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在研读 行在意切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0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材是师生教与学的导向,而思品学科教材的工具性、导向性更高,其“一举一动”都意味深刻,所以研读教材本身是教好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2016年秋季《品德与生活》教材被《道德与法治》取代,不是同一教材名不同的文字表述,也不是“道德”与“法治”两个内容的叠加,而是将品德课程教学目标聚焦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下。对于大多数为兼职的思品教师,如何教授这门课程,使得课堂忠实于教材而不偏离课程目标,用好配套的课件可谓是一条捷径。同时,教师用儿童的眼光去解读教材每一板块所蕴含的“画外音”,是取得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理解名称;用好课件;读出“画外音”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3-0075-03
  一、对教材更名需要一个理性的认知
  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教材名称用《品德与生活》还是用《道德与法治》是同一个起点,无需去解释;而对教师则不然,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和认知,否则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目标,也就不能教好这门课。
  1. 读懂名称意义
  对国家和社会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来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来弥补。品德教材用《道德与法治》为名称,更加强化“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和学科特性,与“依法治国”的方略一脉相承。
  2. 理解名称内涵
  笔者认为,课程启用《道德与法治》为名不是应景,更不是“道德”与“法治”两个内容的叠加,而是将品德课程教学目标聚焦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于公民而言,“道德与法治”两者不可或缺,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的就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一个人,既要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要有敬畏法律的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公民充分彰显了核心素养的学科特征。
  3. 把握“法治教育”的度
  尽管法治教育很重要,但教师不能因此而偏颇,应全面理解课程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他们在与自我、与社会、与自然三个场域中能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负责任有爱心、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教师应梳理教材中可能蕴含的涉“法”内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在学生心田埋下一颗“法治意识”的种子,为他们的终身守法奠基。《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涉法”内容可圈可点,虽然教材只在第三课《幸福一家人》、第四课《可爱的校园》有了明显的标注,但第十一课《红绿灯在站岗》,上课时如果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说说《交通法》,他们是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的。笔者上这一课时,许多就会主动说:闯红绿灯是违法的,酒驾是要被拘留的……再如,第十二课《游乐场里真开心》有一幅图,即一个孩子在游乐設施上涂画,教师适时告知学生:“这不文明,如果是在文物上刻画,就违反了《文物保护法》,如果文物被破坏严重的话,肇事者不仅要被重重罚款,甚至还要被拘留……”此时的注解,一定会让学生记忆深刻。但需提醒大家,这不是这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无需花费多大力气。
  二、 对配套课件的使用要“大胆不忘为”
  1.重用课件,让精力投放于课堂
  2011年参加品德国培,期间参加了苏教版《品德与生活(社会)》主编鲁洁教授主持召开的关于一线教师对《品德与生活(社会)》教材使用建议的座谈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一致呼吁,希望教材编委会能够出版一个忠实于教材的配套课件,让教师拿来就好上课,从而能确保课程实施不偏离教学目标的轨道,因为小学的思品课大都是由语数等教师兼任,要求这些教师如专职教师那样去备课、上课实在是勉为其难,倒不如让这些教师带着课件进课堂,沿着设计好的课件去上课总比没有设计的效果好。2016年秋季,我有幸使用了这样一个配套课件,感觉如愿了。每次上课前,只需花一段时间浏览教材和课件,记住教学重点和难点,而后就进课堂,倒逼自己去课堂现场“检验”课件效果。课上,我以配套课件为主导实施教学,并着重关注课件设计与课堂上学生互动后的生成状况,因势利导,就能够比较流畅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深受学生的喜欢。一学期下来,好多学生都说“张老师,我最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了”。
  2.活用课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道德与法治》配套课件如公开课课件那样,是经过精打细磨的,每一课时都紧扣教材,同时也常常衍生出教材之外的补充内容,使课堂更生动有效。尽管非常好用,但执教教师上课前必须浏览熟悉课件,对不切合学情、教情的内容应大胆避之,改用教材提供的其他课程资源,或者不用。如《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第一课《说说我自己》,第一学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乐于介绍自己,同时了解新同学,交上新朋友,以更好地适应新生活。配套课件基本按照教材呈现的场景设计,但笔者认为,这种设计的前提是学生与教师是相对熟悉的,学生都能按照参考书所提示的要求做好各种准备,如照片、出生证等,这样才可能顺着课件设计的思路上课。而现实中,学生刚刚来到新学校,师生彼此都陌生,孩子或者说家长不可能按照品德教师的要求做好上述准备,特别是出生证,涉及每个家庭的隐私,有的家长是不愿意拿出来的。针对这样的学情、教情,笔者上课时就果断地把原课件的后半部分(从“猜猜他是谁”开始)给屏蔽掉了,改为“请你记住我”的交流活动。活动围绕“我名字的故事”而展开,首先,教师说说自己名字的“故事”,然后指名主动举手的学生做介绍,通过“示范”后,要求同座互相说,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全班集中讲述。当然,这个名字的“故事”可能没有情节,但一定是富有个性而生动的。如,一个孩子因换牙讲话本来就漏音,但他偏要用不太准确、不太流畅的拼音介绍自己,他说:“我的名字叫bao书包的包,han涵洞的涵。”他滑稽而幽默的介绍,让全班同学在笑声中一下子记住了他的名字。另一个学生说:“我是王家和冯家新添的宝贝,所以我的名字叫‘王冯添’”。还有一个学生说:“我的名字就是妈妈随意取的,没什么故事,我就叫毛鸿城,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小男生。”这样学生也同样记住了他。一堂课下来,每个学生不仅认识了同座,也记住了一些有个性的同学,师生彼此不再陌生。相信,接下来的日子,孩子们每天走进的是有熟人的班级,他(她)的内心一定是不排斥的,甚至是有亲切感的。作为《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第一课第一课时,这样的开启,深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学目标自然达成。当然,课件中孩子们喜欢的,如果课堂有时间,不妨满足孩子的需求,可重复播放。如,第十一课《红绿灯在站岗》第一课时中的动画视频《交通安全歌》。再如,第三单元体验活动《争当健康小卫士》中的音视频“唱唱跳跳健康操”孩子们很喜欢,老师可以把它作为课中操,循环使用,既能满足孩子的需要,又可以最大化使用现有的课程资源。   3.不用课件,创生课程资源
  如第四课《可爱的校园》第一课时的配套课件,可以不用,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孩子正在进行中的生活,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教材提供的场景引发学生的回忆和思考。虽然配套课件补充了一些内容,但都是个性化的,更何况课件视频中的学校,硬件设施不是每个学校都具有的,与其让孩子看他校学习生活场景,倒不如让孩子说说现实中自己的学校,说说自己学校的一些具体要求,如上课、升旗仪式、午餐、放学等,甚至可以让孩子“说一说、做一做”。笔者学校,有比较完整的学生在校的生活规范视频,上课时,执教者就选用了所在学校的部分视频如升旗仪式、上下课准备、放学排队等,让孩子们看看做做,教学更具有了现实效果。
  三、对教材中的每一板块用儿童的眼光去研读
  从教师的视角看,《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更贴近儿童现实生活,所呈现的图片和图像形象、明了,不仅好看,也好教,但是学生呢?作为教者,应从学生的视角来解读教材,根据这一阶段孩子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能力,努力研读出教材中每一个活动话题儿童可能出现的“画外音”。
  1.多方法应对“知识窗”里蕴藏的知识点
  (1)情景模拟。
  如《红绿灯在站岗》关于交通标识的看图话题,这些交通标识与儿童安全生活紧紧相连,但必须理解图意才能让孩子有意识记。于是,上课时,笔者就和孩子们根据图标,模拟相应的情境,使抽象的图标形象化,有助于孩子理解和记忆。如第一幅图为“当心触电”标志,就让孩子坐在椅子上,身体模拟被电击抖动的动作,有的嘴里还发出类似的声音,这时孩子们一下子记住了:不能在高压线下嬉戏,危险啊!再如,第五幅图,铁道路口的标志,让孩子们坐在椅子上开火车,出现这个标志就做左顾右盼的动作,孩子们一定记住了通过铁道路口一定要小心的标志。
  (2)形象观察。
  如《好牙伴我一生》中关于磨牙、尖牙、门牙的介绍,笔者采取“看镜子找牙齿”的方式,让孩子根据书中介绍的特征,对着镜子自己找一找、数一数,不一会儿就知道了什么是磨牙、尖牙和门牙。
  (3)主动反问。
  如《说说我自己》一课中“我是怎么来的呢?”关于生命知識的看图话题,第二幅图是卵子和精子相结合的示意图。按常规,对这幅图学生肯定是感兴趣并且有话要讲的,而这个话题简单而又复杂,怎样既科学又浅显的化解这个关于生命诞生的“深奥”问题,则需要教师上课时花些小功夫。首先,教师让学生看听课件中的音频资源《妈妈,我从哪里来》,然后反问学生:“你听看懂了吗?你还有什么疑问?”学生的话题最多的自然比较集中第二幅图,大多问:“爸爸的精子是怎样跑到妈妈的身体里去的?”关于此话题,现实中一定有学生知道一些常识,于是教师就反问学生:“谁知道?”教师巧妙地让学生用儿童的语言解释了这个“深奥”的知识。有学生说:“我知道,爸爸妈妈结婚,他们睡在一起,爸爸的精子就会跑到妈妈身体里去了。”……
  2.多手段解析《宝典箱》中的宝典
  纵观第一册教材,《宝典箱》主要“装载”的是中华优秀文化,虽然每一个具体内容都有相应文本做铺垫,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和认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需教者做好课前功夫,动用可用的资源来化解难点,努力让孩子在《宝典箱》中能真正汲取到宝典。
  (1)用微课方式。
  如《幸福一家人》中孟郊的《游子吟》,笔者就用先期截取现成的视频用微课方式呈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边看边吟唱中理解和记忆。
  (2)用直观教具。
  如《学校常规我知道》,对于孟子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经典,笔者就直接用教具圆规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图,帮助孩子首先从字面上理解原句,然后结合课文推衍到学校生活,使学生明白:学校没有常规就如同没有圆规和直尺,学校就没了秩序,我们的学习生活就会乱套。
  (3)情景表演。
  如《我爱爸爸妈妈》中的《弟子规》,相对其他经典,学生易于理解、记忆。课中,笔者就请同座的两个学生根据诗句扮演角色,并根据对诗句的理解进行表演,从而把“宝典”记在脑中。
  3.多开放给“观察哨、交流会、碰碰车”里的儿童解套
  “观察哨、交流会、碰碰车”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最常用的活动设项,这些话题没有固定的套路,更没有标准答案。因此,针对这些活动,教者一定要树立辩证的观点,明确这些话题一定是开放的、多元的,多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只要孩子的回答价值观没有明显的错误,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同时教者要善于捕捉孩子创造性思想的火花,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如《游乐园里真开心》“碰碰车”中呈现的话题,面对这些儿童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以成人的视角去看待,只要在不违背基本规范的前提下,就应努力让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去解决。记得课件中有这样一个话题:两个孩子争抢旋转木马,你怎么看?一般成人的答案是:劝说一方谦让;按先来后到的办法裁决。而孩子的答案就多了,除了上述两个外,有的孩子说,我们猜拳,谁胜谁坐;有的说,管里员说谁就是谁;还有的说,两个人都争抢,都不玩,等下批。
  相信,这样的教学,我们一定会不断听到学生成长拔节的声音。
  (责编 韦淑红)
其他文献
探究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观察发现和记录到的数据是归纳概括科学知识最直接的依据。学生的探究结果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按照学生的预测、猜想,顺理成章地出现意料中的现象和数据;另一种是因为操作、观察、材料等原因,观察到与预测、猜想不符的现象和数据,这种称为意外现象和数据。在不少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类意料之外的现象和数据,那么,如何处理这些意料之外的现象和数据呢?  一、“意料之外”拓
[摘 要]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并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有效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又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關键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0-0024-01  
调适农村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他们心智能力的发展,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近年来,本人为改善学生的心智发展,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怕、懒、慢”等主要心智障碍,选择教学方法,强化心智疏导和心理辅导,真正遵循学生的“动、乐、活”心理,培养学生的“敢、会、拼”精神,以下是我的实践过程和认识。  一、遵循学生的“动、乐、活”心理,激活课堂学习氛围  1.营造“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是学生学习如何表述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习作教学理念陈旧,定位太高,模式老化,使得“桎梏”状态下的学生惧怕表达和交流,更谈不上创造和发展。因此,转变教育观念和创新教学方式很有必要。  为了落实课标理念,探索有效的习作教学,我们的区域教研构建了“关注生活,立足教材和课堂,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路径。随着研究的深入,现在的习作教学正在悄悄地转型。  一、【为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语言,字母、单词的形与音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针对英语的这一特点,在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学过程中,笔者利用英语与汉语拼音之间的近似性,根据正迁移理论,在三年级译林版新教材的“letter time”以及“sound time”部分渗透自然拼读法教授语音知识,渗透单词的构词法和单词音形之间的对应规律,提升学生单词记忆和英语读写水平,提高其语言运用和自学能力。在自然拼读法教学过程中,教师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城市,英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相对成熟,我国英语教育已走在世界前端。而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小城镇英语教学仍不容乐观。因此,教师要加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小城镇学生的英语教育,必须在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加以充实和提高。  [关键词]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英语教育;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摘 要]导入是英语语篇教学的呈现和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是决定教学课堂成败的关键。自2014年全面采用新课程后,在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工作的积极探索和积累,对新教材课文教学的导入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六年级部分单元内容进行了举例和拓展。  [关键词]自身话题导入 资源预测导入 游戏歌曲猜谜导入 目标呈现导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要]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探究活动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教师对探究材料的选择。因此,在设计科学探究活动时,要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选择具有生活性、典型性、实效性和启发性等富有结构性的探究材料。这样,才有利于学生顺利开展探究活动,从而提高探究的效能。  [关键词]科学探究;有效性;材料准备;结构性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 要]《品德与社会》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彰显人文精神、生命关怀和人生价值的生命教育。主要以“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为例,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生命、远离危险的意识。  [关键词]生命教育 品德与社会 危险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83  小学时期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起始阶段,同时也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
[摘 要]情感是挖掘潜能的内在动力,是塑造灵魂的润滑剂,思想品德课离不开情感的教育。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学,以情激情、以情动人、以情载理、以情启思,多方位体验情感,促使品德内化。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 情感教学 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7-045  综观小学思想品德课现状,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