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dddl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视听导入,初读揭题
  1.小朋友,上课前先听一首熟悉的歌曲并看大屏幕上的建筑物:这是什么地方,哪个民族在歌唱,主要唱什么?
  (1)这是西藏的布达拉宫。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唱《北京的金山上》,主要歌颂毛主席使农奴翻身得解放,藏胞感恩毛主席,毛主席就是金色的太阳。
  (2)党中央不仅使西藏贫苦农奴翻身做主人,还派大量的汉族干部去西藏,帮助西藏人民,支援西藏建设,使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支援西藏建设的干部就称——援藏干部。(齐读并板书)其中有一位很好很好的干部,他为西藏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深得西藏人民的崇敬与爱戴,他就是——孔繁森。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走近他,学习他!
  2.拼读生字:读准音看清形。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图文对照读,思考:这位援藏干部是谁?课文主要讲了他几件事?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揭题很重要。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位援藏干部。人物的身份与身份有关的历史背景离现在太久,所发生的地点也离我们太远,学生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介绍既要简单又要适合儿童特点。故第一板块的流程设计运用学生学过的歌曲,引出西藏农奴是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使他们翻身得解放,并以文字灯片分解演示。支援西藏建设的干部就称“援藏干部”。接着,通过初读,学生自己揭示悬疑突出了主要人物——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为全文的精读理解作好了铺垫。
  二、联系实际,精读理解
  1.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那么,他怎样优秀呢?
  2.齐读学习第2自然段第2句,逐一映示词语,认读并连词成句读通读顺。
  (1)(映示:孩子、亲人)小朋友,每个孩子都有亲人,你们家里谁是亲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
  (2)(映示:孩子、亲人、孤儿)有亲人的孩子能叫孤儿吗?那怎样的孩子成了孤儿呢?
  (3)(映示: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失去了亲人”什么意思?(死去了爸爸妈妈,没爹没妈了)
  (4)(映示:曲尼、曲印和贡桑三个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这三个孩子的名字和我们汉族孩子的名字不一样,书上说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孩子?
  3.三个藏族孩子怎么会一下子失去亲人成了孤儿的,书上哪句话是原因?(1992年就在拉萨市附近发生了地震。老百姓遭受了灾难,家破人亡。所以三个孩子失去了亲人成了孤儿。)
  4.地震后失去了亲人的孤儿,生活上会有怎样的困难呢?
  (1)(映示:地震后的一片废墟)看,房子倒塌成了一片废墟,他们没爹没妈,还有家吗?住哪儿呢?饿了有吃吗?冷了有衣保暖吗?病了怎么办?小朋友,你们饿了、冷了、病了,爹妈会怎样关爱你们呢?(生自由发言)
  (2)你们有亲人,有温暖的家,多幸福!而失去亲人的三个孤儿什么也没有,苦不苦?苦!这时他们最想谁?
  (3)对,最想亲人爸和妈,他们多么希望有亲人的关爱啊!
  5.三个孩子遭了天灾很不幸,但又很幸运,当他们最想亲人时,一位不是爸妈胜似爸妈、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人来了!给了他们以亲人般的温暖和关爱。那是谁?(学生激情无比表达出共同的心声:孔——繁——森!)
  6.对孔繁森是怎样给他们以亲人般的关爱和温暖的呢?
  (1)(映示前半句:孔繁森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接”字,点击映红)孔繁森接他们回家不说明他把三个孤儿当作亲生儿女一样吗?)
  (2)那么孔繁森什么时候接他们回家的,是地震后的一个星期?不,是马上去接的,再找一个字说明。(对,“就”字,点击映红),说明在地震后的很短时间内就把三个孤儿接回家的。
  (3)所以,“就、接”两字说明孔繁森对三个孤儿怎样的关爱?(引导——就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
  (4)(映示后半句: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三兄妹来到孔繁森身边,他们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从此孤儿不孤,那么日常生活又有了什么变化呢?他们饿了谁供他们吃?冷了谁供他们穿,病了谁最着急关切照顾?他们有了缺点吵架斗嘴,谁谆谆教导让其明理?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谁在关爱他们?(孔——繁——森!)
  (5)三个孩子和你们一样,平时生活中所需的一切都是爸妈应做的事。这就叫什么?后半句中哪个词语表示。(“抚养”——点击映红)
  (6)抚养孩子应是父母的事,现在谁在做?——孔繁森!
  (7)三兄妹不是孔繁森的亲生儿女,但孔繁森如此关爱与教养他们,所以后半句怎么说的?(齐读: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
  6.小朋友,孔繁森是市长,工作繁忙。但在地震后的很短时间里,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身边,又当爹又当妈,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这个感人事例说明他是一位怎样的援藏干部?——孔繁森是—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评析】孔繁森以无私大爱的精神收养三个孤儿,体现他关心藏族儿童,爱护藏胞子女的深厚感情。教学时,通过实训,结合生活实际抓字词句,引导学生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从而真切理解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是突破长句难点、理解关键词语与落实双基最好的结合点。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不仅读懂理解,更从中感悟人物内心,由初读认识逐步走近人物,直到最终走进人物,学习他关心别人,主动帮助他人的高贵品质。
  三、图文对照,略读理解
  1.(映示课文插图1)这幅插图是课文第几自然段内容?图文对照读读想想,主要讲孔繁森什么事,谁能用两个字表示?(交流、板书:献血)孔繁森为什么要献血呢?
  2.(映示课文插图3)图文对照各自读第4自然段,想想哪句话是讲孔繁森献血的意图和目的?孔繁森用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做什么?读——(帮助这几个孤儿上学读书)(板书:献血助读)
  3.小朋友,这“献血助读”是孔繁森又一个感人事例。我们先简单知道一下,课文具体怎样描写献血和藏胞怎样感动的,下节课再学习。
  四、结合板书,回顾总结
  1.孔繁森是援藏干部,书上讲了两个感人事例:孔繁森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抚养孤儿;孔繁森将献血所得的营养费帮助三个孤儿上学读书——献血助读。所以,孔繁森是一位——优秀的援藏干部。
  2.你们对孔繁森敬仰吗?让我们怀着无限敬意朗读第1~2自然段。
  【评析】一堂课时间有限,若单学前两个自然段,则板书应反映的两个优秀事例就不完整,故采用略读理解,以图概括内容的方法,这样形成的板书设计就充分展示了文本结构的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既突出中心句、关键词,又简要概括了两个感人事例,便于第二课时深入了解人物内心和指导简要复述。
  (作者单位:常熟市石梅小学)
其他文献
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呢?我以为需要采取以下举措:  一、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要求语文教师是一个“杂家”,是有问必答的“百科全书”。所以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积极主动地去获取未知的知识,从而更好地引领学生求知。也正是因为教师的良好素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人格魅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充分做好课前教学准备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乡下老家有一个种树人,他每次给桃花心木浇水隔的时间不同,浇的水量也不同。他天天散步,偶尔喝茶,更奇怪的是,有几株树苗有时会莫名其妙地枯萎,需要补种。“我”问了他,才知道,他在模仿下雨,让树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在土地里扎根。这让“我”明白了人在生活中也要有一颗自主的心。  师:你说清了“人”,
期刊
互构语言学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人类语言都是互构的语言,即主体与客体或通过客体而互动互构产生出的语言。”(辜正坤《互构语言文化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页)认知语言学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自然语言,它在本质上是人类感知、认识世界,通过心智活动将经验到的外在现实加以概念化,并将其编码的结果。”(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外在现实”是客观
期刊
师:小朋友们,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课题是——  生:(齐声)杏儿熟了。  师:杏儿是儿化音,跟我读,杏儿。  生:杏儿。  师:再读课题。  生:杏儿熟了。  师:熟了的杏儿是怎样的呢?赶快读读课文,看谁最快发现了。  生:橙黄橙黄的。  师:对,你能不能把这个词读好?(生读)  师:这橙黄橙黄的杏儿,颜色这么水灵的杏儿,只有一颗吗?  生:(齐声)一颗一颗。  师:我听出来了,杏儿
期刊
【教学片段一】    师:在你的印象中,沙漠是怎样的?  生:我觉得沙漠是白茫茫的,是一块不毛之地。  生:我认为沙漠是一望无际,黄沙漫天,黄沙飞舞。  生:我觉得沙漠什么也种不了,种什么死什么,沙漠中也没有绿树鲜花,所以说沙漠中沙石飞舞。  师:他们的词用得很有特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沙漠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题目中出现一个字:绿洲的洲,特别注意看这个字,先写三点水,点撇点,竖点竖。中间
期刊
本文以苏教版一年级教材《小河与青草》一课为例,来谈谈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使我们的课充满语文味。  一、琅琅书声,读出“语文味”  [案例1]  师:(映示小草的第一次话):谁来读读?  师:小草说小河怎样?(相机板书:清)  师:你为什么说水很清?(变色“一眼能看到底”)  师:你在清清的河水中都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交流)  师:你能把小草眼里的小河读出来吗?(生读)  师评:好像小河的水
期刊
一、困惑与思索  多年来,小学语文考试都是偏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把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作为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许多学校以统一的一张试卷和标准来评判学生,忽视学生个性发展,这不仅无法体现评价的发展性、激励性功能,还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受挫,信心丧失,惧怕考试,以致造成学习困难。从考试内容来看,试卷大多沿用多年不变的题型,以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层面单一,很难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
期刊
师:(板书课题,生书空)你们对课题中哪个词特别感兴趣?  生:故事。  师:关于谁的故事?  生:小村庄的故事。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庄?  生:(齐答)想。  师:(大屏幕显示:森林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在这个小村庄里,有这样一些景色。自己借助拼音读一读。(生自由朗读大屏幕上短语)  师: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山村呢?  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小
期刊
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用儿童的语言参与对话,用儿童的方式评价学生,用儿童的生活拓展练笔,把属于儿童的时空还给他们,收到了较好效果。  一、 用儿童的眼光解读课文  入选教材的课文绝大多数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编者力求体现儿童的生活、儿童的语言、儿童的心理。这就要求教者要从学生的角度解读课文,用儿童的眼光审视教材,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入点。  《姥姥的剪纸》一课,围绕“喜鹊登枝”和
期刊
我们在听课时常常可以看到这么一种情况:学生复述课文,如与文章里的语言比较接近,教师便往往告诫学生:“要用自己的语言!”似乎用了文章里的语言便是违背了复述的规矩。  难道复述课文必须要用“自己的语言”吗?我看不见得。复述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自然要掺杂进“自己的语言”,然而却不能把“文章里的语言”全变成“自己的语言”。我倒是觉得复述时应当鼓励学生多用些“文章里的语言”。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