝线,之后在远端处中间分两个等分点,拉紧四根超强缝线,在确保骨折平整稳定的基础上,进行两两打结[3]。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3疗效判断标准
  患者手术后按照膝关节功能进行功能评分测定,从患者的活动范围、工作、积液、疼痛等8个方面进行评分测定[4],具体评分标准是优秀:26-30分,良好20-25分,差等20分以下。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
  通过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比,我们发现治疗组患者中没有出现神经损伤、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情况,其中1例患者出现了锚钉松动,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患者没有按照医嘱进行锻炼造成,因此对其进行二次固定后,患者骨折恢复。对照组中其中1例患者出现髌骨关节炎,1例患者发现屈膝困难。
  3 讨论
  带锚线钉与髌骨下极切除法都是当前用于治疗髌骨骨折的两种比较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髌骨下极切除法通常要求患者必须要早期进行治疗,并且要对患者进行复位处理,使得骨折处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韧带完整性,同时必须要达到很强的固定,从而达到早期功能恢复锻炼。带锚线钉这种手术方法的创伤较小,且操作也比较简单,手术过程中耗用时间较短,在骨折近端横截面的长径处进行三等分,在中间的两个等分点上置入带锚线钉,将裸露在外面的骨折近端处进行缝线,之后在远端处中间分两个等分点,拉紧四根超强缝线,两两打结。
  本文选取我院2009年03月至2013年03月收治的12例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对照组6例患者采用髌骨下极切除法进行治疗,而治疗组的6例患者采用带锚线钉固定方法进行治疗。临床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证明采用带锚线钉固定方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非常好,能够明显地改善患者术后的膝关节功能,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手术简单,创伤小,固定牢靠,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马丁,赵宇,刘勇军,郭旭峰,赵养学,刘晨.探讨带线锚钉与髌骨下极切除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0):1340-1341.
  [2] 董伊隆,林瑞新,蔡春元,陈文良,杨国敬.带线锚钉与钢丝张力带法治疗髌骨下极撕脱骨折的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18(03):289-291.
  [3] 胡忠伟,何伟涛,梁冰.带线锚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临床报道[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8(02):288.
  [4] 李海波,苟永胜,陈运庆,梁继鸣.锚钉治疗髌骨下极撕脱性骨折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08):840-842.
其他文献
血液细胞检验是临床医学检的常见方法之一,通过血液细胞检验可对血液中各要素展开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血液细胞检验内容包括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等,通
【摘要】目的在临床上进行相关的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反应曲线在临床生化检验中的作用。方法对标准品和试剂空白以及临床标本、质控品等进行测试时所出现的异常反应曲线和正常反应曲线进行研究,同时对产生的异常反应曲线进行分析。结果经过研究和分析发现,反应曲线能够有效地反应出临床患者和试剂变质以及不稳定标本测试结果所呈现的异常情况。结论经过研究发现,在临床生化检验中应用反应曲线,其能够对检测的结
期刊
患者,男性,68岁,干部.主因反复发作性心悸、气短伴有脉速6年,加重2小时入院.患者于6年前无明确诱因地突然出现心悸气短伴有脉速,脉率在160~180次/分,无明显心前区疼痛.后因对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失眠患者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归脾汤加减联合针灸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在进行帕金森失眠治疗的患者86人,随机将86位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参照组,参照组
血管内皮因子(VEG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因子,并几乎参与体内各种疾病过程,本文综合近年文献,回顾了VEGF的生物特征与效应,及其临床的应用.
目的:研究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采用单、双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特定时段内收治的30例双侧额叶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患者作为基线资料展开研究,分为
【摘 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工作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收治的148例的小儿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每组74例。对照组的小儿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组的小儿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肢体语言沟通进行护理。结果:护理组的小儿患者对医嘱的总接受率为93.24%,对照组的总接受率为75.68%,护理组高于对照组(P0.0
期刊
自1995年~1999年我们应用硝酸甘油、卡托普利联合治疗肺心病心衰,比单纯合理氧疗、抗炎、止咳化痰解痉平喘、小剂量强心利尿剂等治疗缓解率明显提高,很大程度地改善了病人生活
目的:探讨在治疗不同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过程中应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不同掌指关节周围部位创伤骨折的患者57人,均采用切开复位微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CTJS)转移瘤的手术疗效、生存情况以及影响转移瘤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TJS转移瘤患者30例.共采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