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EE数据平台的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

来源 :水土保持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kxxmv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为该区土地资源优化、环境质量改善和水沙生态要素变化分析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EE平台整理和处理北洛河流域1970-2019年间6期遥感影像数据,从时间变化、动态度、转移方向和空间分布等角度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研究时段内,北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数量结构从2000年前的1∶1.1∶0.6变化到2000年后的1∶ 2.7∶ 0.7.1970-2019年研究区耕地、草地和水域的减少率分别为16.6%,6.7%和0.1%,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率为19.9%和1.3%.流域耕地和草地斑块趋于分散且简单化,林地斑块趋于聚集和复杂化.土地利用转移主要以耕地转林地、耕地转建设用地和草地转林地为主.流域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先增后减,2000-2010年间达最大.流域中,上游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最为显著,其次为中游的甘泉、宜君、华池、合水等县.[结论]国家政策的演变、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决定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方向和程度,自然因素为长期辅助影响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豆腐渣来源广,营养价值高,但由于缺乏经济易行的加工方法,限制了其作为畜禽饲料的开发与应用.选择枯草芽孢杆菌(Bs)、植物乳杆菌(Lp)和酿酒酵母菌(Sc)对新鲜豆腐渣进行单一菌及等比例两两复合和三者复合发酵,通过感官评价和常规养分含量测定,对其发酵效果进行营养价值评价,并筛选适宜的发酵菌剂及复合类型.[方法]试验共设8组,其中7组为加菌发酵组(Bs、Lp、Sc、Bs+Lp、Bs+Sc、Lp+Sc和Bs+Lp+Sc组),另设1个不加菌的对照组,每组设3个重复,发酵5 d,每隔24 h采集豆腐渣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