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信息化引领功能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w3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当代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扶持外,作为县一级教育部门更应从大教育的视角出发,通过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对近年来山西省太谷县教育发展状况的回顾和研究,我认为,加快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脚步,是带动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太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城乡教育的发展落差较大,县域内不同区域的发展也极不平衡。从教育资源的分布到学校布局,再到师资质量,城区学校比农村学校各方面都有着较大的优势。特别是教育资源和师资方面,好的教育资源往往集中在城区几所好的学校,好的师资又逐步从农村流向城区,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队伍分布差异,农村教育的质量出现“短板”现象。
  面对太谷县城区学校教育资源大而优且集中、农村学校教育资源小而差且分散的现状,太谷县在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通过调整学校布局、开展“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在教育经费分配、师资安排、招生改革等政策导向方面对农村学校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倾斜。但在教育均衡特别是教学资源、教育师资质量与数量的均衡方面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我们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将教育信息化工作作为加快太谷县教育均衡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教育信息化带动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以教育信息化来带动和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不仅是实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均衡,更重要的是实现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学生发展的均衡。太谷县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针对教育均衡在实现过程中的症结进行逐个突破。
  1.提高素质 发展能力
  学生由于地域差异而产生的发展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农村学生和城区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形成差异的症结之一,我县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实现城乡学生提高素质、发展能力的均衡发展。
  一是在信息技术设备引进时就注重城乡学校发展的同步性。在计算机装备方面,城乡之间虽有设备数量多少之分,但力争生机比相同。
  二是在信息技术开课方面,做到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核的管理体系。
  三是在师资配置方面,太谷县中小学实行信息技术教师专兼职相结合,力争以专职教师为主,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专职,保证了师资的均衡化。
  四是积极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
  五是引入互联网,为学生营造网络化的学习氛围。
  校园网、多媒体、电脑机房等相继进入学校,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构建情景式、自主式、探究式学习环境提供了一个交互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农村学生与城区学生有了同样的提高素质、发展能力的网络环境。
  2.师资培训 做长“短板”
  不可否认,城区学校在师资配置方面比农村中小学校有着更大的优势。在农村中小学,小学科师资方面比较薄弱,缺乏应有的专业教师。农村中小学师资“短板”问题是阻碍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症结所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特别是远程教育的实施,对短时期、大面积提高农村师资素质发挥了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在消除农村师资“短板”现象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
  一是开展全方位、全员基础培训,通过分级、分片培训,结合校本培训,使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普通教师全面接受基础培训。
  二是开展应用培训,先后进行全体教师的计算机模块培训、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网络知识培训、课件制作培训等。
  三是针对农村中小学小学科教师“短板”问题开展网上送教下乡活动,通过网上讲座、光盘下乡等形式把优质远教资源送到每一所农村中小学校,以弥补农村教师师资不足的“短板”问题。
  3.建网建库 资源共享
  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的匮乏也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症结之一。在“校校通”工程实施之际,我们紧紧围绕“整体设计、携手共建、资源共享”开展教育网站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一是以县为主,建设大型教育网站及教学资源库。2006年1月,太谷教育信息网(www.sxtgedu.net)正式开通运行。建成的太谷教育信息网包含了国家远程教育的全部卫星资源内容,同时还选配了中教育星资源库、中央电教馆教育资源库、中教育星电子图书馆、三辰影库等大型教育资源库。教育局出台了“携手共建县域资源库”活动,鼓励一线教师将自己的学科课件上传至太谷教育信息网本地资源库,以丰富本地资源,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互用,保证教师能够便利地下载和使用资源。六大资源库内容涵盖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各年级各学科教材版本的资源,不仅使教育教学资源在内容上得到了丰富,也使无条件建网、建库的学校在获取丰富教育教学资源方面有了保障。
  二是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建设校本资源库,立足本校实际,不搞重复建设。
  三是充分发挥已有投影、录音、电视和DVD等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实现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多种教学资源相互补充,让农村学生能与城区学生一样享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4.网络教研 教学相长
  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校规模偏小、教研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又一症状。借助教育信息网平台,太谷县大力开展网络教学研究。
  在县教育信息网中,专门辟出一个专栏作为教师的博客平台,用于全县教师的网络教研。通过建立博客发表教学见解,进行交流讨论、教学研究的教师近800人。博客的建立为太谷县实现县域教研、乡级教研、校本教研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教学研究、互动互助的平台,使教学研究不再局限于一校一乡,交流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更贴近教学实际。
  5.课程整合优质高效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城乡教学质量的均衡又体现在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创建上,教育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课程整合的实施是打造优质高效课堂的一条途径。
  在推进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层推进、示范引领”的措施。先在太谷县的省、市级信息技术实验校中进行,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教育工作重点,推进24字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把教育技术中心的课程整合工作与教研室教学研究的职能交叉部分融为一体,实现整体推进。教育技术中心主要从课程整合的角度来解读24字课堂教学模式,借助先进的教学媒体、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改革服务,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创设必要的教与学的环境。课程整合在新课改中的高效应用问题也正成为新热点。
  
  诚然,教育的均衡发展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但教育信息化对于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山西太谷县电教馆)
其他文献
一、交互式电子白板的资源应用观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再生的持续发展过程,它源于广大中小学师生的教学实践,其中教学资源的再生过程事关教学资源建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周淮南,2008)。要想增加资源的通用性、流通性和可利用性,必须树立新的资源观。  新的资源观包括对资源的五种认识,即资源的生成性、资源的动态性、资源的建构性、资源的交互性和资源的主体性。电子白板以一些固有的资源为基础,通过使用
本课选自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节。本节课主要介绍常用的图片处理软件,让学生们掌握一些简单的图片处理方法,并能够利用图片来表达主题。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的图片处理软件,熟悉ACDSee软件中图片的裁剪、旋转、曝光等基本功能,初步掌握利用ACDSee调节图片亮度的方法;掌握“我形我速”软件对图片的简单修饰功能。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效果不佳的生活照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这句话若用在学术研究上,可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现代大学教育体系的确立与完善,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学人热衷于书写文学史,诸如诗史、词史、赋史、小说史或戏剧史等。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关成果汗牛充栋。21世纪以来,各类“学术史研究”则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如《诗经》研究史、《楚辞》研究史、诸子研究史、《文选》研究史、《文心雕龙》研
冰心自登上文坛,就以“爱”与“美”的创作主题著称,他的《寄小读者》成为代表性作品。这部作品由刊发在《晨报》副镌“儿童世界”专栏中的29篇通讯组成,自第一篇通讯发表即引起广泛关注,后于1926年由北新书局结集出版,仅两年就重印达7版之多。对于这部作品,研究者主要围绕两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爱的哲学”思想艺术特色,解读作品中的母爱、童心、自然人性等等因素,进而探索冰心散文创作或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就和文学
■ 创意背景    信息技术课学科建立之初,大家重视的实际上是单纯的软件技术学习。大多数教材都在介绍常用软件及其界面、菜单和功能。学生只能机械、粗浅地学习一些软件的操作知识,但对如何将这些软件与自己身边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软件来解决实际问题则知之甚少,以至出现了在学生学习用Excel统计成绩时,依然用计算器运算的现象。我在初中的Word教学之初,注意以建构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任务驱
纵观劳伦斯短短20多年坎坷而勤奋的文学创作生涯,竟然出版了11部长篇小说、60多篇中短篇小说、7部话剧剧本、12本诗集、十几本散文随笔集,还有几本翻译作品,这已经算得上十分高产,谓之汗牛充栋也不为过。但是等到剑桥出版社在本世纪初推出了长达八卷的《劳伦斯书信集》时,人们不得不对劳伦斯再次刮目相看,发现从体量上说,这八卷书信集(5400封长短不一的信件和明信片等)快与他的全部长篇小说或全部中短篇小说加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文化建设、人际关系、家校联系等众多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我国“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很多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已经初具规模,接受过信息技术基本技能培训的教师也越来越多,如何将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作用,是每所学校的领导者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引领学校发展方向的校长而言,具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通常指从事于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机构,专门负责藏品保管、研究和陈列,又或担任组织与策划艺术展览的专职人员。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艺术行业,20世纪90年代,策展人行业在我国迅猛发展。策展人通过自身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意识对艺术作品进行描述、阐释与塑造,经过精心的策划与展览的视觉呈现,艺术品能够成为一个更完整、能承载更多理念与价值的形象。在鲁迅
校本培训是以中小学教师任教学校为主要基地,以教师和学校的发展为要义,以实践与合作为主线,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直接服务于学校、教师、教学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追求的是校内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大化,注重教师能力建设,着重探讨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受学校自身建设的制约和影响,加之现有的教师培训机构大多居于城市,远离学校的培训就成为目前农村教师培训的首选。然而,农村教师外
本课选取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中的“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为教学内容,包括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多重表征是化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能帮助学生通过化学概念的各种表征形式进行有意义的学习[1],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突破学习化学的困难,减轻记忆负担,便于知识的储存与提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2]。图形是最佳教学媒体[3]。本教学设计运用“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