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FID的低利用率文献集中存储研究

来源 :兰台内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结合国内北大、清华等圖书馆的实践,提出基于RFID 层架标排架模式对低利用率 RFID 图书密集建库储存,即利用RFID 标签对图书进行定位并将定位信息与图书馆管理系统整合,从而实现对低利用率RFID图书基于图书馆原有管理系统的一站式管理与预约外借服务。
  关键词:RFID;密集书库;集中存储;图书定位
  馆藏印刷文献增长与馆舍空间不足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为此大多数图书馆采取了下架低利用率文献并将它们集中存储的办法,国内外的实践都已证明上述两项措施是可行的。RFID 技术自2009引入到国内图书馆以来,在降低馆员重复劳动、加快图书流通方面效果显著,但也面临着剔旧的现实问题,因为图书的流通和利用都是有时效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淀,总有一些利用率低的图书会被图书馆下架保存以便节约空间给新上架的图书,因此对于低利用率 RFID 图书采取有效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是多数图书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图书馆密集存储库建设实践
  1986 年建成的哈佛大学储存图书馆是最早的高密度存储书库的实践,紧随其后国外许多图书馆开展了集中存储图书馆的建设实践,建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集中存储图书馆,在缓解馆藏增加与馆舍不足和降低管理成本方面取得了可喜的经验。例如哈佛大学储存库、康奈尔大学图书馆附加馆、科罗拉多图书馆存取中心、华盛顿研究图书馆联盟以及五所高校图书储存馆等,前两者是单馆建设,而后三者是多馆联合建设。这些储存馆的建成为后续其他图书馆在安全保存本馆有潜在利用价值图书层面提供了明晰的操作指南。国内中科院成都文献中心储备书库、清华大学昌平书库、北京大学昌平储存馆等,他们都在远离原馆的郊区建成了专门的低利用率图书储存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在本馆内划出单独区域建成了高密度存储书库。
  二、基于RFID的高密度存储库建设的关键问题
  1.排架与定位模式的选择
  国外储存图书馆大多采用流水号按照图书开本大小排架,并通过建立馆藏流水号、书架与馆藏数据之间的对应关系来实现精确定位。国内图书馆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按索书号与流水号两种定位排架方式。
  (1)索书号。该模式以图书原有的索书号作为图书排架与查找的依据,图书移送至密集存储库时不需二次加工,只需根据书标上已有索书号排序上架。清华大学远程书库、上海交通大学密集库均采用此种模式建设,选择此种模式需要为后续入库的图书预留存储空间。
  (2)流水号。以流水号作为图书排架与查找依据,按开本大小排架,使用流水号组成的架位码系统定位(需要给每本书粘贴流水号标签并录入管理系统)。该模式可精确定位,方便图书排架与查找;缺点是粘贴标签需要额外增加工作量和财力,而且密集书库的图书累积到需要倒架或剔旧时会造成部分流水号空缺,后续需要调拨其他图书填补空号,北京大学昌平储存库、复旦大学江湾校区密集书库均采用这种模式建设密集书库。
  以上两种模式的建设为国内低利用率图书的密集存储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两种模式的优缺点也是明显的。笔者认为可取两者的优点采取一种新的模式来低成本和快速建设密集书库,即RFID 层架标排架模式。这种模式只需按照图书的开本大小排架,不需考虑图书索书号次序,也不需另贴流水号,借助 RFID 芯片即可实现图书的精确定位。首先为每本图书粘贴电子标签,同时为每层书架粘贴层架标签,然后对图书的电子标签与条形码进行关联注册。图书上架完成后,使用智能书车对图书标签及其所在书架的架位标签进行强制关联并将关联数据写入数据库,完成图书的精准定位。该模式排架工作量小,可以对图书精确定位,管理成本较低,缺点是粘贴 RFID 标签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
  2.定位信息揭示
  按索书号排架的模式以索书号定位,不需要在系统中额外录入定位信息;按流水号排架的模式以流水号为定位依据,需将流水号信息录入系统揭示定位信息,由于图书外借服务在原来的图书管理系统中提供,工作人员接到读者请求后需要获知该书的确切位置才能及时为读者提供服务:即需要调用RFID架位码数据库的位置信息,因此必须将这两个系统关联起来才能为读者提供及时便捷地服务,将RFID 系统中的架位码数据批量导入自动化管理系统作为“第二索书号”字段,通过该字段数据来揭示图书定位信息,实现用一套系统对密集存储库中RFID图书的管理。
  3.具体措施
  低利用率图书下架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可根据图书流通率的高低、进入流通的年代、复本多少等,当然也要考虑图书的潜在使用价值。原则确定后可按照原则列出需要下架的图书书单,然后据此逐本抽取需下架的图书,下架过程中需使用条码采集器逐一扫描条形码获取条码信息,接着可按图书开本大小打捆并移至密集存储库,需要指出的是,下架时必须对其馆藏信息进行修改,修改单册的馆藏信息(这个可依据扫描采集到的条码数据批量更改),暂时将图书状态更改为“非流通状态”,将它们暂时屏蔽,杜绝出现能够查询而无法借阅的尴尬局面。入库后的图书先按开本大小排列,紧接着以定制“活动书盒”为地址编码单元,以“固定书格”为储存地址单元,根据架号、列号、层号对储存的文献进行三维定位、矩阵排列,然后粘贴层架编码和编码层架编码,工作人员可根据书架的结构选取一定数量的格(通用做法是选取2格)作为基本的定位单元,每两格粘贴一枚层架标签,在偶数层 2、4、6 层的搁板侧面粘贴架位标签。一般的RFID标签都采用 14 位数字对层架标进行编码,技术人员可将标识单元格地址的代码写入标签内并翻译成人工可读语言,格式为“分馆标识 + 书库标识 + 书架编号 + 列号 + 格号”。层架标粘贴且编码完成后需将书架上每一格内的图书上取下,使用智能书车逐本读取图书标签并使其与所在格的架位标签关联并写入数据库,数据关联是重中之重,千万不能出错,因为它关系到读者预约服务时两个数据库中图书信息的同时调动,这样就完成了图书的精准定位和定位信息的存储。   为了将读者书目查询和工作人员的架位查找功能关联在一起,需要将图书信息和定位信息关联集成在图书馆原有管理系统中,一般的图书馆管理系统均有“第二索书号”字段,可将RFID位置管理系统中的图书注册数据翻译后导入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第二索书号”字段,这样架位信息就能在OPAC系统中呈现,方便工作人员查找,这两部分组成密集存储库图书的“馆藏位置识别码”,馆员据此信息便可获知文献的具体物理位置,使得馆藏检索、定位和存取都可以通过原有的集成管理系统系统进行,实现一站式服务。
  三、思考与建议
  本文提出的基于RFID的层架标定位存储省却了人工粘贴流水号书标和手工录入将定位信息的环节,减少了出错的概率;同时本文提出的模式将RFID层架标数据和图书馆OPAC书目数据关联在一起不需要额外开发新的服务系统,使用图书馆原有的系统便能实现图书定位和书目数据管理功能,大大降低了密集存储库的运行和管理成本。
  1.转变观念,实现馆藏动态管理
  图书馆资源建设是一动态过程,不断地上架新书和下架旧书是永恒的主题,因此集中存储的密集库的管理与维护也是动态的。密集存储库建成后若发现一些图书需要调回流通书库或需永久剔除的图书时,可直接通过在管理系统中更改馆藏地与层架标信息调动图书,反之后续利用率图书需要下架至密集书库时,仅需将其根据开本大小排在空闲书架上并对其进行定位与馆藏信息整合,这种操作简单快捷不会对已典藏图书造成影响。因此各馆要在密集书库的建设初期就做好规划,动态考虑书架的布局和低利用率图书的下架,要多方权衡资源数量、空间条件、服务模式等因素,科学持续地将低利用率文献进行高密度存储,达到降低文献储存和管理的成本, 发挥文献效用的目的。
  2.重视编目与馆藏书目数据维护
  为了保证低利用率图书进入储存库后的准确定位和揭示,必须要在其进入储存书库前应先进行编目和馆藏数据维护,保证书目和馆藏信息正确,通过储存定位规则实现数据与馆藏物理位置的一一对应,这样馆员和读者才能找到储存库里所收藏的文献。另外文献在进行高密度储存之前必须先进行复选,由专门负责馆藏管理工作的工作组提出适用全馆的文献复选原则和标准,各库室依此原则并在充分调查不同类型流通书库的架位情况、图书价值、复本量、利用率、学科保障需求等因素后,确定复选图书的去向(储存、赠送、交换、剔除),确保储存书库既不保存冗余文献,又不会造成文献缺失。
  3.依据馆情因地制宜地推进密集储存库建设
  为节约成本,国内外的储存图书馆多选择建在郊区,以预约的方式提供服务,但国内大部分图书馆综合实力不强,没有财力建设专门的储存图书馆,笔者认为可充分利用现有的馆舍条件,因地制宜地开辟空间建设密集储存库室,例如许多图书馆的老馆舍由于开间面积不够大,不适宜开架借阅,可考虑改造为密集存储库室,这可以节约很大一笔费用。此外本文提出的通过文献流水号和架位地址码组合来精确定位馆藏无需投入大量资金便可达到与RFID跟踪定位技术相同的功效,但不存在芯片寿命问题,实现了一劳永逸的目的,不失为图书馆管理低利用率图书的一种经济选择。
  参考文献:
  [1]魏晓萍,李红培.基于 RFID 的低利用率文獻高密度存储—上海大学图书馆 RFID 密集库建设实践[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7(10):88-91.
  [2]钱京娅等.基于Aleph500系统的低利用率文献高密度储存—以复旦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0(23):93-9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重庆市高校图工委项目《重庆市高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联合存储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建华(1974-),女,汉族,甘肃庄浪人,职称: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信息检索与用户教育。
其他文献
对妇女的婚姻暴力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是对家庭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的否定和破坏,给当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极坏的影响.其中,错误的和扭曲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导致婚姻
摘 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档案”使档案工作实现数字化成为可能;数字化档案工作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档案工作使档案信息资源在获取方式、存储方式、传递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本文主要分析了“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档案工作与数字化档案工作在工作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档案工作者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发挥各自长处,使档案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以法治环境为依托,全面加强信息化建设,以便构建数字档案效应,强化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
象征主义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对我国“五四”诗坛影响非常大。中国象征主义的开路先锋李金发,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以李金发的诗论和诗歌作品为基础,着重从其诗歌所表现
为改善分布式主动实时数据库事务处理的可预测性,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树的事务语义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提出了一个分布式主动实时事务预分析处理与动态预测的集成框架,包括事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而教师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文章从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挑战出发,提出了地方高师院校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进
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更加成熟,构建学习型社会是时代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与构建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大的关系,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摘 要:中医药口述档案的发展研究工作需要档案工作者关注中医药口述档案的发展现状,把握研究方向,聚焦新时代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采用符合中医药口述档案规律的研究方法,有效展现中医药口述档案成果,弘扬中医药档案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中医;口述档案;策略  口述档案是指系统的收集、加工、整理和保存口头材料,使这些口头材料保存在一定的载体内供社会利用。在国内外历史上曾出现过相当多的口述档案,如《荷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精神,省档案局于5月29日在长春市举办“全省精准扶贫档案工作”专题培训.来自全省市(州)、县(市、区)档案局具体负责
对网格QoS,QoS参数间的关系及基于QoS网格资源调度问题进行了研究.将网格QoS分为三层,对其中承上启下的虚拟组织层QoS参数进行了新的分类,并对层次之间QoS参数的映射转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