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儿找到家门口

来源 :民间故事选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li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6月,因为到处都是抓壮丁的,我跑到家里后院的树林里躲了起来。
  可不一会儿,国民党兵闯了进来,他们四处搜了一遍没有找到,便找我母亲,让她说出我藏哪儿了。
  母亲怎么也不说,他们急了,一把抢过母亲怀里才3个月大的妹妹,说是要把她摔死。看见实在躲不过去,我主动从树林里钻了出来,这样他们才放了我母亲和妹妹,带上我走了。那一年,我17岁,母亲38岁,父亲41岁。

无法割断的血脉


  1950年,我随国民党部队撤到台湾。转眼过去四十多年,从17岁离开家乡到年过半百,没有在双亲面前尽一天孝,让我这个为人子的愧对列祖列宗。
  可这种命运岂是我自己能够选择的?
  在台湾,生活上再苦再累我没有害怕过,可我就是害怕生病,害怕一个人病倒在床上。那时,我满脑子都是家里人的眼睛,他们眼巴巴地看着我,问我:“贵存,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你过得好了,把这个家给忘了。贵存你再不回来,爹娘可就等不了你了。”
  想到这些,我就茶饭不思,觉得自己活得太憋屈。虽然在台湾有家有业,可我总觉得自己无法认祖归宗,是没有出路的人。
  1989年4月,我让大女儿先替我回老家看望母亲。那时母亲已经78岁,而我81岁的老父亲刚刚过世。
  父亲终于没有等到儿子的归来,这对我来说是终生的折磨。
  女儿回家乡后,先到爷爷的坟上祭奠了一番。按理说,她从来没有见过爷爷,因此,她可能在爷爷坟前连眼泪都不会流。可没想到,当家里的亲人把她带到山上爷爷的坟前时,她竟一下子跪倒在那儿,泪如雨下,泣不成声。
  事后,女儿对我说,她总算明白了什么是血缘,什么是亲情,什么是家的感觉。
  大女儿回来后,我的二女儿和三女儿又相继回家乡看望奶奶。从小在台湾生活的她们,没有嫌弃奶奶家的鱼腥味,与奶奶挤在同一张床上睡了十几天,村里人见了,都觉得我的孩子还认得祖宗。

不孝子终于回来


  孩子们回老家以后,懂事了很多,都劝我提前退休,早点回家看看。
  1991年,我提前6年从台北警察局退休。虽然我至少损失了20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可是,手续一办下来,我就可以回家看老娘了,趁她老人家还健在,我这个不孝之子多尽几天孝,比什么都值。
  我回家那天,兄弟去机场接我。
  当时在飞机上与我一起回去的太太叮嘱我,见到亲人别太激动了,当心犯心脏病。
  可飞机在青岛机场一落地,我这颗心便像要跳出来,眼眶热热的,有种想要哭出来的感觉。
  见到弟弟,我搂住他的肩膀使劲地拥抱,眼泪流到他的衬衣上,湿了一大片。
  我走时还没有半人高的三个弟弟,如今也都满脸沧桑,让我如何能不难过。
  听他们说,娘在家等我,我老嫌车开得太慢。可车开进村口,我已经找不到自己的家门,家乡的变化太大,好多渔民都盖起了楼房,原来的破屋都不见了。
  找到自家的院子,我娘正坐在天井里往外张望,我拉着太太的手,一进门“扑通”便给娘跪下了。
  我说:“娘,您这个不孝的儿子回来了,和您的儿媳妇回来看您老人家。”
  我娘那会儿已经80岁了,她用几乎枯干的手在我脸上摸了半天才说:“贵存,你回来了,你真的活着回来了,他们不是在哄我吧?”
  我哭着叫了一声“娘”,什么也说不出来,只会哇哇地哭。弟弟他们把我扶起来,进到屋里,我把太太介绍给我娘,娘见了欢喜得流泪。
  我太太真是不简单,进门说跪就给老太太跪下了,真是特别地懂我的心。
  见了亲娘,我又带着太太去给父亲上坟。父亲的坟头已经长出几尺高的青草,在风中摇晃着,特别凄凉。
  那天我带去很多供品,有台湾的水果,香港的点心,但是,酒是家乡的水酿制的,我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轻轻放在父亲的坟前。
  那缕缕轻烟随风飘着,像是在给九泉之下的父亲报信儿,告诉他,儿子回来了,他老人家可以瞑目了。

兩头是牵挂


  几天里,我带着太太从台湾回家乡的消息传遍薛家岛。
  我家里热闹得像是办喜事,因为我走的时候还很小,当时的玩伴好多还健在,他们找上门来和我叙旧,让我想起许多往事。
  尽管事情很多,我仍不离开老娘半步。我回来的唯一目的,便是和亲娘骨肉团聚,我已经离开她整整42年,应该补偿她老人家的东西太多了。
  最让我高兴的是,女儿回老家探亲后,回台湾总对我嘀咕,说奶奶住的房子太旧,要我给奶奶买新房。那时我的经济状况因为孩子读大学弄得很紧张,可我跟太太一商量,太太很爽快地答应了。她说:“老人为你这个儿子操了一辈子心,牵挂了这么多年,我们该为老人做点让她高兴的事儿。”
  就这样,我很快给母亲筹起买房的钱,让她老人家住上了宽敞的新房。
  三个月的探亲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走的时候我跟娘说,我很快就会再回来,让娘好好保重身体等着我。
  那个时刻,我不敢抬头看我娘的脸,我会忍不住再次哭出声来。
  第二年我又回去住了半年。后来,我索性在老家也买了房子,打算在大陆安度晚年。
  1998年8月26日,母亲因病去世了。老人家还算高寿,活到87岁,幸运的是,她最后的日子,我一直在她身边。
  母亲的后事处理完以后,我迟迟不愿启程回台湾。一种空落落的感觉让我实在不愿意再离开家乡,飞过那段海峡。
  选自《台湾老兵》
其他文献
战国末年,秦国都城内,一群制陶匠在热火朝天地搅黏土、做陶坯、烧火窑—为秦二世的姝妃造百禽俑“百鸟朝凤”。  这百禽俑虽不比兵马俑工程庞大,却让督工的大将刘括伤透了脑筋。姝妃想要这百禽俑多些色彩,可陶珠上色的颜料不耐高温,一烤就花。而且,姝妃还要求给凤尾续上羽毛,这让陶匠们颇为头疼。  “大人,我有办法。”一个身材矮小,名叫潘生的年轻陶匠上前一步说,“不如尝试一下炼丹的法子,那丹药五颜六色的,在炼丹
期刊
在盗贼之中,别有一类称“赶蛋”。所谓“赶蛋”,就是不从黎民百姓家偷东西,而专门偷盗贼所劫来的钱财。说这些“赶蛋”是盗贼,他们所获的只是赃物;说他们不是盗贼,他们的行为实际就是偷。官府对他们没有法律可以援引判罪,盗贼们对他们则无力可制,奈何不得。能够成为“赶蛋”的人,都是技艺高超、狡黠多谋之辈,这里说一个“赶蛋”高手的故事。  有一老汉是著名的大盗,后金盆洗手,当了一名商贩,日积月累,赚了不少钱,已
期刊
庚子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偕光绪皇帝仓皇出逃,一路向西,直至西部腹地西安,这一跑就是一年多。靠老玉米汤活命  慈禧一行13人,挤在三辆普通马车上,以为带了些碎银就万事大吉,谁知从海淀到温泉,由温泉北上到居庸关,本来是南来北往的要道,被败兵和义和团抢掠一空,店家纷纷关门避祸,其他的都是穷人,一两银子也买不到一口吃的。  “有势力无处使,有银子无处花”,这是慈禧太后的随行宫女荣儿
期刊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解放。原国民党军郑庭笈49军属下的第5师,拨归解放军第38军负责整编,并授予该师以解放军独立第21师的番号。单刀赴会  第5师近万人按指定路线,开赴我军驻区。一路上,他们看见欢迎解放军的彩楼,拿刀砍掉,又放枪,又扔手榴弹。沿途的群众报以鄙夷的目光,注视着这支老牌的反共军。  人们思忖着:他们果真有诚意接受和平整编吗?  我们全体政工干部分别赴任。我和杨大易来到师部,拿
期刊
宋朝也有过一位杨贵妃,她的传奇故事并不亞于唐朝杨贵妃,她集美女、才女、政治家、书法家于一身,并且深刻影响了南宋中后期的历史走向。  杨氏出生在浙江严州青溪一户普通人家,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张夫人抚养成人。张夫人是宫廷中的教坊乐女,演唱技艺高超,得到了宋高宗与吴皇后的欣赏。受母亲影响,出身卑微的杨氏不仅能歌善舞,还精通经史,并且擅长王羲之的书法。  张夫人病故后,艺术发烧友吴皇后对教坊那些乐女的歌声
期刊
我妈没有文化,但心灵手巧,给全家人带来了快乐。我父亲后来染上抽大烟的毛病,消费自然就高,精神也颓废了。他违背原先的新学主张,竟然做出“让儿子停止学业,学徒三年赚钱养家”的错误决定。我妈听后火冒三丈,驳斥他:“你是干什么的?你忘了你的主张了?”父亲说:“你要我戒烟,等于要了我的命。别说不抽,一天少抽一顿,都浑身没劲,跟死了差不多。”我妈举出陈世疙瘩(当年的一个土财主)为了赎回被“请财神”(我们当地把
期刊
说起装甲战的开山者,很多人认为是被称为“德军装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理由是二战中他将坦克突袭发挥到了极致。殊不知,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将领约翰·富勒就创立了“装甲战理论”并用于战争实践,古德里安不过是照搬而已。  1878年,富勒出生在英国一个牧师家庭,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9岁考入英国某著名军事学院后又博览群书,极大丰富了自身的军事理论素养,并顺利毕业进入部队。在当时,大多数军队的作战
期刊
我的妈妈只有一只眼睛,她的左眼是一个空空的黑洞。我非常厌恶她。尽管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我觉得她的眼睛让我丢人,我甚至觉得,她已经将一部分缺陷遗传给了我,因为我的左眼,它除了让我看上去拥有一双完整的眼睛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别的功能。这使我每次一想起来就特别恼火。  妈妈在社区边开了一家小店,用来销售杂货以及一些旧衣服。我们需要钱。在我上中学时,有一次我们在校外的空地里上军训课,我的妈妈来了
期刊
我曾是一名110接线员,这份工作一干就是三年,有苦有甜也有无奈。  当时我所在的接线员班组,一共有六个女孩儿,我们每天的工作时间是这样的:早上七点半上班,晚上六点半下班,第二天休息一个白天,晚上六点半上班,一直到第三天早上七点半下班,接着休息两天,然后循环。  11O接线员不属于警察编制,也不享受警察待遇,相当于托管。但是我们的工作又跟警察密切相连。每接到一个报警电话,我们要问清楚报警人在什么地方
期刊
对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1月24日的碧蹄馆会战,明朝言官指着鼻子骂,说这一仗损兵折将,丧师辱国:日本的史学家也扯着嗓子嚷,说“战国英雄”围歼了大明“十万铁骑”。然而史实果真如此吗?  战斗的前奏只有一个字──爽。  本来,“倭酋”丰臣秀吉吹牛皮,一年灭朝鲜,三年灭明朝,五年征服世界。朝鲜人也不争气,被日军砍得东倒西歪。谁知平壤会战一声炮响,大明虎师从天而降,于是,无数日军没了命。接着,东亚战
期刊