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犹大(Judas),圣经中的人物,生于加略,又称“加略人犹大”,被耶稣最初拣选为十二门徒之一。圣经福音书里多次提及犹大,“犹大之吻”当属最令人难忘的情节。犹大有三年半时间与耶稣同行同住、同桌同吃,最后他竟然以三十块钱(《马太福音》26:15)将耶稣出卖!他与耶稣的敌人犹太祭司长约定了一个暗号:“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马太福音》26:48)犹大为何出卖自己的老师呢?《路加福音》(22:3)、《约翰福音》(13:27)里写道:“撒旦进入犹大的心。”“犹大之吻”,无疑是扣人心弦的一幕,古往今来的西方艺术家更是对此情此景难以释怀,高尚的耶稣与卑鄙的犹大成为圣经人物画廊里的重要主题画。
犹大与钱袋同在:达·芬奇的公开密码
犹大是如何被耶稣选召为门徒的,福音书并没有提及。倒是早在师徒们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就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与复活。圣经中,犹大被耶稣选为门徒之后,有三年半的时间和耶稣同在,亲眼见到过耶稣医病赶鬼,五饼二鱼的神迹,曾被耶稣差派去传福音,掌管师徒传教团队的钱财(一些钱由追随者捐赠)。耶稣那高尚的人格,谦卑、忍耐的性情和博爱、仁慈的胸怀,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门徒和追随者的信任。然而,一如“撒旦进入犹大的心”,犹大听从自己的意愿,放纵自己的贪欲。当法利赛人决定置耶稣于死地而耶稣也预言到自己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际,犹大便与祭司长达成约定,找机会把耶稣交给他们,作为报酬可以得到三十个银币。达·芬奇的圣经名画《最后的晚餐》生动刻画了耶稣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那一刻十二门徒的不同反应。整个晚餐过程中,耶稣暗示给犹大三次悔改的机会。按犹太人的习惯,入席前主人会与每一位客人亲嘴,若是如此,耶稣自然也与犹大行亲嘴之礼,这是第一次机会。开饭前,耶稣先为门徒洗脚,耶稣也必不会漏掉犹大,这是第二次。餐桌上,耶稣也必蘸饼给犹大吃,这是第三次。然而高尚、仁慈的耶稣未能感化卑鄙、狭隘的犹大。我们从《最后的晚餐》画面上看到,耶稣右手侧第三个人,黑发、浓须,右手攥着钱袋,一副无辜模样,假装镇静的,就是犹大!犹大与钱袋同在,成了达·芬奇的公开密码!
让我们把视线回到耶稣被捕那夜,通过几幅画作来了解高尚的耶稣和卑鄙的犹大。
戏剧化场景的精妙再现——乔托的《犹大之吻》
乔托(Giotto,1266—1337)拉开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帷幕。他摆脱了色彩艳丽却高度程式化以致人物形象呆滞死板的中世纪绘画方式,选择回归自然,寻找质朴与纯真。着力刻画导致耶稣被捕场面的《犹大之吻》最能体现乔托的风格。
犹大带领一队人馬,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园。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的对立双方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面向主体人物。处于中心的犹大身体被明亮醒目的黄色斗篷所包裹着,在周围复杂的人群中显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搂抱亲吻耶稣的姿势,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纹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头部,最后落在和犹大对立的耶稣的面孔上。只见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其目光冷静、锐利,面对即将降临的灾难,没有丝毫畏惧。犹大的个头矮于耶稣,向上做乞求状,神色难掩紧张和惶恐。两个对立着的面孔表现了人类社会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搏斗。耶稣的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他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犹大则是黑暗、邪恶和丑陋的化身,反映的是画家自己对正义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的立场。在耶稣身后的使徒彼得,为了解救耶稣,抽刀割掉了敌人的耳朵,更增添了这场斗争的紧张气氛。周围的士兵手持兵器、高举火把,一片杀气腾腾。
弗拉·安吉利科 -意大利-《犹大之吻》
《耶稣被捕》(The Taking of Christ)是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传世名作,描绘了犹大在客西马尼园带领祭司和兵丁抓捕耶稣时亲吻耶稣的一刹那。画中共有七个人物,从左至右,他们分别是:圣约翰、耶稣、犹大、三名士兵(其中一个士兵最右后方隐约可见)和一个挑着灯的男人(很可能就是卡拉瓦乔自己的画像)。卡拉瓦乔以极写实的笔法表现出画中人那极强烈而又互相不同的情绪。七个人都在不同的姿势中,泄露了他们的心境。耶稣双手交叉,双目轻闭,神态安详,身体放松,仿佛不是在等待命运的宣判,而是在安静地迎接“光荣时刻”的到来。犹大则紧皱眉头,紧紧搂住耶稣,身体前倾吻向耶稣,好似迫不及待地想要结束这一切。此外,画家还特意塑造了约翰要逃走报信的情节,张开的双臂,张大的嘴巴和睁圆的眼睛无不透露出他的惊慌失措。从左上角看去,较小的光源来自右边的灯笼(提灯人被认为是卡拉瓦乔的自我画像),灯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画面上人物不同的面孔,照亮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更照亮两个对比鲜明的灵魂——高尚的耶稣!卑鄙的犹大! 从这幅画构图上看,左边颜色鲜艳,右边颜色暗淡。在这里作者出神入化地運用了明暗对照的画法,使整个画面更加具有戏剧性。画中的主要光源并不明显,人物在黑暗的背景中排列开来,最右侧男子手中的灯仿佛在黑暗中开启了一点点光。画面右方三位士兵看不分明,这使画面的重心落在左边,聚焦在耶稣的身上,恰恰起到了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此外,作者着重塑造了士兵的盔甲,盔甲浓郁、冷峻的黑色给人非常真实的视觉效果,这一细节也达到了作者写实主义的艺术高峰。盔甲的反光与不透明的阴影十分显著,衬托耶稣发出耀眼的光芒,使画面明亮的与阴暗的部分之间有了强烈的对照。不但如此,浓郁的黑色背景强调了主体的效果,将画中的主要人物推至画面前,仿佛侵入观者的空间,观者除了紧盯着画面外别无他法。
卡拉瓦乔的画作特点突出,明暗分明,构图上既注重大格局又不忽略细节,人物刻画细致传神,肌肉和曲线都描绘得恰到好处。从他的画面里能感受到力量、真实,不矫揉做作,也不粉饰太平。这幅画作令人震撼,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上,都有着令人琢磨不透的魔力。
雅姆·蒂索-法国 -《犹大之吻》
犹大与钱袋同在:达·芬奇的公开密码
犹大是如何被耶稣选召为门徒的,福音书并没有提及。倒是早在师徒们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就预言了自己的死亡与复活。圣经中,犹大被耶稣选为门徒之后,有三年半的时间和耶稣同在,亲眼见到过耶稣医病赶鬼,五饼二鱼的神迹,曾被耶稣差派去传福音,掌管师徒传教团队的钱财(一些钱由追随者捐赠)。耶稣那高尚的人格,谦卑、忍耐的性情和博爱、仁慈的胸怀,在这三年半的时间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赢得了门徒和追随者的信任。然而,一如“撒旦进入犹大的心”,犹大听从自己的意愿,放纵自己的贪欲。当法利赛人决定置耶稣于死地而耶稣也预言到自己将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际,犹大便与祭司长达成约定,找机会把耶稣交给他们,作为报酬可以得到三十个银币。达·芬奇的圣经名画《最后的晚餐》生动刻画了耶稣说出“你们中间有一个人要卖我了”那一刻十二门徒的不同反应。整个晚餐过程中,耶稣暗示给犹大三次悔改的机会。按犹太人的习惯,入席前主人会与每一位客人亲嘴,若是如此,耶稣自然也与犹大行亲嘴之礼,这是第一次机会。开饭前,耶稣先为门徒洗脚,耶稣也必不会漏掉犹大,这是第二次。餐桌上,耶稣也必蘸饼给犹大吃,这是第三次。然而高尚、仁慈的耶稣未能感化卑鄙、狭隘的犹大。我们从《最后的晚餐》画面上看到,耶稣右手侧第三个人,黑发、浓须,右手攥着钱袋,一副无辜模样,假装镇静的,就是犹大!犹大与钱袋同在,成了达·芬奇的公开密码!
让我们把视线回到耶稣被捕那夜,通过几幅画作来了解高尚的耶稣和卑鄙的犹大。
戏剧化场景的精妙再现——乔托的《犹大之吻》
乔托(Giotto,1266—1337)拉开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帷幕。他摆脱了色彩艳丽却高度程式化以致人物形象呆滞死板的中世纪绘画方式,选择回归自然,寻找质朴与纯真。着力刻画导致耶稣被捕场面的《犹大之吻》最能体现乔托的风格。
犹大带领一队人馬,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园。画家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的对立双方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分列两旁,面向主体人物。处于中心的犹大身体被明亮醒目的黄色斗篷所包裹着,在周围复杂的人群中显得更加突出,他抬手欲搂抱亲吻耶稣的姿势,使斗篷形成扇面形的褶纹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头部,最后落在和犹大对立的耶稣的面孔上。只见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其目光冷静、锐利,面对即将降临的灾难,没有丝毫畏惧。犹大的个头矮于耶稣,向上做乞求状,神色难掩紧张和惶恐。两个对立着的面孔表现了人类社会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美与丑的搏斗。耶稣的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他是光明和正义的化身。犹大则是黑暗、邪恶和丑陋的化身,反映的是画家自己对正义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的立场。在耶稣身后的使徒彼得,为了解救耶稣,抽刀割掉了敌人的耳朵,更增添了这场斗争的紧张气氛。周围的士兵手持兵器、高举火把,一片杀气腾腾。

《耶稣被捕》(The Taking of Christ)是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传世名作,描绘了犹大在客西马尼园带领祭司和兵丁抓捕耶稣时亲吻耶稣的一刹那。画中共有七个人物,从左至右,他们分别是:圣约翰、耶稣、犹大、三名士兵(其中一个士兵最右后方隐约可见)和一个挑着灯的男人(很可能就是卡拉瓦乔自己的画像)。卡拉瓦乔以极写实的笔法表现出画中人那极强烈而又互相不同的情绪。七个人都在不同的姿势中,泄露了他们的心境。耶稣双手交叉,双目轻闭,神态安详,身体放松,仿佛不是在等待命运的宣判,而是在安静地迎接“光荣时刻”的到来。犹大则紧皱眉头,紧紧搂住耶稣,身体前倾吻向耶稣,好似迫不及待地想要结束这一切。此外,画家还特意塑造了约翰要逃走报信的情节,张开的双臂,张大的嘴巴和睁圆的眼睛无不透露出他的惊慌失措。从左上角看去,较小的光源来自右边的灯笼(提灯人被认为是卡拉瓦乔的自我画像),灯光虽然微弱,却照亮了画面上人物不同的面孔,照亮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更照亮两个对比鲜明的灵魂——高尚的耶稣!卑鄙的犹大! 从这幅画构图上看,左边颜色鲜艳,右边颜色暗淡。在这里作者出神入化地運用了明暗对照的画法,使整个画面更加具有戏剧性。画中的主要光源并不明显,人物在黑暗的背景中排列开来,最右侧男子手中的灯仿佛在黑暗中开启了一点点光。画面右方三位士兵看不分明,这使画面的重心落在左边,聚焦在耶稣的身上,恰恰起到了突出主要人物的作用。此外,作者着重塑造了士兵的盔甲,盔甲浓郁、冷峻的黑色给人非常真实的视觉效果,这一细节也达到了作者写实主义的艺术高峰。盔甲的反光与不透明的阴影十分显著,衬托耶稣发出耀眼的光芒,使画面明亮的与阴暗的部分之间有了强烈的对照。不但如此,浓郁的黑色背景强调了主体的效果,将画中的主要人物推至画面前,仿佛侵入观者的空间,观者除了紧盯着画面外别无他法。
卡拉瓦乔的画作特点突出,明暗分明,构图上既注重大格局又不忽略细节,人物刻画细致传神,肌肉和曲线都描绘得恰到好处。从他的画面里能感受到力量、真实,不矫揉做作,也不粉饰太平。这幅画作令人震撼,无论是在道德层面还是心理层面上,都有着令人琢磨不透的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